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华飞: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601 次 更新时间:2008-07-14 17:14

进入专题: 周边安全  

仇华飞  

摘 要:构建中国周边安全合作机制,营造睦邻友好环境,对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对外关系与国内经济的发展,抓住发展机遇期,发展积极和谐的周边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首要任务。从政策取向上说,中国将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政策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的发展对周边国家是机遇,周边国家同样需要谋求一个有利于发展经济的国际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双赢”。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周边安全

关于全球化的研究, 国内外已有不少学术成果, 但在准确定义全球化问题上, 学界尚未达成共识①。一般地说, 全球化的主要特性是“去疆界化” (de2boundary) , 是“跨国界、跨地区、跨民族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互动。在这一互动过程中, 意识形态、民主自由价值、人权观念已超越国境。自由市场、跨国公司、贸易、投资以及世界性的销售使各国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学术交流、科学创新在各国间迅速传播, 南极开发、探索太空成为人类共同追求。文化交流推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书刊传播, 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等几乎渗透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作为信息技术传播的因特网更是连接全球的千家万户。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各国可以在贸易自由、消除关税壁垒、资本自由流动、文化交流等方面获得很多好处; 另一方面, 它客观上在不断地侵蚀国家主权。贸易政策可能有助于改善环境、提高劳工权利,“但是它们既有可能不适合某些国家, 也有可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②。

虽然中国正处在全球化体系的中心, 但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周边安全, 既存在许多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英国的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Sir Halford Mackinder) 认为“在国际竞争中, 邻国越多, 特别是接壤的邻国越多越不利”③。这就表明全球化的“去疆界化”同各国维护边疆安全, 领土主权完整原则存在异议。不过, 今天的国际环境同麦金德所处的时代完全两样,“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在经济上所带来的好处与在国际安全上带来的好处相比,要次要得多”④。这个观点表明, 全球化的自由贸易或经济开放与繁荣, 和民主制度下和平

有一种间接的联系; 贸易和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本身就使军事冲突的风险减少。全球化时代的经济自由、民主制度、贸易和繁荣可以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全球化时代中国周边环境的好坏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全球化时代中国周边安全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周边有“小周边”和“大周边”含义。小周边通常指与中国领土、领海相连接的国家和地区。而“大周边”概念超越传统的地理范围局限, 海上高速公路能直接达到的港口,同中国海上、陆上有相同战略利益需求的国家和地区。所谓“远亲”、“近邻”就是当今意义的周边国家。这样,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周边国家外, 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智利甚至是西亚、中东都是中国的大周边邻国。美国是中国大周边最大的邻国。也是中国与邻国关系战略利益最大的国家。中国的大周边同美国、日本、俄罗斯对外战略利益重叠, 美、日、俄在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亚地区都有各自的战略利益。而“安全”一词, 传统意义上主要指军事安全, “研究的主要焦点是战争现象” ①。但在今天的国际问题研究中, 安全不再仅仅在暴力冲突的范畴内得到理解, “安全底线是关于生存的, 但它也包括对于安身立命的环境的广泛关注⋯⋯安全为五个主要方面的因素所影响: 军事的, 政治的, 经济的, 社会的和环境的”②。总体上讲, 中国同周边国家之间经济合作机遇多, 安全问题面临挑战。美国、日本、俄罗斯、东盟和印度是影响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安全的主要因素。全球化进程中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受到削弱, 但随着美国与中国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 也使中国全球化进程面临严重挑战。

1 经济是机遇

随着中国加入WTO , 中国同周边大国美国、日本、俄罗斯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04 年1 至11 月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113838 万亿美元③。2003 年中美双边贸易中国顺差达1240 亿美元, 这些同中国保持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分不开。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中国同东盟国家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步伐加快, 中国—东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把实现自由化的时期定为10 年④。2004 年中国同东盟的贸易额将突破1000 亿美元, 中国将成为未来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 客观上削弱了美国对亚洲的影响力,有利于保持亚太地区的长期稳定, 而且进一步坚定了东盟国家要与中国加深合作的信念。因为与中国合作可以使这些国家经济风险分散。

中国对中亚地区的影响也不断扩大。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同意在2005 年之前建立一条从哈萨克斯坦中部卡拉干达地区通往中国西北新疆自治区的1000 公里长的输油管道。并计划对中亚国家投资40 亿美元⑤, 这对中国发展能源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 中国与亚洲第二大国印度经贸关系发展速度加快, 中印双边贸易2005 年可望达到100 亿美元⑥。

