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4年中国经济运行数据,倍受关注的GDP增速为7.4%。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明确由两位数的高增长调整为7%左右中等偏上速度的增长。
回顾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高速发展的基石是人力成本优势、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转型的市场优势、战略资源优势、国际大环境下的区域和平战略机遇期优势。发展的动力是外贸、投资和消费。2014年,中国总体经济形势向好,价格水平涨幅较低,工业生产运行在合理区间,但在经济运行中,也存在诸多的不稳定因素。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档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前期经济刺激的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因素正在不断影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有基础。
原有优势不再明显
人力成本优势不再明显。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已达到8.87%,较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1.91个百分点,预计到2015年劳动人口将不再增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末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0.1%。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数量不增反降,劳动力成本必然上升。新时期下的中国人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已经不再明显。
转型市场优势不再明显。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内生和外延市场已经发展了近35年,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逐渐成长、壮大,影响市场的要素逐渐细化,市场构成逐渐复杂化,与国际市场的各项转型优势逐渐淡化,市场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渐减弱。2014年经济增速为7.4%左右,这是近年来的最低。2015年的经济增速也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这些是我国重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发展方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结果,也是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支付的成本。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和市场竞争的全球化,使得国内市场优势受到强大的挑战。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型市场优势不再明显。
战略资源优势不再明显。多年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减产限产已成常态,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共识。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和平机遇期遭遇挑战。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变化、国际反恐形势严峻以及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因素,是否会干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和平环境,将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夯实新常态四大基石
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基础的改变,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多年高速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这个结果产生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其在各个层面上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消费需求个性化、投资需求多样化、环境承载上限化、人口老龄化、风险泡沫化、产能过剩化、技术创新化、生产小型化、产业分散化、竞争差异化、调控市场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保持经济稳定高质量的增长,需要重点关注中国自身的特色优势,夯实发展基础。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四大基石,可以归结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国内市场、国家战略和平机遇期的国际市场、全民族不断优化的智力资源、日益走向国际化的人民币。
国内市场。国内市场优势源于中国的地大物博,源于城镇化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我国服务业已形成主导态势,GDP总量首次突破60万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万亿元,较上年名义增长12%,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1.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2%,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现今的中国新型市场相比较国际市场,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生产规模、消费规模和质量上,都具有相当可观的优势。保护和发展好国内市场优势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基石。2014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13年来首次缩小至3倍以下,居民收入终于跑赢了GDP,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说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宏观调控举措达到了预期效果,城镇化红利逐渐显现。
国际市场。除了继续巩固传统的国际市场,与周边国家的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和战略互补,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平等互惠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与新兴经济体的政策协调和共同进步等等,这些都是和平机遇优势的源泉。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基石。
智力资源。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必将带来技术的进步。在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国家经济发展的绝对优势如果来源于智慧资源,那么它的竞争力将处于价值链的最高端。源远流长的华夏传统文明,丰富而庞大的华人智力资源,是中华民族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坚实基础。发挥好智力资源优势,可以弥补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生产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趋势。
货币资源。我国有巨额的外汇储备,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上都位于世界前列,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国际市场对人民币币值稳定具有信心,对人民币国际化也有良好预期和现实需要。人民币的国际化和海外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