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来:治理现代化:要有顶层设计与法治根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59 次 更新时间:2015-03-31 22:28

进入专题: 治理现代化   顶层设计   法治  

周少来  

开放多元的当代中国社会,日新月异,急剧转型变迁,发展活力喷发涌现,挑战问题错综复杂。

在此关键时期,中国综合国力快速增强,人民幸福持续提升,与之相伴,经济结构多元化、阶级阶层多样化、利益诉求复杂化不断凸显,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全国人民、上下一心的强烈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凝聚共识、谋局布远,为未来中国全面现代化提出了战略指南和路径规划。

治理现代化,是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经验不断提升的客观要求,是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现代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是全面现代化的实现途径和根本机制,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观念和制度的再次创新。它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现代化的改革和推进,更加依赖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合作、合力共赢;更加依赖于全社会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协商共进;更加依赖于全体公民的积极创新、共建共享。

治理现代化,能够促进全体中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合作,让一切生产力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能够为全面现代化实现奠定制度基础,能够为全面中国梦实现开拓道路。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内涵和制度安排体系,是国家治理制度体系的现代转型和提升,是制度作为发展内在变量的功能重构和扩展。

现代治理,作为现代多元社会平等参与、有序协商、合作共赢的组织和运作方式,其参与合作的基本途径和机制,是制度化的参与机制和协商程序,这就必然对原有的国家统治和管理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

推进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是当代中国国家建设和全面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性和长远性工程,要有“顶层设计”的战略性布局,也要有法治化的巩固性根基。要在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同时,使经济(制度)体系在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能够促进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使政治(制度)体系在法治中国的实现进程中,能够促进人民民主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使文化(制度)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引下,能够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多彩;使社会(制度)体系在公平正义的原则下,能够促进全体公民平等参与、成果共享,社会生活充满活力而又和谐有序;使生态(制度)体系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落实进程中,能够促进人民生活环境更加优美、资源能源利用更加节约,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绩效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其运转是否顺畅?绩效是否满意?制度体系是否可持续巩固?最终都要体系在国家治理能力的水平和实效上。

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最终目的和功能定位,从宏观来说,就是要能够保证当代中国全面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能够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实效;从中观来说,就是要能够保证中国经济发展更加富有效率、更加公平普惠,能够保证中国政治民主更加成熟、法治更加巩固,能够保证中国社会更加平等、更加和谐。从微观来说,就是要能够保证中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有效实现,能够保证每个公民的权利都能得到平等保护,能够保证每个公民的幸福梦想都有机会实现。

总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检验和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能否顺利实现,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利能否切实保障,是广大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美好愿望能否圆满实现。

立国之基,制度为本。

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制,实现路径更为明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加广阔的制度空间和历史空间。而最为关键的是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0年,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布局,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一定能够取得决定性突破,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将使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将会呈现更为优良的绩效和品质。

推进治理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不仅事关当代中国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年之计,更是事关当代中国全面现代化圆满实现的百年大计。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进入专题: 治理现代化   顶层设计   法治  

本文责编:luodam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604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