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华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普世准则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772 次 更新时间:2014-09-18 20:07

进入专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柯华庆 (进入专栏)  


摘要:己之所欲,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人之所欲,施之于人;

因此,己之所欲,谨施于人。

己所不欲,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人之所欲,施之于人;

因此,己所不欲,慎施于人。

总之,己所不欲,慎施于人;己之所欲,谨施于人;人之所欲,施

之于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公认为普世准则,甚至是道德金律。1993年,世界宗教大会在闭幕会上发表了一份《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各民族文化中都有与此相同或相似的理念,可以被视为道德金律。然而,根据常识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有特定适用范围的命题,并不适用于市场经济社会,因而不能成为普世准则,更谈不上是道德金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其完整表达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恕道,与之对应的是孔子的忠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恕之道是仁的核心原则。孔子的忠恕要求人们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朱熹言"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冯友兰也作出大体相同的判断:"忠恕皆是推己及人。忠是就推己及人的积极方面说,恕是就推己及人的消极方面说。"孔子的忠道与《大学》中所讲的挈矩之道相关,说的是君子上行下效的道理,与"己之所欲,施之于人"不完全相同,在此不作详细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在逻辑上不等价,因而是两个独立的命题,但是两者都建立在以自己的欲或不欲来推断他人的欲与不欲的逻辑上。自由主义者常常接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不能接受"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自由主义者以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消极自由,"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是积极自由。实际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像"己之所欲,施之于人"一样,也是积极自由准则,因为两者都是以一人的善恶推断他人的善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一件物品或者一项服务是否应该"施于人"的基础应该在于他人是否"欲"与"不欲",而不是自己是否"欲"与"不欲"。例如,我特别不喜欢吃鸡蛋,那么我是不是就"勿施于"我夫人呢?非也,这要看我夫人是否喜欢吃鸡蛋,恰好我夫人喜欢吃鸡蛋,我应该给我夫人吃。所以"己所不欲"且"人之所欲"应该"施之于人"。我不喜欢喝酒,我夫人也不喜欢喝酒,我就不能要求我夫人喝酒。所以,"己所不欲"不一定就要"勿施于人",关键看人是否"欲",假如"己所不欲"但"人之所欲",仍然应该"施之于人",只有在"己所不欲"且"人所不欲"才"勿施于人",如此所得到的正确准则应该是"己所不欲,慎施于人"。同样,我们可以得到"己之所欲,人之所欲,施之于人"和"己之所欲,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己之所欲,谨施于人"。"己所不欲,慎施于人"中的"慎"比"己之所欲,谨施于人"的"谨"更加小心注意,因为人与人的相同性比不同性更多,"慎"除了"谨"的涵义还有"禁戒"的涵义,而"谨"除了"慎"的涵义还有"恭敬"之义,常言道"谨言慎行"对行动的要求比对言论的要求更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之所欲,施之于人"都预设了人与人是完全相同的,然而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人与人之间既有相同性,也有不同性,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也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不同的,这些都是常识。在这个常识基础上建构的处世原则应该是:己之所欲,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人之所欲,施之于人;因此,己之所欲,谨施于人。己所不欲,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人之所欲,施之于人;因此,己所不欲,慎施于人。总之,己所不欲,慎施于人;己之所欲,谨施于人;人之所欲,施之于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得更根本一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之所欲,施之于人"适用于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中,因为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人与人的差异性比较小,所以处世原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政治上则遵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崇尚家长制。"己所不欲,慎以施人;己之所欲,谨施于人;人之所欲,施之于人;人所不欲,勿以施人"适用于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之中,因为市场经济是将每个人的能力充分发挥的机制,容忍差异,彰显个性,所以处世原则应该是设身处地从他人角度考虑的理解万岁!市场交易正是建立在"己所不欲"且"人之所欲"时"施之于人",或者"尽管己所欲,但为了更大的欲愿意放弃已有的欲"之上的,市场经济是以他人的需要和不需要为基础来进行生产、服务和交易的。

杜维明、刘述先、汤一介、陈来、刘东等等儒家学者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普世准则和道德金律,我们可以同情之理解,因为他们毕竟是靠这个吃饭的。余英时、茅于轼、袁伟时、徐友渔等自由主义思想家也特别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普世准则,就匪夷所思了。这也充分说明推己及人的求同思维、家长制伦理在中国人头脑中潜伏有多深,我们的现代化之路任重而道远!



进入 柯华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法学 > 法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8033.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