2  安全面临挑战

“大周边”安全环境对于中国来说则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大周边各国与中国关系已进入深水区。大周边国家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大国关系充满不确定的变数, 大周边地带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态势“有喜有忧”。新加坡在中国周边关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中新在经贸和科技文化方面的合作已经日益完善。然而, 2003 年5 月6 日, 美国与新加坡签订《美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 于2004 年1 月1 日生效, 表明新加坡“利用美国制衡中国以及和中国抢夺美国市场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也说明新加坡领导人对“中国的经济崛起一直抱有强烈的危机感”①。1993 —2002 年, 美国对东盟国家出口从280 亿美元增加至450 亿美元, 增长46 %②。表明未来东南亚可能会成为中美两国扩展对外经济战略的重心, 由于战略利益上的矛盾, 中美之间都会更加关注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如何应对全球化时代的周边安全挑战, 这是中国和平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 消除中美之间战略误解是解决大周边关系的关键。一方面美国政府表示支持“一个繁荣、稳定、开放的中国成为国际共同体中建设性的一员”③; 另一方面又对中国采取种种防范和遏制战略。最近, 美国国防部官员表示, 冷战时期, 美国基于中美遏制苏联的共同利益而制订了对华接触政策。从德黑兰到台湾问题, 美国决策人早该看出继续对北京实行过时的接触政策是一个错误④。美国舆论攻击中国发展潜艇技术将对邻国和美国构成威胁⑤。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 中国强调和平发展的目标不断遭到美国猜忌。美国把如何应对中国在国际和地区政治格局中的“和平崛起”, 看作是“美国在21 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⑥。这些清楚地反映出在中国问题上美国政策与事实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其次, 日本也加强对中国的政治、军事攻势。日本2004 年12 月10 日通过的新《防卫计划大纲》, 首次称中国是其潜在的威胁, 强调要对中国进行遏制。在日美战略对话中将中国军事动向作为主要议题, 表示要对中国“扩大海洋活动范围等动向给予关注”。日本自卫队退休海军中将金田昭夫公然提出“要做好应付中国威胁的准备”⑦。《新日美安全联合宣言》将明确表明“日美要联合应付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不稳定因素”⑧。日美两国政府为在探讨日美同盟的新方向而进行战略对话时, 首次把中国的军事动向作为主要议题, 表明日美在安全保障合作问题上有新的动向。所以, 中日政治关系紧张将对维护东亚地区稳定产生负面效应。所以,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为了把握中国未来战略发展机遇期, 对于周边国家中的问题, 如果能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解决, 对中国最为有利。所以, 中国要充分利用经济这个杠杆, 同时善于运用军事斗争手段, 使中国大周边、小周边环境更为安宁, 以集中精力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 加快速度发展经济。

二、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主体因素

美国因素: 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2004 年3 月,在美国众议院有关美亚关系的听证会上, 众议员利奇表示, “21 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将会是中美关系”①。但是, 到底把中国视为机遇还是威胁, 美国国内没有达成共识。“9•11”事件前, 美国在世界事务中坚持单边主义, 新保守主义对外政策的强硬立场, 将中国由克林顿时期美国的战略协作伙伴, 变为战略竞争对手。导致中美双边关系一度出现紧张状态。“9•11”事件为中美改善关系带来契机, 虽然美国政府内的鹰派势力继续以怀疑态度对待中国, 但美国必须进行的反恐战争, 迫使华盛顿接受中国在亚洲外交领域处于优势地位的现实②。中美在反恐问题上有共同的战略利益, 使中国不断处在美国反恐合作的内层。最近, 美国外交决策班子特别工作小组在呼吁美国继续保持在亚洲的军事基地同时, 重申与中国进行“更深入的战略对话”。该工作小组认为: “美国任何牵制中国的政策从最好的角度来讲是不成熟的, 在最差的情况下则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③。一方面表明, 美国对华政策还处于矛盾状况下, 另一方面, 从一个层面说明中国在世界事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使美国决策者不敢轻视中国的作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认为, 中国的崛起将会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世界事务的重心正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中国不会像前苏联那样推行霸权政策, 或在威胁她所有周边邻国的同时, 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他呼吁中美之间要不断地通过高层次对话, 寻求共同利益目标, 减少产生相互间对抗的危险性④。事实也是如此, 中国不会主动挑战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 因为客观上与中国保持20 年战略机遇期的发展没有直接冲突。

