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综合 10月17日,《华尔街日报》消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物价普跌逐渐成为市场担心的主要问题,因为这会让人联想类似大萧条和日本失速20年的严重且挥之不去的经济衰退。全球主要央行近些年使用了五花八门的宽松货币政策来对抗衰退的影响。如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股市不振和国债收益率下滑的种种新迹象表明,通缩风险尚未走远,特别是在投资者有时显得狂热的眼中。在这些威胁逐渐浮出水面之际,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简称:美联储)正行进在本月退出购债计划的轨道上。购债计划是美联储对抗价格下跌的主要工具之一。通缩问题在欧洲和日本尤其明显。在这两个经济体中,决策者都在努力想方设法对抗十分缓慢的经济增长。然而,近期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表明通货膨胀率下行压力──如果不是全面通缩的话──可能成为一个更广泛的现象,而且会对美国和新兴市场这样的经济体产生一些好坏参半的影响。投资者对于全球经济的担心情绪似乎在周三集中爆发。当天,欧洲股市走低,欧洲斯托克600指数跌3.2%,至去年12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股市虽然收复了深度下跌的失地,但是仍连续第五个交易日收盘走低──继一度下跌逾450点之后,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收盘跌173.45点,至16141.74点,跌幅1.1%。与此同时,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下降至2013年6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2.091%,而且较今年开年下跌了近1个百分点。德国的债券收益率也触及了新低。原油价格进一步下挫,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合约价格跌至每桶81.78美元,为2012年6月份以来的最低点。通货紧缩相关担忧在欧洲尤为严重,使用欧元的18个国家上个月的同比通胀率触及了五年低点0.3%,远低于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略低于2%的目标。在通胀率如此低的情况下,让整个欧元区陷入通货紧缩不需要很大的冲击(例如德国经济疲软或乌克兰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一些欧元区国家,如意大利,已经倾向于通货紧缩。即使欧元区以外的国家也感受到了压力。瑞典统计局周二表示,上个月消费者价格较上年同期下降0.4%,8月份为下降0.2%,远远低于央行2%的目标。哈佛大学教授、原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斯坦(Jeremy Stein)接受采访时称,欧洲的通货紧缩风险确实令人担忧。对于决策者而言,适当的方法就是大胆一些。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Mario Draghi)曾在6月和9月份针对通货紧缩风险采取行动,推动央行每次都将利率降至纪录低点──包括商业银行在欧洲央行的存款利率降至负值──并公布了新的银行贷款及针对资产支持证券和担保债券的资产购买计划。但对于采取更多重大举措还几乎没有共识。所谓重大举措,是指像美联储、英国央行和日本央行那样,大规模买入政府债券以增加货币供应量。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Weidmann)曾暗示他反对这样的债券购买,魏德曼称政府和企业的借款成本已经极低,政策不会产生明显效果,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似乎也赞同这一观点。法国和意大利等遇到困难的经济体面临一个艰难选择:是采取进一步财政紧缩措施来收窄预算赤字,给经济带来更大阻碍,还是无视欧盟要求降低赤字的预算规定(可能会损害它们在欧洲的信誉)。与此同时,日本近期已开始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继多年来在通缩水平左右摇摆之后,该国通货膨胀率终于升至1%上方。不过,由于日本为控制政府债务激增而在4月份上调消费税,导致经济增势放缓,近几个月来该国通货膨胀水平再度减速。许多私人经济学家预计今年日本通货膨胀率将回落至1%下方。日本官员目前须决定是否继续推进另外一项消费税上调计划,因为这可能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也在考虑是否需要推出更多刺激举措。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Haruhiko Kuroda)去年实施了新的资产购买计划,以期扭转二十多年来的通货紧缩局面,并承诺会一直实施这项计划直到实现2%的通胀目标。
美国面临的情况与欧洲和日本截然不同。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在今年早些时候就一直在朝着美联储2%的目标迈进,但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及美元走强影响,美国通胀水平面临下行压力。美国劳工部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美国生产者价格下降。本月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挫之势可能会加剧美国的通胀下行压力。不过,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也并非全是负面影响。首先,此轮跌势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美国能源产量激增影响,而并不仅仅是全球商品需求不振所致。此外,汽油价格下跌对于美国消费者而言有利:据汽车机构AAA的数据,汽油价格每下跌1美分,美国家庭收入就将增加10亿美元,目前汽油价格已较上年同期下跌了13-17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