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思想库:关注油价下跌背景,加快中国石油战略储备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93 次 更新时间:2015-09-21 07:57

进入专题: 石油战略储备  

中国战略思想库  

◆《战略与管理》杂志授权发布,转载需取得授权

 

中国战略思想库自成立四年来,一直在研究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形成的主要共识是,资源不足将是崛起的主要瓶颈,其中石油又是重中之重。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形势动荡不安,6月份以后,国际油价突然暴跌,而中国的战略储备油建设才初具雏形,国际石油市场动荡对中国有何影响,能否利用这个机会加快中国的战略储备油建设,自然成为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为此,思想库连续两次进行专题讨论,对国际油价下跌成因和国际货币资本与汇率变动的背景,以及国际政治、军事和安全格局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特邀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主任姚新国,对国内外石油储备情况做了介绍。

一、问题背景

早在2001年的"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了要建设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的任务,发达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都在120~180天左右。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石油供应中断,保障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维护国家能源战略安全。

中国自1993年就已转入石油净进口国,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增长阶段,石油消费急剧增长,但是到2008年以后,中国石油产量在2亿吨水平徘徊,由此导致石油的进口依赖率不断上升,目前已接近60%的关口。如果中国石油消费保持高速增长,则到2020年将增加到6亿吨以上,到2030年将增加到6.5亿吨以上,若国内原油产量仍维持在目前水平,则进口依存度相应分别超过65%和70%。如果考虑到治理雾霾,降低燃煤比重的要求,还需提高油气消费保障水平。

次债危机以来,国际形势显然进入到一个愈加不安的动荡期,今年以来,在欧洲周边,先后出现了乌克兰危机与IS的兴起,相应有占世界12%的人口被卷入了战争威胁当中,2009年以来,在中国东海和南海,也不断孕育着地区冲突的阴影,因此未来20年是否还会有以往30年的国际安全环境,已成值得讨论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石油消费却不得不越来越多的依赖进口,因此保障中国的石油安全,加快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建设,已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基地仅储备原油1243万吨,只相当于15天净进口量,再加上企业库存,估计只能达到60天左右的净进口量。根据目前的建设进度安排,到2020年要建成90天储备的目标,这样的储备规模及速度,我们认为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第一位的经济与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是极其不相称的,不足以成为中国经济与国家安全的保障。

另一方面,美国在次债危机后并没有重建其工业,而是在疯狂滥发货币并在虚拟经济领域再度堆起巨大泡沫,美国下一场金融危机很可能在未来一两年中爆发,并有可能导致美元的大幅度贬值,这将对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形成严重威胁。

因此,怎样扭转中国在世界大国中,外汇储备最大、石油储备却最小这个不合理的国家储备格局,也是在国家战略层面调整中的重要议题。

恰在此时,自今年7月以来,国际油价突然暴跌,到目前为止下跌幅度已接近40%,因此需要讨论的是,这个下跌期是短期的市场波动,还是会持续一个较长时间?如果是一个较长时间,就可以给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建设,提供一个绝佳的窗口,这就需要对本次石油下跌的成因进行分析。

二、油价下跌的表面原因

从表象与公开信息看,此次石油下跌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美国要用油价下跌来打击俄罗斯。今年3月7日爆发了乌克兰危机,由此形成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对立。乌克兰危机以来,美国联合欧盟等国对俄进行了政治与经济的多方面制裁,但是俄罗斯始终没有放弃其强硬立场。由于俄罗斯的国家财政高度依赖石油出口,有分析说明,俄罗斯必须在国际油价保持在每桶百美元以上水平的时候,财政收支才能平衡,因此打击国际油价就可以破坏俄财政经济的稳定。若如此,则油价持续下跌到每桶70美元时俄会因避免财政崩溃而放弃乌克兰问题上的强硬立场,美国放弃制裁,油价可以回升。