因此, 在布什第二任期内, 中美关系有望进一步向良性发展。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上,将会调整单边主义的做法, 转向多边主义。如在解决伊拉克政权过度, 北朝鲜核危机等方面同中国保持最大限度的合作, 中美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可望真正建立起来。但是, 中美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不可忽视, 布什总统在2005 年国情咨文中重申美国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美国的民主价值, 宣称, 民主与自由是美国国家利益的核心价值观。美国在对外政策中实行双重标准司空见惯, 未来美国对华政策中不排除美国借人权、民主等旗号干涉中国内政, 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

日本因素: 中日关系基本状况为“合作、竞争、矛盾”。虽然中日经济关系发展迅速,但两国一直僵持的政治关系必然会影响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政治安全领域, 日本试图以日美同盟为基轴, 与中国争夺东亚主导权。日本始终不满足其经济大国地位, 极力想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在对华关系上力求保持政治经济上的主动权。

2004 年中日贸易总额已超过日美贸易总额, 两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加深, 必将影响两国政治关系, 不论这种现实日本政府是否愿意接受。中日产生“政冷经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同日本领导人对历史问题缺乏正确认识有关, 尤其表现在日本政要坚持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 它严重的挫伤中国人民、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情感。其次, 近年来日本屡屡突破其宪法约束, 借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重大国际场合向海外派兵, 不仅威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也是对世界和平的挑战。中日关系要真正得到改善, 首先要以解决靖国神社问题为杠杆, 先解决两国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胡锦涛在会见日本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时指出: “必须尽快解决靖国神社问题。时间拖得越长, 对受害者的伤害就会越大”①。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60 周年, 要把纪念这一重要活动作为促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使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得到真正改善。

在国家关系上, 政治上的对立, 必然影响两国的经济关系, 有关中国未来建设高速公路投标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前不久,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公开表示, 同法国和加拿大相比, 日本川崎重工的方案更为合适, 不过, 考虑到中国人民的感情, 日方方案可能受到影响②。日本担心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其在亚洲市场、乃至世界市场失去优势地位。尤其是担心中国国际政治地位的上升, 有碍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的企图。从维护本国利益的立场出发, 日本担心中国大陆与台湾关系的紧张。日本自民党政调会长额贺福志郎指出: “‘亲台’或‘亲华’二者必择其一的做法不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这如同日本不可能在美国和中国间做出二者必择其一的选择一样”③。

在东海石油资源主权归属问题上, 中日之间的矛盾将难以避免, 日本将资源问题提升至国家利益高度, 并且写进小泉首相的施政纲要中, 公开抵制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 这是中国在制订战略选择时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不过, 日本正积极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这个问题上中国的态度至关重要, 中国对此应有所作为, 可以考虑采取战略利益交换原则, 如迫使日本在台湾问题, 东海岛屿与资源开发等问题的让步。当前, 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 小泉政府的态度似乎在向好的方向转化, 这有可能使中日关系软着陆。

俄罗斯因素: 近年来, 中俄关系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 政治上, 中俄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两国在诸多国际事务中相互配合, 共同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中俄在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反对恐怖主义问题上保持富有成效的合作。中俄都希望在新的世界秩序中突出联合国独一无二的作用, 以联合国的权威来限制美国单边主义行为。中俄双方特别重视安理会在维和领域的地位, 努力推动安理会的改革, 坚持大国对世界安全秩序负有责任的原则, 双方都主张保持否决权④。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斗争中, 中俄两国坚持联合国的核心作用,“反对在反恐斗争中实行双重标准”⑤。为了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 中俄决定2005 年举行两国联合军事演习, 这项计划, 不仅加强中国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 也是为了应对美国在远东地区加强同日本的军事防卫协作积极防卫行动。

然而, 中俄关系出现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两国经济合作仍然停留在双边贸易的基础上。1992 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76 亿美元, 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为415 % , 而1999 年降至1159 %⑥。进入21 世纪以来, 中俄贸易额虽有所增加, 但相对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表现出明显滞后性。为此, 两国政府正极力推动双边经贸合作的向前发展,2003 年中俄贸易额达到15716 亿美元, 同比增长3211 %⑦。去年中俄两国政府首脑商定, 到2010 年双边贸易额将增加到600 亿美元。中国支持俄罗斯加入WTO , 温家宝在访俄时宣布,到2020 年前, 中国打算向俄罗斯的各种经济项目投资120 亿美元⑧。

