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广程:海陆两个丝路:通向世界的战略之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62 次 更新时间:2015-08-18 23:08

进入专题: 海上丝绸之路   区域合作   中俄关系  

邢广程 (进入专栏)  


【摘要】2013年中国外交关于构建海陆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举世瞩目。“两个丝路”的构建是我国国际影响逐步外溢的客观需要,是中国加强与欧亚非地区紧密经济合作的巧妙形式。它们横贯欧亚大陆、贯穿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中国与国际社会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战略之梯。为此,要继续夯实海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政治关系,增强战略互信;加强各国在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要最大限度地彰显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将政治关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把我国同欧亚非国家的互利合作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  区域合作  中俄关系  中国—东盟  海陆两个丝路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构建海陆两个丝路的战略基点

2013年,中国外交从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构想,其中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个战略设想更是举世瞩目。

我国提出构建海陆两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绝不是偶然的。海陆两个丝路的构建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恰当的体现形式。

海陆两个丝路的构建是我国国际影响逐步外溢的客观需要,是中国加强与欧亚非地区紧密经济合作的巧妙形式。这两个丝路是亚欧非地区同我国密切政治关系、巩固经济纽带、深化安全合作、加强人文联系的重要通道,是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合适方式,是维护周边和世界和平稳定的战略抉择,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要方式。

海陆两个丝路的构建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这两个大局出发实施战略考量和运筹。国内大局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我国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大局就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

海陆两个丝路的构建必须加以协调和统筹,使其发挥更大的国际作用。我国应统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战略,在功能、区间、合作方式等领域既要适当分工又要协同配合,完整地贯彻我国的外交战略和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将海陆丝绸之路作为实现中国亚欧非战略的重要战略平台和载体,构建贯穿于亚欧非空间的战略梯子。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横贯亚洲、欧洲甚至非洲北部的经济合作通道,其中中国是出发点,中亚和俄罗斯是桥梁和支撑点,欧洲是落脚点,北非是延伸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贯穿于太平洋、印度洋及其沿岸国家和地区的海上经济合作通道。这两个丝绸之路在欧亚大陆、东太平洋和印度洋陆海空间保持相对平行向西延伸,其中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连接上述两个丝路的重要横梁,有了这两个横梁,两个丝路梯子更加稳定,更具有可持续性。


海陆两个丝路体现了中国经济影响的外溢作用

海陆两个丝路是我国与国际社会构建利益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影响的外溢作用。第一,构建区域经济合作有效方式,商谈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协定。在充分照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基础上寻求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实现海陆丝路国家经济合作优势互补。比如,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水平,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争取到2015年双方双向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今后8年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争取202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让东盟国家更多从区域一体化和中国经济增长中受益。提高中国与欧洲区域合作的水平,争取使202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提高中国与俄罗斯的区域合作水平,使202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

第二,开辟交通和物流大通道。应首先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尽快签署《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然后推动按照自愿原则广泛吸收观察员国参与该协定,最终在欧亚大陆构建一个交通大十字,即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中亚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交通运输走廊。加快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同东盟国家和欧亚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用好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委员会等机制,推进泛亚铁路等项目建设,争取修建泰国高速铁路、中老铁路、中吉乌铁路。

第三,海陆两个丝路的共同功能是推动区域金融合作。为使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更加有效地推进下去,我国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构想,该构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我国应与东盟逐步扩大双边本币互换的规模和范围,逐步扩大跨境贸易本币结算试点,发挥好中国—东盟银联体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区内贸易和投资的汇率风险和结算成本。加强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和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基金的作用,继续推动中国政府设立的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为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我国应继续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为本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贸合作项目提供融资保障和结算平台。我国也应积极支持俄罗斯提出的设立上海合作组织专门账户的建议,为本组织框架内项目研究和交流培训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我国还应推动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的发展,加强本地区各国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

第四,我国海陆两个丝路应将能源输入作为主要的载体。我们应将中俄、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合作和油气区开发视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形式。我国应继续积极回应俄罗斯关于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成立能源俱乐部的主张并加以实际推动。能源俱乐部完全可以协调能源合作,建立稳定供求关系,确保能源安全。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也应将能源输出作为重要途径,中缅天然气管道的开通为中国与东南亚的能源合作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今后我国还应将上述两个经济走廊的能源管道合作做大做强,这是有效化解马六甲海峡困局的最直接办法之一。