第二是国际油价受需求影响而下跌。次债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始终没有重建繁荣,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始终没有摆脱国际金融危机所导致的衰退阴影,石油消费持续低迷,例如根据BP统计,欧盟到2013年的石油日均消费,比2005年的峰值时要低15%。BP的统计还显示,到2013年,世界石油贸易为5648万桶/日,仅比2007年危机爆发前增长了1.6%,并主要是由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与进口上升。但是自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行,石油消费与进口增速明显降低,2003~2011年,我国石油消费年均增速约7.4%,原油进口年均增速约13.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14》),去年已分别下降到2.8%和3.9%。由于发达国家与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增速都下降,就产生了油价下跌因素。

第三是美国页岩油的兴起对OPEC未来的国际石油市场份额产生威胁,为了未雨绸缪,以沙特为代表的中东产油国要利用国际油价下跌的机会,逼迫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停止生产。有关分析说明,美国页岩油的生产成本在每桶70美元以上,而OPEC各国的井油生产成本普遍低于40美元,中东产油国更是在10美元以下,所以此次沙特一反过去每逢油价下跌就"限产保价"的做法,反而逆势增产,就是因为今天的世界石油市场将要进来美国页岩油这个新对手,要趁美国的石油生产商立足未稳时把他们挤出市场。

对市场上所普遍分析的这三条原因,我们认为尚不足以说明油价的突然暴跌,因为世界经济的衰退以及中国经济减速,都已持续多年,美国页岩油产量明显增长也已持续了四年,供给与需求变化都是渐进性的,因此不能说明油价突然暴跌。此外,美国页岩油的生产成本明显高出中东与俄罗斯的井油,目前美国油价已跌破70美元并且还在下跌,已经跌破了美国页岩油的生产成本线,但美国的石油产量不降反增,说明美国的页岩油是在亏本增产,这种情况,说美国更需要油价下行,比说沙特在打击油价更贴切。

所以我们就需要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打击油价。

三、国际油价下跌的深层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分析国际油价下跌的深层原因,首先有以下几个问题背景需要关注:

第一,美国由于页岩油技术的出现,正在逐渐增加国内生产而减少进口,并最终可能转变成石油输出国。有关数据说明,在过去四年里,美国的原油产量突然猛增了400万桶/日,并将在今年超过沙特和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产油国,而自新世纪以来,美国就在逐渐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进口石油来源越来越转向南北美洲和非洲。目前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比重,已从2005年峰值时30%的比重下降到目前的15%,这就使得美国可以不再依赖中东石油,最终甚至摆脱石油进口。

第二,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脱离黄金,但恰逢两次石油危机,国际石油市场规模突然放大,并且用美元结算。"石油美元"使美元霸权重新获得支撑,因此有"美元以石油为锚"之说。由于石油美元主要流向美国,也给美国金融资本带来了新的巨大利益。但是自冷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开始进入了虚拟化过程,美国的制造业比重从90年代初期的近30%下降到目前的11%,随着新全球化过程中产业资本的不断外移,金融资本已取代了产业资本的传统地位,成为了美国资本的主体,金融利益相应成为了美国的主体利益。目前美国最大的生意是美元交易,每年近2000万亿美元,占全球货币交易量的八成,是美国工业产出的1000倍,对外贸易额的500倍,是全球贸易额的100倍,也是全球石油交易额的1000倍。由于美国金融利益的产生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产生对美元需求的主体是金融交易而不是实物交易,这就使得"石油美元"相对于美元的地位和美国金融资本的利益,越来越显得不那么重要。

第三,次债危机的爆发,是源于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的规模过度庞大。但自次债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并没有走出"再工业化"的步伐,而是重回实体经济停滞而虚拟经济膨胀的老路。2008~2013年,美国的现价GDP增加了1.6万亿美元,但其工业产出仅增加了700亿美元,而其主要股指如道指与标普则都大大超出了危机前。

次债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央行提供的货币再多,货币也不进实体经济,所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复苏被证明是无效的。目前美日欧企业的现金账上,都各自存有超过2万亿美元的现金,但就是不投资,因为与危机爆发前一样,还是投什么就亏什么,这还是由于有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存在,实体经济的比较优势仍在发展中国家,甚至由于中国的产能过剩而更加明显。比如中国的钢铁因为过剩而卖了个"白菜价",但却因为价低而更具国际竞争力。今年前9个月中国钢铁出口增长了47%,而同期美国的钢材进口增加了68%,这说明,导致新全球化的因素到目前依然存在,它不仅已经导致了次债危机,并且还在塑造发达国家实体与虚拟经济新一轮的不对称,从而酝酿着新危机。

