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自觉、自信和自强是一个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与不断崛起,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日趋实现,随着思想的力量日趋突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然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与实践发展及历史任务的这种迫切要求相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实际状况并不令人满意。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就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准症结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以积极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实践的成功必然蕴含着巨大的理论创新与思想突破。“我们为什么行”?“中国为什么能”?对于这一点,中国学术界应有充分的自觉、自信而绝不能妄自菲薄。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主要存在盲目崇拜西方学术和学术评价标准上的过分西方化等诸多问题,在学术态度上沉溺于抽象理论的高深玄妙或西方话语的单纯套用。某些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真正严肃、认真、谦逊、严谨面向现实和中国问题的学术态度,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价值认识不够。如果漠视中国自身的发展奇迹,不努力深入揭示中国实践成功的理论奥秘和思想力量,当代中国学术界就将被改革实践越落越远,就会远远落后于时代和实践所要求的水平。基于以上分析,要想有效推进和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推动学术研究群体转变认识,对“中国理论”充满自信。要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广大专家学者深刻认识到,只有根植于中国自身实践的理论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而只有解决了中国问题的理论才真正具有创新与发展的生命力;要深入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对于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实践的引领作用,自觉体认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同样是学问,并且是事关中国前途命运、与每个国人命运也息息相关的大学问;还要使专家学者认识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所具有的世界意义。这种认识上的转变并充满自信是前提性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在认识转变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健全学术评价标准。在学术评价的机制与标准方面,必须打破只有纯粹抽象的“象牙塔”式研究才是学问的偏狭认识,打破只有追随西方话语才是学问的错误认识,积极建立健全基于中国实际、研究中国问题、利于中国成功、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标准与机制。通过健全学术评价标准与完善学术评价机制,一方面,推动学界对实践问题的关切与研究的深入,推动学术研究群体走出书斋、接触社会,了解、阅读实践之书、生活之书。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一旦走出象牙塔,接触到另外一个更为现实、更具吸引力的广阔问题域,在研究者面前就会展现出另外一个更具实质性的学术天地。而问题域的转换也往往能够打破研究者原有的认识与思维方式,推动研究者思维方式的转型。这种从问题到思维方式的转换,也必将推动理论研究真正地楔人现实,从而发挥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推动学界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的不断深化,努力打造符合学术特点的表达方式、表述语言,并使之转化、体现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话语体系之中。
第三,党在理论创新过程中,要体现政治、学理和大众的有机统一。既要从政治高度推进理论创新;也应关注学术研究的状况,特别是把握各领域相关学术研究进展情况,尽可能及时地多吸收学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甚至鼓励并吸引专家学者参与到对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讨论中,增加理论创新成果的学术含量与学理内涵,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之间的融通转化,从而赢得学界对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认同,进一步巩固党的创新成果的学理基础;还要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体现大众利益、反映大众诉求,且注重表述的人性化及简明扼要,以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深刻认知。
第四,努力改变专家学者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方式。即创造并提供条件,使广大专家学者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参与社会调研,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状况,使学术研究扎根于当代中国实践发展土壤之中。使专家学者在自己的切身感悟中,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及其重大意义,进而坚定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的自信,坚信思想的力量。
第五,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积极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手段和方式,来传播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我国各方面的文明程度提高了,现代化的传播技术、手段和方式增强了,会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