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及其思维方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188 次 更新时间:2015-05-27 22:49

进入专题: 历史虚无主义  

刘书林  

内容提要:历史虚无主义为达到歪曲历史的目的,其手法往往是“戏说”、“恶搞”历史,抹黑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模范人物;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大作翻案的文章,颠倒黑白;刻意编造和扩大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曲折和错误,否定和歪曲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妄图以细节代替历史主流和主线;等等。我们除了要充分了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改革开放中的几种主要表现外,还要深入分析它的思想方法特点。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 改革开放 思想方法特点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发展史的“三种版本”

新时期,东西文化的交流和交往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就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许多异化现象,引发了西方有觉悟的学者的深刻思考和批判。在哲学和文学方面,早期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潮,后来演化为“后现代主义”的思潮。虽然表现形式怪异,也不无西方颓废文化的象征,但是其中的灵魂还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荒谬和腐朽。但是,这种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思潮,一旦被引进社会主义国家,就变异成对社会主义的实践历史和领袖人物的批判。比如,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本来是批判资本主义的作品,来到中国反而变异成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挑战的东西。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被引进中国也是走了这样的道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原始版本是西方学者批评资本主义的一种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出现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的初期。这个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昭示产生世界性大危机的可能性,一些西方学者根据这一危险,开始怀疑西方资本主义历史上树立的“理性”观念,转而颂扬“非理性”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尼采把这种以否定历史传统和道德原则为特点的现象统称为虚无主义。一般认为,这就是最早形态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新社会运动的高涨和随之而来的低落,这种思潮就变成了无规律兴衰起落的潮汐。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从上世纪50年代进入苏联,便变异为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舆论催化剂。它曾经滥觞于苏联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后来借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苏联大肆泛滥起来。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苏联版本。赫鲁晓夫上台后,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为了把一切错误推到斯大林身上,大反斯大林,激起了苏联内部动荡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高涨。到了自称为赫鲁晓夫时代“产儿”的戈尔巴乔夫等人上台,则全面展开了否定自己的一切历史的恶浪。在“公开性”和“重新评价历史”、“不留历史空白”的口号下,出现了更加疯狂地全面涂黑自己国家和党的历史的现象。起初还解释说“反对斯大林是为了保护好的列宁”,很快就露出了马脚:“要揭露斯大林罪恶的列宁主义根源。”这种思潮散布种种谎言,涂黑苏联的革命历史,说十月革命是一场“阴谋政变”、“魔鬼之歌的序曲”;肃反错杀了几千万人;农业集体化运动不得人心;苏联的社会是“兵营社会主义”;共产党人与社会党人漫长的历史对立过程,责任全在共产党方面;等等。戈尔巴乔夫在指示编纂《苏共历史概要》的讲话中明确表示,为了“改革”的需要,对于历史上的“痛苦”和“灾难”,“应该表现充分的明确性和彻底性”。[1]这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到1989年达到高潮,结果近一个世纪的革命历史被彻底颠覆和丑化,70多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被称为欺骗,无产阶级领袖人物被丑化并赶出历史舞台,沙皇、贵族、地主阶级人物被饰以光环,奉为历史的主人。历史的颠倒最终导致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亡党亡国的命运就是这样落在了苏共和苏联头上。历史虚无主义的苏联版本,是一场悲剧。

可以说,西方敌对势力在上世纪80年代借助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从否定和虚无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入手,使得处于改革高潮的中、苏等国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冲击和考验。在这场考验中,苏联落入了亡党亡国的漩涡而不能自拔,中国在这场考验中虽然也经历了曲折,但最终经受住了考验,巍然屹立于东方。回顾和总结这一段历史,对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应对未来的冲击,极有意义。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改革中几经起落,但万变不离其宗。人们对这一思潮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楚了: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主要表现为:否定革命,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否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称是“误入歧路”,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否定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贬损革命前辈,诋毁党的领袖。一些人借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一些人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甚至对立起来,或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或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在于,企图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新中国历史,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当代世界的这三种版本,内容和作用各不相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第一种版本即原始版本以批判资本主义为主,无论存在什么个性和偏颇,毕竟起到了警醒世人的作用。第二种版本即苏联版本,却成为否定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工具,从思想上和舆论上瓦解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第三种版本即中国版本,虽然几经鼓吹,气势汹汹,但到头来被人们彻底看穿了它的真面目。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改革中的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为达到歪曲历史的目的,其手法往往是“戏说”、“恶搞”历史,专门抹黑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模范人物;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大作翻案的文章,颠倒历史黑白;刻意编造和扩大实践中出现的曲折和错误,否定和歪曲革命与建设的历史;挖掘细节,妄图以细节代替历史主流和主线;等等。