第四,在2009年以来美国金融市场重建繁荣的过程中,一个新的重要现象是,美国三次QE所增加的4万亿美元货币供给,主要是进了股市,而没有像危机爆发前那样,普遍大量进入债市与商品期货市场。例如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2.3%左右的水平,工业金属和矿产、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价格,则从危机后的低谷稍有恢复后,自2011年以后就又缓慢下跌,但都没有出现过类似石油这样的暴跌情况。在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走低本不奇怪,但只有石油价格突然暴跌就不正常,有人为操纵的痕迹。

新世纪以来,国际油价从每桶十几美元一路上涨到接近150美元,涨价因素中至少有一半是来自金融资本的大规模炒作,即大宗商品的"金融化"。危机爆发以来,大宗商品确有"去金融化"的倾向,但油价暴跌却不仅仅是"去金融化"那么简单。美国金融资本在美国页岩油企业亏损增产的过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还需要观察,但已有报道说,美国的大金融机构一直在有意夸大美国页岩油的储量与产量,有意缩小页岩油的生产成本。还有报道说,今年以来美国石油产量的增长并非是页岩油产量的增长,而是偷偷开了相当一部分本已封存多年的油井。试算一下,油价从每桶115美元水平跌一半,以美国4亿吨的原油年产量计算,亏损额也只不过在年1300~1400亿美元,这只相当于美国股市上涨1个百分点不到,美国金融资本可以很轻松地用股市赚得的钱,来补贴美国的原油生产商亏损增产。所以,了解美国金融资本为何对油价从炒作转向打压,才是认识国际油价暴跌原因的钥匙。

第五,次债危机爆发后,已经越来越可以看得清楚,对美元霸权的最大威胁,还是来自欧元,例如美元指数虽包含了10个世界主要币种,但只与欧元反向运动,即欧元对美元汇率升,美元指数就走低,反之亦然,但与美元指数中的其他货币就没有这种反向关系,这还是因为只有欧洲才有与美国相当的金融市场与规模,所以美国一旦发生金融市场危机,国际资本外逃的首选地必然是欧洲。去年7月以来,由于恐惧美国金融市场的高危,国际资本大量从美国流向欧洲,去年11月与今年2月,美国长期资本流出额都超过了千亿美元,由此导致欧元兑美元汇率最高飙升到1.38,美元指数也从85下跌到78,而就在这个时候爆发了乌克兰危机、IS危机与苏格兰独立危机,这三大危机的背后都有美国的阴影,包括9月份发生的香港的"占中"运动,目的都是为了堵截国际资本从美国流出的渠道。但是,用制造地缘危机这种非经济的手段阻滞资本外流,不可能长期维持在一个力度,特别是戏法也有被看穿的时候,作用就会大大减弱,甚至会招致反击。美国的危机来自于美国内部,内部新的资产泡沫危机化解不了,制造再多外部危机,效果终究有限。

第六,传统的货币汇率理论说明,一个国家的货币趋于坚挺,必然是因为该国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低于他国,但次债危机爆发以来,这条传统理论已经被颠覆,因为2007年以来,货币增长率最快的是美国,货币最坚挺的也是美国。2008以来,美国通过三次QE共投放了3.3万亿美元货币,日本在2008~2012年安倍上台前,货币供给没有明显增长,欧洲央行则在投放了3万亿欧元后,又收回了1万亿欧元。但是从股市增幅看,从危机开始的2008年初到目前,道指增长了35%,标普涨了40%,日经指数增长了18%,欧洲三大股指之一的英国金融时报指数涨了4.2%,法国CAC指数比2008年初还低19%,只有德国DAX指数涨幅较高,是32%。这说明,货币增长最快的国家,股市增长最快,货币也最坚挺。

