一
人皆以有对手为忧,而我以有对手为喜;人皆以无对手为喜,而我以无对手为忧。人没有对手,就如鹿群里没有了狼一样,鹿的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大大减少。
狼的存在增加了鹿群的危机意识。鹿群反而健步如飞,奔跑速度不减,生命活力不衰;而没有了狼,鹿群悠游自在,放松了警惕,减缓了奔跑的速度,体形肥胖,活力衰退,于是数量大大减少。对于鹿群来说,有对手应该是福,无对手应该是祸。
对于人而言,其实道理一样,没有狼一样的对手,人也会像鹿群一样,生命活力大大衰减,危机渐渐迫近。李白有一首诗讽咏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这首诗尖锐地指出了越王勾践在打败对手以后,逐渐丧失警惕,最后也同样落得和吴王一样下场的悲剧。想那勾践卧薪尝胆之时,强敌林立,虎视眈眈,他哪里敢放松警惕!为了发愤图强,他只好过着比普通百姓还艰苦的生活,卧柴薪,尝苦胆。正是强大的对手,使得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在二十年后一举消灭吴国。孟子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其实就是对于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道家讲,相反者相成也,阳盛者阴以抑之,阴盛者阳以提之。阴和阳,本身就是一组矛盾,然而正是因为矛盾对立的双方才有了矛盾双方的互生,倘若无阴,也就不会有阳;同样,倘若无阳,阴也就不会存在了。阴和阳的存在,恰如两个狭路相逢的对手一样,任何一方的消失都会导致另一方的灭亡。因此,有对手是福,无对手是祸。
既然如此,那么在生活中,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奋斗,不断前进,不妨找来几个对手,磨炼磨炼自己,以防止自己也像那些失去了狼一样对手的鹿群一样,渐渐地衰落了下去。这样看来,对于对手,我们也要学会欣赏,欣赏对手的才华,欣赏对手的能力,假如我们的对手才华越好,能力越强,岂不正是一步步提高历练自己的机会。
记得《三国》中周瑜曾经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可是,在遇上诸葛亮这样高明的对手时,他何尝不是心中佩服,绞尽脑汁使用计谋,即使在遇到挫败时,他也会感慨地说:“既生瑜,何生亮?”国共内战时,蒋介石何尝不是对对手毛泽东的才华欣赏有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蒋介石更是给部队将官人手一册,作为学习的教材。欣赏对手是不断学习和历练,也是自己不断超越的必要激励。
拥有对手的人生应该是精彩的,而没有对手的人生也许就是灰暗的。庞涓和孙膑、刘邦和项羽、鲁迅和他的敌手们,设若去掉了任何一方,也许他们的生命的光彩就要打折。
没有对手,人生是多么黯淡;而有了对手,人生就有了精彩的可能。拥有对手,不是祸而是福。无论怎样的风雨也不会让你的宝剑生锈、腐烂,因为,在它的身边,时时有一块磨砺它的磨刀石。
二
一个人认识别人也许不难,但难在能否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难处就在处于“当局者迷”的地位,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揭示的道理一样。
譬如吧,自己脸上不知什么时候沾上了点灰,倘若不用镜子照或者不借助别人的眼睛发现,那肯定是不知道的;倘若因为没有发现还到处出头露脸,那一定会闹出笑话的,而且也会因为出尽洋相而成为别人的笑柄的。这就像《皇帝的新装》那位出尽洋相的皇帝一样,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当然举《皇帝的新装》里的皇帝这个例子还要做一点说明,因为这位没有穿衣服的皇帝倒不是没有什么镜子和别人的眼睛,而是虽然有了镜子和别人的眼睛却跟没有镜子和别人的眼睛一样,因为皇帝已经沉迷在别人的假意奉承和抬举之中了,即就是有了镜子和别人的眼睛也还不是被美言所迷惑而深信不疑了吗?而这个谎言的戳破还不是靠了那个敢说真话的孩子了吗?