首先,借纠正“文革”错误之机,丑化和否定领袖人物。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毛泽东评价的第一次冲击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借粉碎“四人帮”和中央理论务虚会的召开,打着“解放思想”的旗号,采取散布“小道消息”和“解放思想的发言”的形式,否定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当时还出现了所谓“民主讨论会”,散布诽谤毛泽东的言论,声称“彻底批判中国共产党”。[2]他们在西方散布的“非毛化”舆论的鼓舞下,不仅攻击毛泽东,而且攻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毛泽东评价的第二次冲击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借我们党起草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为刘少奇平反之机,极少数人企图干扰历史决议对毛泽东的评价,以刘少奇平反一事全盘否定毛泽东。一些文学作品追究“文革伤痕”,追问“是谁种下这祸殃”,其矛头所向,对准了毛泽东。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毛泽东评价的第三次冲击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化热”中,有人借引进大量的西方思潮,数典忘祖,借批评毛泽东晚年的失误企图全盘否定毛泽东思想。有人直接否定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二为方针”,还有人贬低毛泽东的哲学著作,说《矛盾论》是哲学的“算术”,吹捧西方的哲学流派是哲学的“微积分”。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毛泽东评价的第四次冲击发生在1988~1989年,有人借深化改革之机鼓吹私有化,把毛泽东思想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个时期有人借境外报刊发表否定毛泽东的言论,有人甚至喊出:“中国的落后与毛泽东有分不开的关系。”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毛泽东评价的第五次冲击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及以后,有人借我国实行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以“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名,否定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人还编写了所谓《左祸》的书籍和文集,否定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实行的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毛泽东评价的第六次冲击发生在21世纪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之后,有人借深化改革之机,打着“理论创新”的旗号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他们企图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新时期的理论成果对立起来,用贬低前者的手法突出后者,制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过时”的论调。

但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次次的图谋被党和人民粉碎了。邓小平在1979年3月30日的理论务虚会上旗帜鲜明地批评了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思潮,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接着他主持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肯定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之后,历届中央领导都分别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110周年、12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长篇讲话,系统论证和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毛泽东同志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不仅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敬仰,而且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敬佩。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3]

其次,借深化改革之机,歪曲和否定新中国的历史。

否定新中国历史的思潮是借纠正“文革”时期的错误而发生的。这种思潮的特点就是把整个“文革”十年统统作为“文革”运动来否定,然后逐步扩大否定历史的范围,把否定新中国历史的范围扩大到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再继续上溯,直至否定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这股潮流最早的表现形式是借否定“文革”之机丑化和污蔑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文艺作品。剧本《苦恋》及其拍成的电影《太阳和人》就是这样的作品。邓小平看了之后愤怒质问:“这样丑化社会主义制度,作者的党性到哪里去了呢?”[4]接着,80年代初期出现了“社会主义异化论”、抽象“人道主义”思潮。有人甚至公开叫喊,新中国“30年没干多少好事情”,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旗帜下的封建主义,基本上是独裁制、集权制”。[5]有的人还把党和国家的历史歪曲为极“左”的历史,认为“建国之后,肃反发展到以言治罪,以思想划阶级。1957年前后反胡风,反右派,反地方主义……庐山会议后反右倾……四清运动,认为有多数基层组织不在我们手中。十年文革更是遍地敌情,如山冤案”。[6]历史虚无主义常常打着“纠左”的旗号丑化历史,对此邓小平指出,像他们这样“纠左”,实际上就成了“纠正社会主义”。

这种否定新中国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实践历史的思潮,引发了全国全党的警觉。《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而系统地总结了历史经验,对新中国的历史作出了科学结论,堵塞了历史虚无主义侵入的空隙。2010年7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史研究会上讲话指出:“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揭示和宣传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7]这就从根本上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手法,提出了预防错误思潮泛滥的措施。