汇率理论被颠覆的道理其实也好理解,因为为了应付危机,美日欧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货币宽松行动,而在进入到虚拟资本主义时代的今天,货币的主要功能已不是服务于实体产品交易,而是服务于货币资产交易,所以货币供给量更多的国家,就会有更大幅度的资产价格上涨,相应引起国际资本流入来追捧谋利,导致本币趋于坚挺。但是有张必须有驰,货币政策早晚有转向的时候,更为重要的是,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同步,当相对货币速度发生变化的时候,就是国际金融市场货币资本与汇率格局发生大改变的时候。

第七,从目前到明年的国际货币格局看,美国已经开始由松转紧,日本的货币宽松力度会稍有增加,变化最大的应是欧洲。2009年欧洲主权债危机爆发后,欧洲开始进行了债务紧缩过程,希望通过减债而实现财政再平衡。减债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宏观需求紧缩的过程,这是欧洲经济复苏显著差于美日的主要原因。然而从效果看,宏观紧缩导致的GDP收缩速度,显著快于了债务收缩速度,因此欧洲的主权债务率在进行痛苦的宏观需求紧缩后,不降反增,这就迫使欧洲领导人反思在决策宏观政策目标时,是应该把保增长放在首位,还是应该把减债放在首位。目前欧洲央行已经决定,在明年一季度要投放1万亿元欧元的货币来购买成员国主权债。

前面已经说过,美日的经验明显说明,增加货币供给只会创造出金融市场繁荣,所以欧洲央行在明年一季度增加货币供给后,货币仍然不会流入实体经济,而是会使欧洲股市繁荣度提升,并显著超过美日,由此引起国际资本流向欧洲,相应引起欧元汇率上涨。有些金融机构预测,明年欧元汇率会下降,但是按照次债危机以来货币与金融市场和股市的新逻辑关系看,情况可能并非如此。而这样的国际货币资本与汇率新格局,无疑会使早已危如累卵的美国金融市场危机更快到来,这个局面,美国的金融资本不可能看不到。

四、综合分析

以上就是支持我们判断此次国际油价暴跌原因及影响的基本因素。下面我们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综合分析。

第一点,次债危机后是美国的货币增长最快,从而使美国股市更繁荣,美元更坚挺,但明年美欧的位置将倒转,是欧洲的货币增长最快而美国转入收缩,就有可能出现欧洲股市更繁荣,欧元更坚挺的格局,并会引发美国的新资产泡沫再度破裂。

第二点,去年下半年国际资本开始离开美国,美元开始贬值,为了挽救美元资产的颓势,今年3月以来,美国主要用制造地缘危机的方式在全球堵截国际资本流向,但重点仍是摆在欧洲。目前美国金融资本已经达到了目的,美元指数已高于去年7月的水平,可是面对明年欧元可能再度走强,现有的地缘危机力度可能已经不足用了,所以打击油价可能就是美国正在酝酿的一步大棋。

第三点,美国打击国际油价可能有两重目的:

1、通过压低油价迫使俄罗斯与中东产油国产生财政经济动荡。有报道说俄罗斯、沙特和伊朗的财政平衡点,都是油价在100美元上下,而若油价跌破50美元,绝大多数产油国的财政都会失衡。最新数据表明,到明年12月交货的原油期货价格,已跌至35美元。美国金融资本的目的如果真的是要用低油价来破坏俄罗斯与中东产油国的经济稳定,就很可能会把油价继续打低至60美元以下,并且使低油价至少持续3年左右时间,因为俄罗斯与伊朗等都有一定量的外汇储备可以平衡财政和贸易,短期内的低油价不可能使他们的经济发生大的动摇,乃至引出社会动荡。

俄罗斯与中东产油国发生经济社会动荡的结果,必然是国际石油供应不稳,甚至发生阻断。美国自己可以不依靠中东原油,但是欧洲和东亚对俄罗斯与中东原油的依赖却在加深,因此俄罗斯与中东的不稳定又会通过油价向欧洲和东亚传导。如果欧亚经济都发生动乱,国际资本当然不会从美国外流。所以美国金融资本打低油价的第一个目的,可能就是破坏欧洲稳定的石油供应。

