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研究是智库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要建设成为专业化智库首先要当好智库研究的“排头兵”,进行探索智库发展规律、培养智库高端人才、培育智库广泛影响力的智库研究活动。
厘清智库研究中的五种关系
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过程中,我国智库研究还存在模糊地带,需要进一步厘清以下五种关系。
厘清学术型研究与智库型研究的关系。有种观点认为没必要进行学术型研究与智库型研究区分,认为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是智库研究。事实上,二者是有区别的,学术型研究主要研究知识,而智库型研究主要研究问题。智库研究更多地是以知识为工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产出政策对策和法律法规等。一项研究成果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就不是智库型研究。对于智库来说,基础研究应该紧紧围绕应用来进行。
厘清智库与非智库的关系。现在,社会上滥用智库概念、乱贴智库标签的现象很普遍。事实上,智库必须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简言之,它应当是一个实体性的研究机构,应包括如下构成要件:有长期关注的决策咨询研究领域及研究成果,有专业代表性人物和专职研究人员,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渠道,有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有健全的治理结构及组织章程等。
厘清智库规模与智库影响力的关系。不少人认为智库规模越大越好,其实不然。世界上除了少数知名智库是大智库外,绝大多数的智库规模并不大。决定智库影响力高低的关键因素是是否具有高质量的成果和特色化的定位,多而不精、全而不强的智库在未来的竞争中将会被淘汰。
厘清智库独立性与政府支持的关系。不少人纠结于智库的独立性与政府资金支持之间的平衡关系,认为获取政府资金支持必然导致智库丧失独立性。事实上,智库的独立性与政府支持之间并非对立,关键是智库要保持观点的科学性与独立性。实际上,世界上许多智库都是体制内智库,如欧盟国家智库,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厘清智库研究人员的高学历与智库高能力的关系。有人认为,智库研究人员的学历越高越好,博士比重越大越好。事实上,实践性、多学科和综合性研究是智库研究活动的最大特点。国际优秀智库都是由高学历的学者与来自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的人员混合组成的,并且后者占了较大比重。因此,我国地方智库在人才引进上要打破学历偏见,注重引进实践经验型人才来优化智库人才结构。
认清智库研究中的两大现实
虽然我国智库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从总体上看,党政智库疲于应付,社科智库大而不强,党校智库重教轻研,高校智库曲高和寡,社会智库有心无力,科技智库尚待培育。
在人才队伍上,当前智库研究存在“六多六少”:搞理论研究的多,搞对策研究的少;写学术专著的多,写研究报告的少;关注策略的多,关注战略的少;会写的多,会说的少;学术专家多,智库管家少;学术人才多,智库人物少。
在具体工作中,当前智库研究存在“七多七少”:浅尝辄止的多,深入研究的少;追逐热门的多,独树一帜的少;发现问题的多,破解问题的少;文字描述的多,量化分析的少;依据二手资料的多,直接深入调研的少;经验性的研究多,规范性的研究少;阐释性成果多,引领性成果少。
智库研究要注重四个领域
目前学界对我国智库建设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基本方向已达成共识,现正在进入分领域、精细化研究的2.0时代。当前,智库研究要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研究为总目标,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智库考核与监管研究。主要研究:第一,智库内部如何考核评估各类部门、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特别是要研究如何提高智库成果在智库研究人员考核中的权重,避免出现把应用对策研究当“副业”对待的情况;第二,智库主管部门如何考核评估所管辖智库的建设工作绩效;第三,上级党委政府如何考核评估下级党委政府推进智库建设工作的绩效。
高端智库人才培养研究。主要研究八类紧缺人才的培养:捕捉变化、揭示趋势的预见型人才;洞察时势、设计顶层的战略型人才;知识多元、能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深入调研、能接地气的田野型人才;思维新锐、方法上乘的工具型人才;国际视野、跨国交往的外向型人才;媒体关注、善于表达的传播型人才;精于管理、引领发展的掌舵型人才。
智库专业研究技能研究。主要研究七类技能:专业数据库建设技能;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技能;数字化政策分析评估技能;战略预测技能;多元文化分析技能;多学科协同研究技能;智库形象塑造与营销技能。
智库体系分类化研究。主要研究两个方面:一方面注重类型化智库建设规律研究,如党政智库、社科院智库、党校行政学院智库、高校智库、科技创新智库、企业智库、社会智库建设研究;另一方面关注专业化智库建设规律研究,如财政、金融、外交、社会保障等专业类智库建设研究。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