目前中俄两国在许多问题上还存在不和谐的因素, 俄罗斯在对华军售中获得大量利润,但通过军售, 反映出俄罗斯对中国的战略防范企图仍十分明显, 从出售武器的技术先进和性能上讲, 俄罗斯卖给印度武器远远超过出售给中国的武器。俄罗斯在向中国铺设石油管道问题上动作迟缓, 2000 年11 月, 普京访华时, 公开表示石油管道问题上的摩擦是两国国家利益的摩擦, 表明俄罗斯在关系到国家长远战略利益的能源问题上对中国还保持戒心。此外,在发展对华战略关系上, 俄罗斯国内消极势力很大, 人员交流还存在问题。中国商人在俄罗斯屡次遭到伤害, 投资环境不尽人意。这些问题将会影响中俄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三、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次主体因素

东北亚因素: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 中日韩在东北亚重点发展功能性合作, 三方旨在建立一体化, 并且扩大以技术合作和贸易便利化为起点的全面经济合作。未来替代能源合作是三国建立政府间合作项目的基本因素。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时间在2010 —2017 年之间①。由日本综合研究机构提议的“东北亚大环线计划” (NortheastAsian Big Loop Plan) 旨在建立连接东北亚主要地区中心地带的核心铁路网。如果它能与“亚洲高速公路”计划及快速网规划结合实施, 那么, 旨在连接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BESETO”走廊(北京、汉城和东京的缩写) 的最终建成就将为时不远②。

但目前中国在东北亚安全方面仍然面对挑战。东北亚和平与安全前景, 不容乐观, 美国新保守主义者对朝鲜动武的决心没有改变, 只是因为伊拉克战争进行得不顺利, 美国无暇东顾。2000 年, 美国国会通过的“朝鲜人权问题法案”, 公开批评朝鲜侵犯人权行为, 要求朝鲜取消对新闻自由的封锁, 遭到朝鲜政府的强烈抵制, 使美朝关系进一步恶化。朝鲜核危机对中国关于建立朝鲜半岛无核化是一个严峻挑战, 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没有半岛的安全, 就无中国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因此, 中国正竭尽全力促成朝核问题的多边会谈, 如果因核危机导致美国再次发动侵朝战争, 中国将面临两难选择。

东南亚因素: 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即将和东盟国家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是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的重要标志。东盟“10 + 1” (东盟10 国政府首脑与中国政府首脑) ,“10 + 3”(东盟10 国政府首脑与中日韩政府首脑) 对话机制运转良好, 2010 年前将建成拥有17 亿人口的庞大自由贸易区。2003 年11 月在金边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将给未来东盟与中国经济关系发展提供法律依据。来自经济安全方面的挑战, 主要体现在东盟一体化市场防范金融危机的能力是否健全,如果再次发生像1997 年那样的金融危机, 中国将难免不受影响。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 中国政府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 从维护本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 做出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 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付出了很大代价。相反, 一些东盟国担心近年来外国资本流入的下降, 是由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 外资将从东盟地区移向中国”③。表明东盟一些国家至今仍对中国经济发展会影响别国抱着怀疑的心理。

虽然中国在2003 年10 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但东盟国家中“中国威胁论”的观点还有市场, 而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南海海域和岛屿问题上的争端一时还难以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应该着眼于维护和平与稳定的大局, 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解决, 一时解决不了的, 可以暂时“搁置争议, 求同存异”①。

南亚因素: 中国和印度关系的改善, 2003 年6 月, 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 中印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 这个文件, 成为指导中印关系纲领性文件。中印关系进入新的阶段。印度政府在这份宣言中正式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 但印度发展核武器问题将继续影响南亚和平的进程。印巴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僵局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所突破, 印巴关系改善与否是影响中印关系的重要因素, 由于冷战思维存在, 印度倾向于夸大中国对巴政策中牵制印度的负面因素。这既有印度的国内政治需要, 也有印度争取南亚主导地位遇到障碍时转移视线的因素②。