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要取代欧亚大陆存在的其他组织,更不是覆盖和替代上海合作组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国家应包括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这些国家地跨欧亚、南亚、西亚,范围比较广阔。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要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合作,以使我国在欧亚大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并不是要取代东南亚已经存在的一些组织和机制,而是要贯穿这些组织,在东盟与中日韩(10+3)、东亚峰会(EAS)、东盟地区论坛(ARF)和东盟防长扩大会议(ADMM+)等东盟主导机制框架内,与东盟合作,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东盟一体化倡议(IAI)工作计划(2009~2015)、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东盟湄公河流域发展合作(AMBDC)、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东盟东部增长区(BIMP-EAGA)等次区域合作机制实行合作。我国应推动实施澜沧江—湄公河航道二期整治项目,积极参与中国—东盟合作,与东盟国家探讨在边境地区设立跨境经济合作区。

在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过程中,我国应与东南亚、南亚和中东、北非一些国家在港口互联互通、渔业、海洋科技、环境保护、航行安全、海上搜救、海洋文化等领域合作,加强中国与东盟、印度等南亚国家海上执法机构间的对话交流,并考虑成立相应机制。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必不可少。


构建海陆两个丝路的策略重点

首先,继续夯实海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政治关系,增强战略互信。我国应积极探讨签署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中国—东盟战略合作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继续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政治互信。我国已与俄罗斯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还应积极充实中俄关系的内容。中俄关系十分重要,俄罗斯是中国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伙伴。中国应视俄罗斯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纽带和桥梁。当然,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之后,俄罗斯一些学者发表文章,担心这会妨碍俄罗斯在中亚的战略利益,担心中国会排挤俄罗斯在原苏联战略空间的利益。随着我国的持续发展,俄罗斯一些精英也对我国产生疑虑。“中国在开始对中亚经济扩张之前进行了长时间的铺垫:构建政治关系、解决与这些国家的边界问题,预先取得它们不支持新疆少数民族分离主义的保证。它还以贷款和资助的形式向中亚国家提供大规模金融援助,从而使俄罗斯的经济项目在与中国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凭借这项深思熟虑且一以贯之的政策,中国逐渐将俄罗斯这个地缘经济对手排挤出该地区。”①俄罗斯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正在向中亚地区渗透,“在以自己的条件迅速解决丝路时期留下的与一些中亚国家的边界争端后,中国战略家开始利用获得的经济和政治资本在毗邻地区系统性推进。2001年根据莫斯科和北京倡议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成为了他们的便利渠道。但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旗号下向地区的经济扩张遭遇了莫斯科虽不公开、但却日益明显的抵制。这促使北京将重点转向双边合作项目”。一些莫斯科汉学家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是‘中国霸权主义重现’和‘与欧亚经济联盟项目对抗’”。俄罗斯学者估计,“‘丝绸之路经济带’可能令新德里、德黑兰和安卡拉担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会使东京和新德里不安。但做出消极反应的首先应是莫斯科和华盛顿”。②针对这些情况,中国应多与俄罗斯学术界进行沟通,增信释疑。我国与中亚多数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当然,中亚地区也存在着“中国威胁论”的论调,这虽不是主流,但毕竟会对中亚国家的民众产生影响,这就需要中国与中亚国家政府多沟通,多交流,多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增进友谊,构筑利益共同体。

其次,要加强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我国在构建海陆两个丝路进程中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俄罗斯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最重要的是保证全线的政治稳定和治安,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保证做到这一点。而且,中亚和整个中东到处是恐怖分子和极端主义分子的窝点。加上美军不久就要从阿富汗撤军这一情况,中国的野心就更难以实现了”。③俄罗斯学者虽有夸大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味道,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确实要考虑到欧亚地缘安全格局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国际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破坏性威胁格外值得注意。盘踞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的“东伊运”恐怖势力也在蠢蠢欲动,对我国新疆的稳定和长治久安造成了威胁。因此,中国应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框架,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进行安全合作,有效遏制“三股势力”,确保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安全。中国应同各国在双边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加强互信、深化合作,合力打击“三股势力”、贩毒、跨国有组织犯罪,为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环境。④在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程中,应完善中国—东盟防长会议机制,深化防灾救灾、网络安全、打击跨国犯罪、联合执法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共同维护本地区和平稳定,重点落实海洋经济、海上互联互通、环保、科研、搜救以及渔业合作。