因此,对于这个糊涂的皇帝来说,要想真正的认识自己,除了要有一面铜镜以外,身边还应当有敢于说真话的臣民。这就像《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邹忌一样,当亲眼见到城北徐公之美,才发现自己的确不如城北徐公之美时,立即醒悟了妻妾客谈自己比城北徐公美的真正原因。为了不让自己的国君受蒙蔽,而同时呢,邹忌又把自己体悟到的这个道理拿到朝廷上劝谏齐威王。齐威王还算是一个明智的君王,立刻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下令群臣进谏,并且赐给那些敢于面刺自己的臣民为上等的奖赏。而最终的结果呢?“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当然,仅仅让这位傻皇帝有镜子和敢于说真话的臣民还是不够,那还不更需要这位傻皇帝要有一颗清醒的头脑,不爱听谄媚奉承的话,或者他能够从谄媚奉承的话里听出真伪虚实来。因此这就要谈到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像伊索寓言里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一样,不做那一只昏了头脑的乌鸦——因为听了狐狸的奉承而丢了嘴边的一口肥肉。
然而历史上和生活中像乌鸦那样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导致悲剧的人生,却又何其多矣!战国时期的赵括何尝不是一例,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结果呢,导致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连自己也死于乱箭之中,这是历史上多么悲惨的一幕啊!而到了三国时期的马谡何尝不是一个赵括,徒然因为自己读了那么几本兵书,就把别人的意见不放在眼里,到了大祸来临,却也只落得覆水难收的下场。这是多么可悲啊!
爱听溢美之词,爱吃“顺气丸”,这是人类之通病,但是我们也要善于倾听那些批评之词。因为那些批评之词有利于自己进步,有利于自己上进,就像血液里的白细胞一样,正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有了健康的肌体。倘若因为有了一点成就,就忘乎所以,飘飘然,自我陶醉,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很快就会被抛到历史的垃圾车上。
在取得了2012年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赚足了人们眼球的莫言,在成功面前就给我们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做人要低调,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在对待有人问及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是否会移居海外时,莫言直截了当地回答:“我离开国家干吗?我连高密都不想离开,我就想待在高密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生我养我,我熟悉这个地方。”正是因为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才使莫言这样低调,这样明智。这是多么值得人们赞叹的一件事情啊!
因此,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到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充分有效地发挥个人作用。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总感觉自己不幸福,不是抱怨指责,就是牢骚满腹。一经了解,其实他抱怨指责的倒不是生活不下去,或者经济收入一般化,而是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都是日子挺滋润的那一种。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成天愁眉苦脸,指责埋怨呢?如果说连他们这样收入很稳定,生活情况已经很不错的人家还在喋喋不休的抱怨指责,那么,那些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生活在边远地区,还成天为生活而发愁的贫困人们该怎么办?
因此,幸福不幸福,其实贵在心态。有的人没有工作时,心里巴望着能有一份工作该多好啊!于是,经历一番努力后,他终于获得了一份工作。这时,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啊!可是在找到工作的幸福感满足后,时间一长,他恐怕又感到自己不幸福了。于是,他又渴望做官。在经历一番努力后,他又如愿以偿地做上了副主任。这时,他又忽然感到自己很幸福。可是,在仕途的岗位上,日子一久,他忽然又发现自己做的官很小。于是他又急切地渴望做上正主任。然而,在做上正主任时,站在官场上,他还是感觉自己的官职很小,和那些处级厅级相比简直就没有一点品位。于是,他的不幸福感又来了。这时,他多么地想进入到副处级这一级别。然而,生活上的事情并不是事事都能让自己如愿以偿,好似登山一样,愈向上走,难度愈大,本领大的人愈多,竞争对手更强。这事事能如人愿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换一句话说吧,即使他又天随人愿,得到了副处级的岗位,但是环视周围,这样级别的人员又比比皆是,同样他的不幸福感又来了。这种不幸福感不断地产生,真好似普希金笔下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的老太婆一样,欲望在不停地升级,最后终于从天上掉到了地上。
