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河南、河北、山东、湖南等地民间借贷危机有蔓延之势。比如在湖南娄底,73家企业陷入其中,涉及问题资金118亿元。去年10月,娄底清洁工文朝霞因讨不回血汗钱投河自尽。在河南信阳,非法集资公司的客户经理夏玉梅1月自杀。生命的逝去令人惋惜。
曾经有位学者如此评论高利贷:“很多人说是高利贷拖垮了企业,这是因果颠倒。明明是企业拖垮了高利贷。没有高利贷,你企业去年就该关门了;你借高利贷,多活了一年,还把高利贷也搭进去了,怎么是高利贷拖垮了你?”
谁拖垮了谁?从目前的民间借贷危机来看,是企业在拖垮高利贷。
很多人责怪借钱的人不够谨慎。这种责怪其实并不公平。以湖南娄底而论,很多老人是把“棺材本”借给企业。老人一般是偏保守的,对“棺材本”绝不会不谨慎。但他们为何还是借出了钱?原因无他,面对泡沫,老人能有多少选择?
借,有风险;但不借,房价和物价上涨,不也存在钞票贬值的风险?也就是说,面对泡沫,喝,有风险;但不喝也有风险。银行存款利息赶不上物价变化,民间金融又不发达,金融渠道受限,老人们把“棺材本”借给愿出高利率但有风险的企业,也是不得已的冒险。
2013年12月,娄底市同星米业老板肖仲望跳楼身亡。据了解内情的人士称,肖仲望自杀与他欠下的上亿民间借贷有关。但是,2014年4月25日之前,娄底仍出现几乎全民放贷的热闹场景。只要泡沫还在,个把老板跳楼是吓不住高利贷的。
老板拖垮了老人的“棺材本”,谁又拖垮了老板?是泡沫的涨跌。泡沫起时,你不冒险都不好意思称老板;泡沫破时,你不跳楼也不好意思称老板。
有个学者说:“每次泡沫来时,总是存在两种人:一种人不停地指出泡沫会很快破灭,另一种人欣然在泡沫中游泳。前一种人越来越聪明,后一种人越来越有钱……我以前做过第一种人,这几年开始幡然醒悟,做后一种。”
可想而知的,这样的学者不少。问题是,学者也无法知道泡沫何时破灭,他们其实也面临着很高的风险。但是,他们有办法来逃避风险。他们的办法就是,一旦泡沫开始破灭,他们就鼓吹货币放水“抗通缩”,泡沫就会维持下去。当然,总有维持不下去的一天。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不跟着泡沫走的人会吃亏。
从去年到今年,股市大涨,一个问题来了:要不要进股市?就算知道股市有风险,很多人也不得不进入。因为不进入的话,风险可能更大——钱可能会在“抗通缩”中变得更不值钱。所以,很多人高唱“借钱进股市”也就不足为怪。
面对民间借贷危机,一些专家提议对民间金融严加限制。这是错误的办法。实际上,正是因为对民间金融的限制,使得有实力、重信誉的民间金融机构缺乏,在泡沫前,老百姓更容易病急乱投医,投向那些有问题的企业。发展民间金融,才可以舒缓老百姓的焦虑,增加老百姓的投资渠道,降低金融风险。
当然,另一方面就是要让老百姓对货币购买力有信心,才不会乱投高利贷。《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条应该多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