值得注意的是, 印度与美国等西方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维持世界与地区的稳定, 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印度利用发展与大国关系实现牵制中国的战略目的。尤其是印度与大国进行的军事安全合作, 对中国的安全带来双重影响③。因此, 中国进一步发展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合作关系对维护南亚地区局势的稳定与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亚因素: 中亚各国与中国在能源合作、文化交流、反恐等问题方面出现不断发展的势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 运转良好, 2003 年9 月23 日, 六国总理通过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 为六国今后较长时期内开展经济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该组织分别在北京设立秘书处, 在乌兹别克斯坛首都塔什干建立反恐机构执行委员会, 标志着上海合作组织已经结束初创时期而进入务实合作的新阶段④。然而, 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关系也面临挑战, 主要表现在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差别, 中亚国家对与中国合作还持保留态度。中亚地区石油资源极为丰富, 美国发动的对阿反恐军事行动和对伊战争背后, 显然与其在中亚和海湾地区的石油相关。美国借反恐堂而皇之地进入中亚地区, 既加强了其在阿富汗的影响和军事存在, 也为其控制中亚乃至海湾石油资源增加了筹码。

目前中亚各国处于政权交接期, 保持政权稳定交接, 直接影响中国的安全。我们应利用当前经济外交的极佳时机, 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 及早形成我国在中亚地区的石油存在, 占领战略要地, 全面提升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经济是发展两岸关系的推动因素: 目前“台独”势力已经成为威胁我国战略机遇期的最大隐患。台湾当局的“去中国化”、包括所谓“正名”等运动发展值得关注。2004 年台湾岛内领导人选举, 充分反映岛内政治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美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美国依据《台湾关系法》继续进行对台军售, 阻挠中国实现和平统一, 其战略意图十分清楚, 美国不愿看到在亚洲有一个强大的发展的中国。但“美国在全球军队部署吃紧的情况下, 当然不希望两岸发生军事冲突, 所以采取的是‘预防外交’手段”⑤。与此同时,美国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场合下坚持“一个中国”立场, 布什总统甚至称陈水扁是“麻烦制造者”①。表明美国依然把发展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当作其全球战略的重要因素, 非到万不得已美国不会因台湾问题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

美国前驻中国大使李洁明认为, 经济是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驱动力, 台湾的投资和贸易是中国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市场对台湾的出口、制造业效益和财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是全球供应链中成功的一环②。所以, 加强大陆与台湾的经贸往来, 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驱动因素。2002 年台商赴大陆投资额累计达255 亿美元, 占台湾整个对外投资的48132 %。目前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已达62000 多家, 协议台资近700 亿美元, 实际到资360多亿美元③。未来两岸经贸关系应该互动, 鼓励大陆投资商到台湾投资, 以促进两岸人民之间的互信和互爱, 为和平统一创造有益的氛围。2005 年两岸春节包机直航谈判, 尽管台湾当局层层设障, 但最终达成协议, 也许是两岸关系互动的一个开端。

结束语

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表明, 未来中国有可能成为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中心,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日益加强。中国正在推动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以应对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 与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尽管东盟对中国经济现代化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地区, 与东盟的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只占很小比重, 但中国坚持建立东南亚自由贸易区是使东南亚地区缓解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疑惧之心”④。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不仅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全球化联系在一起, 也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成为全球政治格局中备受关注的地区。全球化、中国的和平与发展只有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才能达到稳定大周边的目的, 才能制约美国对中国周边环境的战略影响。“和平发展”将成为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各国关系发展的基本概念框架。但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 中国周边政治、经济安全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美国在中国周边的影响日益增强, 虽然中美之间的互不信任在逐步减弱, 但美国的单边主义对外政策对现存的国际关系体系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日本继续保持亚洲第一经济强国地位, 并且不断提出要向政治大国迈进, 尤其是日本对历史问题采取的不负责任态度, 引起中国和周边各国的警惕。俄罗斯仍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大国,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虽然已有法律保证, 但俄罗斯国内对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大强大不断出现不和谐的声音。所以, 未来中国周边关系还存在诸多变数。

周边是中国国家利益的屏障, 处于“和平发展”进程中的中国, 周边外交是中国整体外交战略的重中之中。只要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政策, 积极稳妥地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的发展就会建立在和平的周边环境之中。所以, 中国不仅十分注意将睦邻政策的许多好传统加以继承和发扬, 而且非常理解周边邻国对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持有的复杂心态⑤。同样, 周边国家也需要谋求建立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经济的国际环境, 中国和周边各国都希望在相互共存的国际空间中发展前进, 以便实现双方需要的“双赢”。

    进入专题: 周边安全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安全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702.html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