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分为改革开放前的30年和之后的30年,既不能用前30年否定后30年,也不能用后30年否定前30年。他还提醒大家说,苏联否定斯大林、否定列宁、否定历史,一路否定下去,“城头变幻大王旗”,那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可见,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已经有了预防的觉悟和措施。

再次,借国家重心调整为经济建设之机,丑化和否定中国近代以来的百年革命。

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仅否定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而且否定近代以来的一切革命。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和社会党的世界观及方法论为圭臬,提出否定革命、“告别革命”的主张,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他们批评“五四运动”时期所谓“救亡压倒了启蒙”,认为没有历史的进步。他们甚至美化反动阶级的代表人物慈禧太后,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赋予他们“进步”的意义,为之翻案。同时,他们对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鲁迅,则横挑鼻子竖挑眼,大加否定。有的文章说,如果没有康梁的变法维新和孙中山的革命,“中国早就实现现代化了”。有人甚至主张把毛泽东、鲁迅的著作从中学课本中清除出去。有人还根据藏在美国胡佛研究所的蒋介石日记,要“还一个真实的蒋介石”,改写中国近现代史。历史虚无主义以西方社会党的逻辑,攻击革命损失大而所得少、破坏性大而建设性少。这种极端保守、倒退的倾向必然回归到复古主义和复辟旧社会制度的泥坑。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充分展示了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拉历史车轮向后倒退的政治倾向,反映了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格格不入的政治主张。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思想方法特点

第一,否定进步事物成长发展的自然过程,抓住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的所谓“细节”和局部曲折做文章,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持历史虚无主义的人往往不敢做真理性判断,只是做价值判断,看不到社会主义事业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进步作用和开创历史新纪元的必然性,纠缠于社会主义事业在实践中的曲折和失误,否定新生事物的本质。他们抓住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完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曲折,借此否定共产党人进行经济建设的能力;他们夸大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细节”上的错误和感受,夸大困难过程的痛苦代价,从感情上制造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舆论;他们借纠正“文革”的错误,不断扩大否定的范围,把整个60年代、50年代甚至延安时期和井冈山时期都企图加以否定。这种极端的否定历史的思维就必然把“纠左”变成了“纠正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曲折和错误呢?1956年12月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出现曲折和失误的原因及其对待这些问题的正确态度。文章说:“无产阶级初次担负国家的管理,迟的只有几年,早的也只有几十年,要求他们不遭到任何失败是不可能的。短时间的、局部范围的失败,不但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但是任何有远见的人决不会为此而感觉失望和悲观。失败是成功之母。目前的短时间的局部性的失败,只是增加了国际无产阶级的政治经验,从而为将来岁月的伟大成功准备条件。如果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来比较,我们事业中的这些失败就简直不算什么。……社会主义革命虽然受着全世界反动派的联合压迫,它的这个前进道路却顺利和稳定得多。这正是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空前强大的生命力。”[8]采取这种科学的态度看问题,才能不至于被历史所嘲笑。我们今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正是从以往的经验特别是曲折的教训之中探索总结出来的。

第二,以西方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为圭臬,试图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制度与西方接轨,并以此扭转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

持有历史虚无主义的人,他们的心目中有一个“西方文化中心论”的王国,他们判定是非曲直的标准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如果一个人接受了西方的思想观念,总是用资产阶级眼光看待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肯定是左也看不惯、右也看不惯。由于这种资产阶级的成见、偏见,我们在前进过程中一旦出现任何一点问题,就被说成是专制的结果,必然如此;我们一旦取得了不可否定的成绩,又被说成是专制的结果,不能持续。其实,历史虚无主义的潜台词就是:不搞资本主义说啥也不行。