再次,海陆两个丝路的构建不应一蹴而就,应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我国提出的两点政治共识和七个领域合作,是我国对今后十年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政策宣示。我国应将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首先放在东盟地区。21世纪丝绸之路的构建首先应依托缅甸的皎漂港、斯里兰卡的汗班托塔港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这几个港口可以作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印度是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合作伙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要积极与印度进行合作,使其在我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程中成为建设性力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应先在中亚地区逐步展开,因为中亚国家是中国的邻居。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明确阐述了中国对中亚国家的基本政策,提出了“三不”原则,即中国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中国同中亚各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实质和重要内容体现在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安全稳定等重大核心利益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应置于优先和重要位置,因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对中国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的战略价值不仅仅在于可以比较有效地破解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困局,而且使我国内陆地区通过这个战略通道直接面向海洋,增强了我国内陆地区尤其是新疆跨越式发展经济的能力,极大地改善了我国西部向外开放的外部环境。归纳起来,俄罗斯学者所分析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实践中会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风险是:第一,丝绸之路的许多地段从技术上看是难以通行的;第二,丝绸之路要穿越10多个国家,因此需要统一和简化不同国家的海关规则和保险标准;第三,恐怖分子的威胁问题以及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间复杂的双边关系问题。⑤

最后,在统筹海陆两个丝路时,要最大限度地彰显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连接欧洲和北非的重要交通线路和文化通道。中国倡导复兴丝绸之路具有历史的合法性和历史积淀。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在撒马尔罕帖木儿家族历史博物馆参观时,他们在一幅古丝绸之路地图上分别找到了自己的故乡。“习近平边走边仔细察看,卡里莫夫热情做着讲解。一幅地图引起了习近平的注意,卡里莫夫说,这是一幅古丝绸之路地图。撒马尔罕是帖木儿时期的首都,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那里是我的家乡。习近平指着地图右边的一处地方说,那里是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我的故乡。”⑥习近平主席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也说到:“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哈萨克斯坦这片土地,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曾经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东西方使节、商队、游客、学者、工匠川流不息,沿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⑦习近平主席这样讲,自然而贴切。中国与中亚国家一道将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在现代加以体现出来。尽管美国也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的战略,但与中国相比,美国缺乏历史的合法性和历史积淀。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一条横贯东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亚欧非的海上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壮举在现实中依然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在构建海陆两个丝路时要充分挖掘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使古老的陆海丝绸之路焕发生机,把我国同欧亚非国家的互利合作不断推向新的历史高度,将政治关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注释

【1】[俄]维多利亚·潘菲洛娃:《中亚正成为中国领地——评中国领导人中亚之行》,俄罗斯《独立报》,2013年9月3日。

【2】[俄]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北京集纳山川大洋——“中国梦”战略得到两个新外交构想的补充》,俄罗斯《独立报》,2013年11月15日。

【3】【5】《中国有能力改造中亚吗?》,载俄罗斯信息分析中心网站,2013年10月22日。

【4】【7】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2013年9月7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9/08/c_117273079.htm。

【6】《共同谱写丝绸之路文明发展新篇章——习近平在乌兹别克斯坦参观访问》,http://www.gov.cn/ldhd/2013-09/10/content_2485588.htm。

Silk Roads on the Land and Sea: Strategic Channels to the World

Xing Guangcheng

Abstract: In 2013, China proposed the strategic concept of reestablishing Silk Roads on both the land and sea for diplomatic purposes, which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The "Two Silk Roads" are established to meet China's need to gradually expand it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is a skilled way to strengthen China's close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Africa, Europe and Asia. The two Roads extend across the Eurasian continent, the Pacific Ocean and the Indian Ocean and are a strategic channel enabling China to form an interest community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For that, China needs to strengthen political relations with countries along the two Roads, and increase strategic mutual trust; strengthen security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with those countries; gradually create gr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by building upon the existing results; and demonstrate the historical role and value of Zhang Qian's mission to the "West Area" and Zheng He's voyage to the "West Sea" as much as possible, turn China's advantages in political relations and economic complementarity into advantages in pragmatic cooperation, and enhance our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with European, Asian and African countries.

Keywords: Maritime Silk Road, regional cooperation, China-Russia relations, China-ASEAN, the Two Silk Roads on the Land and Sea

邢广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西部开发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俄罗斯、中亚、上海合作组织、独联体问题和苏联历史。主要著作有《苏联高层决策70年》、《崛起的中亚》、《中国与新独立的中亚国家关系》等。


进入 邢广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海上丝绸之路   区域合作   中俄关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143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4月上,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