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确很好,他通过刻画老太婆的形象写出了人的心态。人的确是一个很复杂的动物,也是一个欲望很强的动物。因为无论在物质追求上,还是精神追求上,人没有满足的时候。因为没有满足的时候,故对于生命个体而言,也就不会有永远的幸福感的时候。故针对人们的这一种心态,老子曾讲:“知足常乐。”“乐”其实就是一种幸福感的充分表现。要“乐”,前提就是要“知足”。可是,话虽然是这样说,道理人人皆知,但是人还是不醒悟不知足,不知足,故只能自取其辱了。这样的状态就有点像蒲松龄笔下的《崂山道士》一样,人当不能虚心对待自己的成绩时,命运就会给他开很大的玩笑。“文言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虚构的人物看来就是一个很大的隐喻,它也暗含人们只有虚心,只有低调,只有满足,可能才会有持续不断的幸福的道理。而倘若拥有了幸福就狂妄不止,也许就只能落下个碰南墙的下场。
在智者看来,幸福就在你身边,幸福就在你内心。你拥有了什么样的心态,就拥有了什么样的幸福。唐代诗人王梵志有几句诗写到:“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这不妨也可以看做是对于知足长乐的形象解读。须知知足常乐的思想实在是有一个科学的事实支撑:因为人和人之间永远都有差异,智愚美丑贤能不肖,犹如十个指头,不一般齐。人人所处的环境都有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现实。因此只有面对客观现实,自己才能赢得幸福。不要盲目和别人比较,徒自招致不快,须知,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只要你保持良好心态,拥有诗人鲁藜“老是把自己当成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成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的思想,也许你才能拥有永远的幸福。
四
“守护希望之光”,这是西点军校二十二条军规第十七条第三章中的句子。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写到: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是啊!只要坚守一颗希望之心,对未来永不消沉,永不沮丧,永不低落,始终保持一颗昂扬向上的雄心,那么黎明的曙光一定会照耀你的脸庞。
没有走不出的沙漠,没有飞不出的笼子,平平坦坦的路子磨练不出矫健的骏马,顺顺当当的生活不会飞出矫健的雄鹰。困难,这是磨练你的一把利剑。面对这一把利剑,要么你被它彻底打败,要么你在和它经历一番艰苦地较量之后,彻底地让它给你让路。
请坚信,没有等来的成功,没有捡来的幸福,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的一番努力拼搏和实践,才能尝到甘甜的幸福果实。西楚霸王项羽,最初在反秦大军中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毅然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终于打败强于自己的几倍敌人,从此威名大振,时人号称“西楚霸王”。然而,在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中,他却因对前途失去了信心,放弃了一丝希望,拔剑自刎,一世英名,沦为可悲的反面教材。唐代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一诗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里也对项羽进行了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哀莫大于心死。”只要保持一颗强大的心灵,面对任何困难和压力都不会让自己屈服。明代文学大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写到:“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面对这样的困难,该怎么办?很简单,那就是屈身抑志,“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刻苦自励,“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情况下,也“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而正是凭借着这样一颗好学之心,孜孜不倦之心,永守希望之心,宋濂才登上了明一代文学大家的地位。
