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兮:橘枳之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88 次 更新时间:2015-06-15 01:16

进入专题: 中学教育   中学地理  

龙兮  

我们中学地理有一道这样的测试题:“‘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A、作物品种不同,B、地形的差异,C、耕作制度不同,D、气候条件不同。”出题者给出的正确答案是D,即气候条件不同。根据我们教科书的解释,出题者的目的在测试学生对我国气候、季风等考点的理解。因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较大,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所以,教科书认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条件不同。但是,我们如果从生物学角度进行分析,这个命题就是一个悖论,而正确的答案应该是A,即作物品种不同。因为橘和枳原本就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物种,在生物学特征中,橘与枳同属芸香科,虽枝、叶、果实形态相似,但枳比橘耐寒,可逾淮河而生。而橘喜温,逾淮河过了1月0℃等温线就会被冬天的霜雪冻死。所以,不是橘到淮北变成了枳,而是淮北只有枳而无橘。尽管现代园艺用枳作砧木,嫁接而得的橘可北移一定的纬度,但淮北的橘只能说是橘和枳的一种共生物。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始作俑者是春秋时齐景公的宰相晏婴,他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工于计谋,强于辞令。据史料记载,他相齐期间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故显名于诸侯。据说有一次齐景公派他出使楚国,楚王想羞辱他,于是和臣子们商量为他布了一个局。楚王待晏婴赴楚后,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为他特设酒宴,亲自陪他吃喝。而当楚王与晏婴正在畅饮的时候,两个楚国役吏押着一个犯人走进楚宫,楚王问役吏绑着的是什么人?役吏说是齐国人。楚王又问那人犯了什么罪?役吏回答说那人犯了盗窃罪。于是楚王回头对晏婴说:“晏先生,你们齐国人真是做贼的高手,竟然从齐国偷到我们楚国来了。”晏婴听了这话,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说:“我曾听人说橘子树生长在淮南就能结出又大又甜的橘子,但是移栽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酸的枳子。这两种植物的枝叶一样,但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环境不同的缘故。这个人在齐国的时候从不做贼,但是来到楚国就变坏偷东西,这难道不是楚国的环境容易让人为盗吗?”晏婴这一番话,说得楚王无言以对,本来打算君臣合谋羞辱晏婴,没想到反受其辱。这就是“橘化为枳”的成语典故,故事中巧言善辩的齐相晏婴,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而为中国古人所钦羡,甚至就连司马迁为其作传时还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为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样一个明显的悖论在我们中国会讹传千古呢?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教科书里还会有这样的谬误呢?如果今天我们仍然要求学生选择“D、气候条件不同”来作答,那么我们岂不可推出“人站在树下则为人,居于树上则为猴”的谬论?因为人和猴都是灵长类的近亲动物,其体型特征也像橘与枳一样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进化论一直认为人是由猴子变的。然而,如果我们就这样橘枳不分,人猴不辨,我们又怎能求得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真理呢?

我们要传承传统,但是我们更要相信科学。我们要坚持真理,但是我们还要审视每一个真理背后的证明材料。我们宁愿相信一个拙讷的哲学家为了求证真理讲过的丑话,我们也不要相信那些自以为是的政治家为了粉饰真理所作的诡辩。那么,面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样的试题,我们就不会选择“D、气候条件不同”这样的答案了。

    进入专题: 中学教育   中学地理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936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共识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