第三,煽动人们的浮躁情绪,企图使人们以感性压倒理性、以倒退对抗进步,随意把个人感受当成判断社会发展的“公理”。

持有历史虚无主义的人,把爱国主义污蔑为“民族自大的封闭观念”,把集体主义污蔑为“压抑个性”,把社会主义污蔑为“乌托邦”;与此相反,他们把极端自私自利当成人的本性和自由权利,把资本主义当成唯一永恒的制度。一切以市场化的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只管发财致富,不问路线道路。实际上,在这些人的眼里,革命、进步、高尚、廉洁都成了贬义词,倒退、自私、奸诈、凶狠成了“潜规则”。历史虚无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进行庸俗化之后,常常捡起实用主义的信条。只要对自己有利,只要眼前获利,就不惜捏造“事实”,大肆宣扬和夸大;只要对自己不利,就围攻和谩骂,甚至起哄、砸场。真理观的虚化,价值观的歪斜,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第四,提不出明确的最终目标,是一种无信心、无建设设计的思潮,是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浊流之中,也有一些是被潮流裹挟的从众。他们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往往人云亦云、悲观丧气、动摇彷徨。他们看不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选不准人类社会的方向。这种情况,既无益于社会主义事业,也耽误了自己的成长。人总得有精神追求,人生总得有个正确的方向,为人总得有起码的正义感。正义感既要有正确的标准,也要用到合理的地方。今天,社会发展的现实,世界范围的比较,没有给历史虚无主义提供多少滋生的土壤。西方资本主义的危机和混乱、霸权主义的野蛮,更加衬托出社会主义事业的正义性和制度的优越性。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进展中,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不断普及中,历史虚无主义施展的余地会越来越小。

第五,否定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采取的手法就是求全责备,不顾历史的主流、主线、主题,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讲话中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他思想博大深邃、胸怀坦荡宽广,文韬武略兼备、领导艺术高超,心系人民群众、终生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9]事实的确如此。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看来,虽然不得不承认毛泽东在历史的主流、主线、主题方面具有“功高盖世”的地位,但是这样的人也不允许有任何错误,只要抓住他的一点错误,就张口大骂其“罪恶滔天”。刘云山同志说得好:不允许圣人有缺点,中国就不会有圣人,不允许英雄有错误,天下就没有英雄。一个没有圣人和英雄的民族是可怜的、没有前途的民族。以局部否定全部,抓住圣人和英雄的几个缺点,妄图涂黑其全部历史,这是封建社会“一人犯法,株连九族”的逻辑在纵向历史评价中的蔓延。

第六,否定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领袖,采取的是一种反历史的方法,不能把历史人物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观察,往往以今天的思维裁剪昔日领袖的行为。

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人,常常不是这样。他们往往用20世纪60年代政府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放布票、粮票、油票等票证来嘲笑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经济,看不到在当时帝国主义封锁和修正主义逼债的情况下,面对自然灾害和粮食、棉布、油料等生活资源的短缺,发放这类票证正体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高度负责、坚持官民平等的高尚精神,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有人嘲笑毛泽东对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判断,看不到美国利用核讹诈吓唬全球的情况下,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和原子弹都是纸老虎,这是多么可贵的科学精神。有人嘲笑1958年的“大跃进”,看不到当时许多党的高级干部的狂热表现促成了毛泽东的判断。当然,毛泽东有领导责任,但也不能把当年的责任强加在毛泽东一个人头上。况且,对于当时的狂热,毛泽东及时做了降温工作,推动了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活动。这种不把伟大领袖的工作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观察的做法,违反历史唯物主义。列宁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10]

为什么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沉渣泛起?其原因不外是这样几个:

第一,社会主义在落后的国家和地区首先兴起,自身建设的任务特别艰巨而繁重,在前进中难免出现曲折和失误。有些人经不起这种压力而向资本主义的异质意识形态低头。

第二,在舆论习俗、话语体系方面,“西强我弱”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和顽固性,西方资本主义统治者的丰富政治经验,他们拥有的经济、军事实力,他们占有的宣传工具的数量和质量,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比拟的。这些很容易征服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意志薄弱者。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着迎合西方资本主义的势力。百年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不但使中国留下了经济文化的落后,也留下了一定数量的精神软骨病患者。

第四,社会主义的改革,也容易被敌对势力视为散播历史虚无主义的最佳时机。坚持历史虚无主义的人,有的是出于根本利益的对抗,这需要转变立场;有的出于方法论的失误和极端。无论出于哪一种原因,都需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修养,最好是自觉地进行世界观的改造。这样才能形成全国人民的共同语言、共同的逻辑,才能找到“最大公约数”。

参考文献:

[1][苏联]戈尔巴乔夫.十月革命与改革:革命在继续[N].真理报,1987-11-03.

[2][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4,391.

[3][9]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5]五十天的回顾与反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89.

[6]厉平.解冻年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备忘录(1978-1997)[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294-295.

[7]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0-07-22.

[8]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1956-12-29.


    进入专题: 历史虚无主义  

本文责编:wangkaif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840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思想理论教育》(沪)2014年第201411期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