求学困难的宋濂与那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却毫无成就的平平庸庸的富家子弟相比,那些人岂不是要汗颜百倍吗?所以永守希望之光,坚持自己的理想,就终能打败任何困难,走出囚笼,迈向广阔的天地。
困难,是你迈向成功路上的一块磨刀石,也是检验你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你所热爱的事业是否有执著的精神的考验。倘若一个人对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怀着百倍的热情和希望,那么任何样的困难都是吓不到你的,也是摧毁不了你的精神斗志的。所谓愈挫愈勇,愈斗愈坚,这才能真正地显示出你的勇气和力量。而那些半途而废、临阵脱逃、不能坚持到底的人才是永远看不到希望之光的,他将永远地被困难所征服,成为任何伟大事业路程上的殉葬品。
守护希望之光,这不仅是一个人在面对自己事业时的正确态度,也是促使事业成功的积极心理因素。心理学原理证明:那些做事情永远保持乐观心态的人,其成功率要远远高于那些永远怀着悲观心态的人。守护希望之光,将使你永远保持乐观心态。保持乐观心态,将让你更能充分地调动个人身上潜在的正能量,发挥个人所具有的潜在的创造力,做出更惊人的成绩。
搞文学事业,正是需要一颗永守希望之光的心灵来应对,面对创作上的一切困难,除了客观因素以外,来自个人心灵上的一切困难才是最主要的因素。“如何打造出精品,如何创造出让读者满意称道的作品”,这些都是作者应该追求的方向,也是作者要解决“如何突破自己的局限,更快的超越自己”使创作水平上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的现实问题。
最后还是引用毛泽东主席的《长征》诗来乐观地解决眼前的一切困难,那就是永守希望之光,充满豪情乐观地看待前进路途上的一切困难:“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
假如一个人行走在荒凉的大漠,你第一个感受到的便是孤独和悲哀。无边无垠的大漠像一个神秘的黑洞,让你感到孤独和无助,或者像一个宁静的神秘谷,你走着走着便会迷失方向,走来走去走不出它的圈子。荒凉一词就会笼罩你的身心,那种离开人群的孤独和无助会时时涌上你的心头。?换一个情景,这里成为人们开发的旅游点,游人来来往往,说说笑笑,骆驼成群,游人如潮,处在空旷的沙漠你就没有以上那种感觉,你只会感到沙漠的壮美和浩瀚无垠,你的心情是快乐的,甚至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可能你还会高声吟诗以抒心中的感情,直接感受那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观。
人的心情就是这样,同样的景,不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我曾经试着一人游览了一个曾经去过的地方。但当时的一个感受就是孤独,不光是我一个的心情,这种感受好像都在那些被人冷落的景物上。我去的时候,古老的楼观台冷冷清清,没有一个游人,这里也算不上一个名胜景观,买票的也显得孤怜怜的,我拍了拍照片,感觉孤清,连自己都觉得呆不下去了,连忙走开,顺着古老的小路走下去。路上也没有几个人呢,只看到陡峭的山崖,苍老的古树,幽深的山沟,我的感受又出来了——荒凉。我是从繁华之处走过来的,你越向下走,越感到山间的寂静,也可能是一个人的缘故吧,孤草,危崖,细小的河,天空中掠过的大鸟,处处让你感到一种荒凉。这时候我就想起了我和妻子女儿的一次旅游,同样的景,游人也无几,可是一路上我心情是很高兴的,从繁华中走出来,反而感到这山中的景充满了清新和新鲜。我们是一路走着的,说说笑笑,女儿让我背着她,调皮极了,妻子也打着趣,不觉山间的孤独和荒凉,反而感到一种惬意和优美.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有高潮也有低谷,有风光也有冷落,有繁华也有荒凉。
走在寂静的山谷上,我几乎没有心情赏景的,看到什么都是荒凉。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永州八记》是他的名作,而这样的名作只有在这种气氛下写成。永州八记固然意境优美,但文字里总是能读到那种淡淡的凄凉,一个贬谪官员的心境就可想而知了。然而我又想,假如柳子厚不到这样的地方来,他会写出这样的名作吗?他会把山水当做知己和朋友吗?也许他还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官员,但文学史上也许就会少了这样一位独树一帜的散文大家了。我的思维继续沿着这样的思路前行,我想到了流放的屈原、黄州的苏轼。他们一个个离开了灯红酒绿的都市,来到了一个个荒蛮之地。这时候诗情却爆发了,写下了一篇篇动人的诗章,脍炙人口,流芳千古。荒凉和孤独成就了他们,让他们在这一片山水间尽情地做精神的漫游。荒凉的景观让他们洗尽了喧嚣和浮躁,洗尽了名利和浮华,洗尽了腐化和堕落,他们思考国家的命运,人生的哲理,头脑变得异常清醒和智慧。他们参透了天地间的道理,目光变得睿智而旷远,深刻而明智。他们是大智大贤,先知先觉。历史留下了他们精彩的一笔,深邃的夜空因他们而璀璨美丽。
荒凉就是这样一种美,它来自自然,更来自心中。人人都会有这种感受,就看你如何来对待它。善调节者必能享受这上天的馈赠,在荒凉中沉定而蓄势,在孤独中寂寞而爆发;而不善待者必然在这荒凉中孤独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