2、美国在欧洲周边不断制造地缘危机,是为了打击欧元。美国人打击俄罗斯和中东产油国的经济,虽然可以达到破坏欧洲经济稳定与地缘安全环境的目的,但也因树敌太多,把伊朗和俄罗斯等国推向欧洲,反而给了欧元做大的机会。美国由于开始逐渐远离中东石油市场,政治、军事、外交、安全等力量在中东地区也逐渐减弱,但欧洲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却没有变,所以建立在中东原油基础上的石油美元,就有了被石油欧元替代的条件与可能。前一段时间,欧洲石油巨头道达尔总裁马哲睿就大力鼓吹用欧元替代美元结算欧洲石油贸易,而正是此人前不久爆死在莫斯科机场,其中很难说没有石油欧元的影子。伊朗也是在近两年大力提倡要用石油欧元来替代石油美元。

石油美元的形成机制,一是用美元结算石油贸易,二是因为高油价产生了大量贸易盈余,这部分巨额盈余流向美国,支持了美元金融体系的繁荣。如果石油欧元取代了石油美元,不仅会影响美元的地位,更会改变国际资本流向,有关数据说明,高峰时石油美元盈余大约每年有8千亿美元,近年来也在5千亿美元左右。从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40年里中东产油国通过高油价积累了大量金融财富,这笔财富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但肯定是个庞大的数字,所以,一旦石油美元向石油欧元转化,就不仅仅是改变欧元与美元汇率的问题,而是会引出国际资本存量格局的大改变,使这笔巨额金融财富,从美元资产向欧元资产形态转变,这是美国金融资本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也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事情,而低油价可以使产油国的盈余化为乌有,从根本上破坏石油美元,同时也是石油欧元的形成基础。美国的金融资本可以不要石油美元,但决不许欧洲搞成石油欧元。所以,美国金融资本打低油价的第二个目的,就是防止出现石油欧元。由此而言,如果用低油价破坏石油欧元的形成,低油价就应该是一个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的现象,中间虽然会有波动,但应该不会再回到100美元以上。

顺便指出,低油价是人为操纵的结果,其形成基础,很可能是美国的金融资本以金融市场利润,补实体产业的亏损,所以油价暴跌不可能转变成所有大宗商品的价格暴跌。

第四点,如果美国无法用打低油价这种经济手段破坏欧洲的石油供应,那下一步可能就是要挑动欧洲周边的地缘危机升级,除了继续激怒普京使用武力威胁欧洲外,在中东还有IS和土耳其南部的库尔德人这两步棋,由于伊拉克北部及库尔德地区是中东原油输往欧洲的重要通道,欧洲原油有三成要从这里进入,如果IS和库尔德人的独立运动所引起的地区冲突,都升级到更加激烈的武装暴力行为,则不排除中东向欧洲的能源供应在一段时间内中断。

第五点,明年一季度将是个重要的时点,因为欧洲央行会在这个时点启动欧洲新一轮的定量宽松政策,而美国金融资本在今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打低油价的操作,就是为了应对这个时点的到来,就像美国为了应对10月27日中国启动"沪港通",在9月27日提前一个月启动香港"占中"行动一样。但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影响力显然远大于中国的"沪港通",所以美国金融资本的行动提前量和力度也会大得多。

还必须看到,美元与欧元围绕货币霸权的争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经济与地缘危机因素所导致的金融市场波动,也会是潮起潮落,一波接一波。但每一个波长是多少就必须注意,比如从去年7月美元指数下降,到今年7月美指才回到去年7月水平,从3月初爆发乌克兰危机看,美国也是用了3个月以上才重建了美元的地位。而此次油价暴跌,到目前已经持续了5个月,如果外部的不稳定一般都要持续半年以上,中国的石油储备仅够2个月,国家战略储备仅够15天,显然有很大的风险。

美国要打击的是欧洲经济,但中东战火一旦点燃,中国也难免遭受池鱼之殃,如果打烂了中东原油供应,对中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更是不可想象,我们不能对此没有任何思想与物质准备。

