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波:被遗忘的参考群体行为理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31 次 更新时间:2015-03-22 00:57

进入专题: 参考群体行为理论   默顿  

张杨波  

提起参考群体行为理论,是否会想起艾尔·巴比在《社会研究方法》中美国宪兵和空军做比较的例子?二战期间,美国宪兵晋升的速度要比空军慢一些,按常理来看,宪兵在评价晋升制度的公平程度时,可能要低于空军,结果却正好相反。与空军相比,晋升速度慢的宪兵却认为晋升制度更加公平。这个悖论就是美国定量研究学者萨米尔·斯托弗与同事合作的《美国士兵》中的一个例子。可以说,与此相似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为了解释这些反常现象,他们最初采用的是相对剥夺理论。尽管该理论说明了一些反常现象,但书中还有不少理论解释不清的反常例子。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将书中的反常例子作为探讨的起点,发展参考群体行为理论,这部分成果最终收录在他的代表作《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中。   

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参考群体行为理论可能是社会学界为数不多却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分析框架,一度被引入政治学(投票选举)、心理学(剥夺体验)和消费者行为学(意见领袖) 等领域。可是,对于默顿在这方面的贡献,在可见的中文资料中,却很少有人对此做过专门的评介。相反,人们对它的认识往往简化为这样一句话:人们判断自己生活的好坏不是依据客观的环境,而是要和周围的人做比较,这些人就是参考群体。要深入领会参考群体行为理论,就要回到默顿时代。   

探讨默顿对参考群体行为理论作出的贡献,对后继者来说至少有两方面的启发:一是帮助我们了解参考群体行为理论的基本要点,例如影响人们选择参考群体的因素是什么,人们在选择不同参考群体之后会产生哪些社会后果;二是帮助我们掌握默顿用二手资料发展新理论的方法,比如如何从材料分析中归纳新概念与命题,如何通过概念澄清来区分材料间的异同,如何将现有论点与前人的成果相联系。   

从二手资料中发展三类框架   

正如默顿所言,在《美国士兵》中斯托弗等人一开始并没有明确使用参考群体概念,而是采用了其他概念来说明分析结果,相对剥夺理论就是其中一例。   

为此,默顿并不是直接用参考群体概念来解释经验发现,而是先从《美国士兵》中摘抄出与相对剥夺概念相关的九项研究结果,随后归纳出影响士兵选择比较群体的三类框架,分别是与自己有实际交往并有稳定联系的人群,大致处在相同地位或同一社会范畴的人群和处于不同地位或不同社会范畴的人群。通过比较三类参考群体框架的异同,默顿指出可以将参考群体分为隶属群体(内群体)和非隶属群体(外群体)两大类。既然存在两类参考群体,接下来就要思考人们在什么条件下会选择内群体作参考框架,而又在什么条件下会选择外群体作参考框架。总而言之,默顿是在以斯托弗原有相对剥夺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书中的相关资料,一步步用新概念来包含原来概念指称的经验发现。   

承前启后 拓展理论研究连续性   

既然参考群体框架包括内群体和外群体两大类,如果将自己隶属的内群体规范作为参考框架,那么这种思想早在符号互动论代表者米德那里就有过充分论述。这种做法将现有研究与过往的观点联系起来。然而,米德当时却错过了探讨人们在什么条件下,会将外群体作为有意义的参考框架,可是默顿却将米德等丢掉的部分(非隶属群体)拣了回来,这就是对原有理论的有力补充。既然存在内外两类参考群体,那是否意味着它们的数量不只一个,多重参考群体的可能性在这个时候呼之欲出。事实上,每个人身份角色会牵涉到各种内群体,比如职业、宗教信仰和政治身份等不同的内群体,外群体亦是如此。如果有不同类型的群体,那是否意味着存在不同的参考框架。假如这些参考群体引导个人行动的方向一致,就称它为相互支持的参考群体;假如方向相反,就称它为相互冲突的参考群体。默顿采用抽丝剥茧的方法来仔细分析理论的不同面向和维度,进而用这个综合框架去说明现实生活。   

难能可贵的是,默顿尽管小心翼翼地发展新理论,但是却一直忘不了对前人思想的回顾,例如包括他对萨纳姆的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再分析,对詹姆斯、米德和库利等社会自我思想的再讨论,以及对海曼参考群体概念的标注。进而言之,前人成果在默顿眼中更像是参考群体行为理论的预示,就是说这些观点过去暗含了该理论的某些要素。然而,可能受时代或资料所限,前人并没有发展出成熟的参考群体行为理论。   

功能分析范式在新理论中的运用   

如上文所言,参考群体行为理论不仅关注影响人们选择参考群体的各种因素,而且也探讨这种选择会产生何种社会后果。与早先的功能理论观点不同,默顿发展的经验功能理论更加侧重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因此又被称为功能分析范式。例如,在他的研究思路中,特别注重某一个事项、制度或行为对不同群体产生的不同影响。这在他对现代宗教的分析中可见一斑。既然存在两类参考群体框架,如果人们将外群体作为参考框架,那么结果就会产生预期社会化效应,这种效应不仅有助于个人尽快加入该群体,而且能帮助个人很快适应该群体。然而,同样的过程却会对原来的内群体产生负功能,因为背叛最终会瓦解原来的内群体。   

默顿一生与帕森斯的宏大理论体系保持距离,却钟情各类中层理论,提出了角色冲突理论、科层结构理论和越轨理论等。可是,他也关心在不同理论框架之间建立联系的可能性,从而能围绕一个核心理论来组织不同的中层理论观点。难怪波兰社会学家什托姆普卡在《默顿学术思想评传》中指出,默顿本人并不打算一直停留在中层理论,而是希望提出一个完备的一般理论。作为功能论的代表,将参考群体行为理论与功能分析范式相联系,这就是一例。   

经验材料推动参考理论创新   

斯托弗等学者只是打算用相对剥夺理论来解释经验发现,而默顿在这些经验发现基础上发展了一个可以包含相对剥夺的理论,并认定这种理论不仅能解释二战美国士兵的遵从流动模式,而且还能对其他表面相异的行为模式,比如背叛、社会流动等做出详细的说明。例如,他详细探讨了个人背离内群体追求外群体产生的各种社会后果。这种分析手法不仅适用于士兵群体,而且还能把离经叛道、移民同化、社会攀比等作为对非隶属群体认同的例子来看待。换句话说,经验材料只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契机。研究者对某一类材料的深入分析建构出来的理论框架不仅能解释手头现有资料,而且还能有效说明与此类似的其他经验现象,来源于材料但超越于材料,这就是社会学理论的魅力。默顿此前就在《伦理论社会学》中对理论与经验之间的双向互动做过深入探讨,参考群体行为理论就是一个力证。   

上述四个方面只是默顿参考群体行为理论的一部分,单凭这几点就足以看到默顿做理论的风格。因此,一味援引西方学者现有的概念或理论不值得提倡,而是要领会别人做研究的逻辑,学习他们缜密的论证过程才是关键。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默顿关于参考群体行为理论洋洋洒洒写下几万言,如果我们将他理解为提供一些现成观点,那就曲解他了。相反,他是在手把手地带你做研究。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进入专题: 参考群体行为理论   默顿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546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