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书生:麦金太尔的美德学说及其困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84 次 更新时间:2015-11-25 01:14

进入专题: 麦金太尔   美德学说  

冯书生  

面对繁杂的现代道德境遇,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麦金太尔,试图追寻繁杂背后的纯净和统一。而其路径就是接续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目的论美德解释传统。

重回亚里士多德

麦金太尔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一个美德解说的目的论框架。在各种美德中,智慧最为核心。因为践行美德内在包含理智的判断,做出美德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就拥有美德。有意识地进行判断、选择体现美德的生活方式,像有美德的人那样行为,才能称得上有美德。理智美德和品格美德紧密相关,且诸品格美德也彼此结合。公正的人不会陷入贪婪中,而为了避免贪婪,人们必须拥有节制;勇敢的人不会陷入鲁莽与怯懦之恶;鲁莽的人通常又是自夸者,而自夸又与真诚美德相对。因为各种美德相互关联,所以亚里士多德的美德理论并不提供判断行为善恶和正当与否的明确标准,而提供了一种需要进行理智判断的复杂尺度。这种尺度的运用以人们对善(幸福)和各种美德的广泛认同为前提。为了达到善的目的,人们需要践行美德,过一种合乎美德的生活,这就是亚里士多德道德学说的根本逻辑。麦金太尔认为,这里蕴含一个三重框架:人之初总是与道德训诫相左,因此需要实践理性的训练实现其目的。这里的目的不同于功利主义的目的,功利目的是外在于人类活动的,而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目的是内在于人类活动的构成性目的,有美德的生活即是幸福的生活。既然如此,也可以说美德构成人本身,人活着就是要从自然生命体向有美德的人过渡。

实践—叙事—传统

在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理论谱系中,美德包括履行社会角色的品质、实现人之目的的品质以及获得成功的品质。各种美德概念分享一个基本特征,即美德的运用需要承认某些社会生活特征解说。基于此种考虑,麦金太尔将其美德“救赎”之路分为三个阶段:实践—叙事—传统。

麦金太尔用“实践”来意指协作性的人类活动形式。他认为人类实践活动会产生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内在利益是指唯有这种实践活动才会有的利益。外在利益则是指优秀地完成这种实践活动所得到额外奖赏。美德的存在价值在于使实践参与者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比如,足球比赛中的每一方都必须践行诚信美德,比赛才能体现比赛之美,如一方踢假球,比赛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获胜的一方虽然能够获得名誉和金钱奖励,但却失去了在比赛中展现身体技能、团队协作和公平竞争精神等内在利益。对于观众来说,则是一种欺骗和侮辱。通过确立实践的观念,麦金太尔为美德找到了其在人类生活中的位置,但是仅仅依赖于实践的美德概念仍不充分。各种美德之间仍存在冲突,而冲突的解决依赖于不同实践活动之间的合理排序,这种排序取决于整体人生的目的概念。这就进入了个人生活的叙事秩序。人生的统一性就体现为生活叙事的统一性。正是在人生的统一性探寻中,各种对立互竞的实践活动获得了某种有意义的排序,个别美德相互联结成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整体美德。所以,美德不仅是有助于我们获得实践内在利益的品质,也是能够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自我认识和善的知识。

但是,人生叙事统一于何物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在麦金太尔看来,传统由一系列有关利益的论辩构成,对利益的追求赋予传统特殊的意义与目标。无论我们怎么看待传统,都无法否认传统的影响。人们对善的追寻总是在其生活的传统所界定的语境中发生。美德的意义与目标不仅仅在于维持获得实践内在利益所必需的关系和统一的个体生活形式,而且在于维持为实践与个体生活提供必要语境的传统。在此意义上,能够领会自己所隶属或面对的传统也是一种美德。


麦氏困境与现代道德的可能出路

麦金太尔美德“救赎”步骤存在某种内在逻辑断裂。其初衷是确立“美德”的概念,实践、叙事、传统都是解释和支撑美德的背景和条件。这一逻辑在前两个步骤较为融洽,但到了传统阶段,则产生了逻辑的倒转:传统支撑美德转变了美德维系传统,因美德缺失导致传统断裂。于是,麦金太尔救赎的不再是美德,而是传统。相比于传统,美德是一个指涉范围较小的概念,传统的维系不可能取决于美德的坚守,毋宁说是传统孕育了美德,美德承载着传统。传统不过是关于利益的论辩。但在处理美德与传统时,麦金太尔却不再提利益的问题,似乎美德和利益没有什么关系。对此,合理的解释或许是麦金太尔有意回避美德与利益的牵连,在传统和美德上来回兜圈子。即便如此,仍不能全盘否定麦金太尔救赎美德的意义,其关于实践和人生叙事的解释指出了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的可能位置。在事关社会合作的实践中与人格统一的人生叙事中,确实不能离开诚实、正义等美德。

按照麦金太尔的批判进路,现代道德理论的困境是否定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美德解释框架所导致,出路在于回到亚里士多德。但按其方法论,伦理学须以一定的社会学为基础,社会结构变化了,道德学说也必然发生变化,如此说来,现代社会否弃亚里士多德美德解释传统又是自然合理的。问题在于,理论研究可以回到过去,社会结构是无法再回到过去的。这样,问题便转化为: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解释框架与现代社会结构能否相容?现代人既需要个人自由,又向往和留恋有美德的生活。由此来看,麦金太尔回到过去的主张也许有一定的理论洞见,但却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尤其是,现代社会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浑然一体的传统社会所产生的各种美德或限于家庭、学校等,或发生适应性的分化,才能有其存在位置。因此,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传统在实践中很难普遍推广。根据既有条件,现代道德可能的出路或许应是古典与现代融合。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暨《道德与文明》编辑部)


    进入专题: 麦金太尔   美德学说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伦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426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