今年9月,美国创年内贸易逆差新高,而其中超80%是来自中国。美国经济虽然在今年二、三两季出现高增长,但其实体经济增长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所以经济增速高就是需求的单边增长高,就必然会拉大供求缺口,导致逆差增长高。虚拟财富说到底还是离不开实体财富,美国的贸易逆差主要来自中国这个事实说明,离开了中国的实体经济,美元就是一张废纸,所以美国离不开中国。但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要搞乱中东而扰乱欧洲,就可能连中国的石油利益也顾不得了。中国虽然已经提出了"新丝绸之路战略",但以目前的军力不论在陆地还是海上,都不足以支撑起这个战略。中国的军力,目前是自保有余,但跨出国门就严重不足。所以,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快石油战略储备的建设,尽量做到在国际石油供给剧烈波动的时期内,能够靠自身的石油储备平安过关,二就是要在外交方面,把中美战略性接近放在首要地位,利用美国的军事力量,保中国的石油安全。同时也要考虑中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

五、关于加快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工作的几点建议

前面的分析说明,7月份以来的油价暴跌,可能只是世界石油供给格局出现大乱局的前奏,低油价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好处,但后续所可能发生的乱局,则会破坏中国石油供给来源的稳定,进而引起中国经济的不稳定,特别是在中国的政府及商业石油储备合计只有两个月的情况下。所以此次油价暴跌,对中国是短期有小利、长期有大害。因此,要着力推动国家石油储备体制革命,加快石油战略储备的执行和应急管理体系及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石油安全预警预测体制机制;对确保国家安全的石油战略储备,应减少委托事务,实行国家统一管理,有利于提高国家应急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保障我国石油安全。

为了防止国际能源格局动荡对中国的巨大不利影响,中国必须用极大的力量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工作的进程,而且储备的石油是越多越好,能储备超过半年以上的消费量才是理想目标,因此我们认为,2020年和2030年应分别建成3亿吨和3.3亿吨石油储备量。

根据目前储备油投资水平,大约每吨需要1000元,建设周期为3年左右,如果到2020年达到3亿吨储备量,目前的国家储备加企业库存大概为0.5亿吨,即比目前储备量增加2.5亿吨,则共需要2500亿元人民币投资,约为410亿美元(按6.1的平均汇率估算)。以未来6年油价平均在每桶80美元的水平计算,共需200亿美元购油支出。两者合计需要610亿美元,需要每年增加的外汇支出在100亿美元左右。

即使不考虑现有的企业储备,按到2020年新增3亿吨石油储备量计算,共需要3000亿人民币的投资,加之购油支出,合计为692亿美元,需要每年增加的外汇支出也仅110亿美元左右。

中国目前的大困难是产能过剩,钢铁过剩得尤其明显,而石油储备库主要是用钢材建设,因此加快石油储备对扩大内需和消化国内过剩钢铁产能,都有好处。

国家石油储备具有很高的军事战略意义,目前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的储备油库都建在沿海,建议未来新增的由政府建设的战略储备油库,应以建在内地为主,企业所建的商业性质油库,则可以根据企业经营需要选址。

为了加快中国石油储备工作的进程,需要调动和发挥政府与企业两个积极性,所以政府除了应在年度计划中,安排好政府石油战略储备所需要的资金与外汇,也必须考虑出台一些有利于企业加快石油储备的政策,比如在土地使用、项目审批和人民币与外汇贷款方面,给予企业优惠。

由于油库建设有周期,为了加快储备工作进度,也可以考虑与中东产油国及中国周边国家合作,在可能的情况下,先利用其它国家的油库储备。

以上是我们对国际油价暴跌的分析及中国的对策建议,在两次专题讨论过程中,思想库成员的意见也有很多不一致,但在油价下跌是非正常原因,且背后将酝酿着巨大变化方面基本意见是一致的,也都同意,对油价暴跌后的前景判断,还需要做更多观察分析。

执笔人:王建  乔亚妮

参加讨论:王建  王湘穗  李晓宁  石小敏  纪明葵  丁宁宁  刘军红  赵昌会 乔良  马振岗

 

全文见《战略与管理》2015年第一辑,以刊登文章为准

--------------------------------------------------------------------------------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zlygl@cssm.gov.cn

微信公众号:战略与管理(zhanlueyuguanli)

微博:战略与管理(http:/weibo.com/zhanguan)

海南出版社微信:hainanbook

 

    进入专题: 石油战略储备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安全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237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