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疼痛的感觉分别由两个部门负责。一个是感知部门,负责报告大脑疼痛发生的部位在哪里。另一个是知觉部门,负责衡量这种感觉到底有多难受。好比一个人把手指插进开水里,前一个部门只是告诉大脑,有一根手指碰到了一个超出常规范围的热源,后一个部门负责判断这个热源的温度是否有害,只有两个部门合力,才能让这个人适时地把手指从水里抽出来。如果缺了前者,这个人会不知道哪里疼;如果缺了后者,这个人就不会觉得开水烫,而烫,就是疼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上述理论是有实验证据支持的。科学家们发现,对于人类来说,前一个部门位于大脑中的躯体感觉皮质(Somatosensory Cortex,简称SC),后一个部门则主要由背侧前扣带回皮质(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简称dACC)负责。那些因故被切除了SC的病人依然会有疼的感觉,但却无法判断疼点在哪里。类似地,那些因故被切除了dACC的病人可以准确地知道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了某种刺激,但却不会感到不适,因此也就不会本能地把手指从开水中拿出来。
后一种情况的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人类之所以进化出疼的感觉,就是因为这种感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代表着危险,应该极力避免,否则就会吃亏。顺着这个思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心理学家内奥米·艾森伯格(Naomi Eisenberger)得出了一个顺理成章的结论。她认为很多看似属于社会学范畴的感情对于人类的生存同样意义重大,因此和肉体的疼痛一样,被固化在人的大脑中。比如,一个人和群体在一起的时候会更加安全,因此当他被同伴抛弃时就会感到心痛。为了避免这种感觉,人类就会变得更加团结。
换句话说,艾森伯格博士认为肉疼和心痛共用了同一个神经回路,都是由dACC负责调控的,肉体和心理在这个部位殊途同归。
为了证明这个假说,艾森伯格博士找来一批志愿者,让他们玩一种游戏,故意营造出一个被同伴抛弃的场景。与此同时,每位游戏者的大脑都由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实时扫描。结果显示,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被同伴抛弃时,他的dACC位置就会活跃起来,说明他大脑中负责感知疼痛的部分被激活了,产生了和肉疼一样的感觉。
如果这个假说是对的,就会导致一系列看似奇特的结论。比如,那些对疼痛的忍受度较低的人感情也会更脆弱。研究发现这个现象确实存在,那些常年抱怨慢性疼痛的病人往往也对周围人的态度更为敏感,而那些常年抑郁的人对生理疼痛的敏感度也较高。
同理,用于缓解生理疼痛的止痛药也应该有助于降低一个人的心理痛感。艾森伯格博士研究了这个看似荒谬的问题,发现确实如此。她给一组志愿者吃
泰诺(Tylenol,学名扑热息痛),然后测量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一些小挫折的恶感,发现泰诺确实有助于降低志愿者们的抱怨频度,安慰剂则没有这种效力。
反过来,那些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同样也有助于缓解生理疼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亲友的鼓励会大大减轻病人对疼痛的耐受度。如果你有位朋友正在生病,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世界杯是展示爱国情怀的绝佳场所,很多人看到升起的国旗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同样,看到自己国家的球队输球,也会有不少人感到心痛,仿佛真的有人拿小刀挖自己的心脏。
确实,很多语言中都有类似“心痛”这样的词语,说明感情上的不适和生理上的不适很容易混在一起。初看起来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为什么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呢?科学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原来,疼痛的感觉分别由两个部门负责。一个是感知部门,负责报告大脑疼痛发生的部位在哪里。另一个是知觉部门,负责衡量这种感觉到底有多难受。好比一个人把手指插进开水里,前一个部门只是告诉大脑,有一根手指碰到了一个超出常规范围的热源,后一个部门负责判断这个热源的温度是否有害,只有两个部门合力,才能让这个人适时地把手指从水里抽出来。如果缺了前者,这个人会不知道哪里疼;如果缺了后者,这个人就不会觉得开水烫,而烫,就是疼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肉疼和心痛
上述理论是有实验证据支持的。科学家们发现,对于人类来说,前一个部门位于大脑中的躯体感觉皮质(Somatosensory Cortex,简称SC),后一个部门则主要由背侧前扣带回皮质(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简称dACC)负责。那些因故被切除了SC的病人依然会有疼的感觉,但却无法判断疼点在哪里。类似地,那些因故被切除了dACC的病人可以准确地知道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了某种刺激,但却不会感到不适,因此也就不会本能地把手指从开水中拿出来。
后一种情况的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人类之所以进化出疼的感觉,就是因为这种感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代表着危险,应该极力避免,否则就会吃亏。顺着这个思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心理学家内奥米·艾森伯格(Naomi Eisenberger)得出了一个顺理成章的结论。她认为很多看似属于社会学范畴的感情对于人类的生存同样意义重大,因此和肉体的疼痛一样,被固化在人的大脑中。比如,一个人和群体在一起的时候会更加安全,因此当他被同伴抛弃时就会感到心痛。为了避免这种感觉,人类就会变得更加团结。
换句话说,艾森伯格博士认为肉疼和心痛共用了同一个神经回路,都是由dACC负责调控的,肉体和心理在这个部位殊途同归。
为了证明这个假说,艾森伯格博士找来一批志愿者,让他们玩一种游戏,故意营造出一个被同伴抛弃的场景。与此同时,每位游戏者的大脑都由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实时扫描。结果显示,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被同伴抛弃时,他的dACC位置就会活跃起来,说明他大脑中负责感知疼痛的部分被激活了,产生了和肉疼一样的感觉。
如果这个假说是对的,就会导致一系列看似奇特的结论。比如,那些对疼痛的忍受度较低的人感情也会更脆弱。研究发现这个现象确实存在,那些常年抱怨慢性疼痛的病人往往也对周围人的态度更为敏感,而那些常年抑郁的人对生理疼痛的敏感度也较高。
同理,用于缓解生理疼痛的止痛药也应该有助于降低一个人的心理痛感。艾森伯格博士研究了这个看似荒谬的问题,发现确实如此。她给一组志愿者吃泰诺(Tylenol,学名扑热息痛),然后测量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一些小挫折的恶感,发现泰诺确实有助于降低志愿者们的抱怨频度,安慰剂则没有这种效力。
反过来,那些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同样也有助于缓解生理疼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亲友的鼓励会大大减轻病人对疼痛的耐受度。如果你有位朋友正在生病,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