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 让13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 在我国人口众多、不发达、发展又不平衡的特殊国度里,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让13亿多人都过上富裕幸福的好日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共同富裕,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实现。必须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首先做大社会财富的“蛋糕”。
■ 走共同富裕道路,既要注重效率,体现收入差距,充分调动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更要注重公平,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
■ 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我们都将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业时期;人民生活的改善只能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能要求过急过高。提出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和水平,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 我国真正富强起来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其中包括长期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访问欧洲的演讲中指出:让13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还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这是基于对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清醒认识的科学论断,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的正确指引。
一、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让13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就是实现共同富裕。所谓共同富裕,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富裕,使人人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他还将社会主义本质,表述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践证明,走共同富裕道路,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我们党一贯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自己追求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把“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一个基本要求,特别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就郑重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振兴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基本前提与制度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之后,我们党反复强调,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36年来,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经济体制和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正确处理先富、后富和共富的关系,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城乡居民拥有财富不断增加,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保障标准逐步提高。我们党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制定和实施反贫困发展战略,我国已成为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使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占世界超过1/5人口的命运得到根本改变。这生动地说明,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出了重大步伐。这是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巨大发展成就和社会进步。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作为有着13亿多人口的国家,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无疑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要让13亿多人都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还任重道远,仍需要作长期艰苦的努力奋斗。这是由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有着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充足的现实依据。
从党的基本理论看,中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但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必然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
从我国现实状况看,社会经济总体上还处于不发达状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人口众多,不发达,是中国最大国情。尽管经过36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成就显著,已成为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状态。我国经济总量虽然位居世界第二,许多工农业产品产量指标也稳居世界最高水平,但我国有13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主要产品产量指标在世界排名仍然靠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094美元,列世界第84位,远低于美国人均51749美元、法国人均42625美元。世界上衡量富裕程度,不仅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和某些生产指标总水平,而且看人均占有量的多少。我国经济总量不算小,但不仅人均占有量偏低,而且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带动,科学技术含量低。农业基础薄弱,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发达国家低了约20个百分点。服务业水平是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目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6.1%,与世界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也有差距。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和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8倍。劳动者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4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15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产品的附加值低。据统计,中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生产,每部手机售价的20%、每台计算机售价的30%、每台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都要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总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质量和积累的社会财富差距都相当大。
二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总体不高。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目前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2%,而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8.5%、44.8%。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7917元,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当薄弱,不少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尚未解决。区域发展也不平衡。我国东部部分发达省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接近或超过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2012年,天津、北京、上海三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5069美元、13967美元和13565美元,这个数值已接近或超过一些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排名靠后的云南、甘肃、贵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只有3542美元、3506美元、3120美元,最低的地方人均只有1000多美元。不仅是区域经济失衡,就是从区域内部来看,也存在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例如,广东的珠三角地区与粤北地区、江苏的苏南和苏北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是由多种因素并且是历史长期形成的,缩小这些差距势必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三是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目前,我国城乡低保人口有7400多万人,靠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过日子。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有1000多万人,几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和落户城镇,进城务工人员中有2亿多人还没有平均享受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全国还有8500多万残疾人。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尚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差不多相当于法国、德国和英国人口的总和。现有贫困地区大多数是一些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相当差的地方,使这些地方人口脱贫致富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即使在北京、天津、上海等较为发达的地方,也存在着一些生活困难的群众,住房拥挤,棚户区亟待改造。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每年春节前后都是人口大流动时期。今年春节前后的40天里,航空、铁路、公路承载了大约36亿人次的流动,相当于每天都有9000万人在流动之中。这说明,目前相当部分人口生活质量不够高。
因此,在我国人口众多、不发达、发展又不平衡的特殊国度里,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让13亿多人都过上富裕幸福的好日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逐步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场攻坚战与持久战,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深化改革,统筹谋划,综合施策。
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共同富裕,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实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是整个经济活动的起点并居于支配地位,它决定消费。因此,首先要做大社会财富的“蛋糕”。没有发达的生产力作为基础,社会财富的“蛋糕”做不大,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走共同富裕道路,让13亿多人都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在改革开放中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要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在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筑牢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脱离现实客观条件,提出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和水平,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在这方面,我们过去是吃过苦头的,历史的教训必须牢记。
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必然产生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两极分化,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因此,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同时,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作用。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党的十八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这些论述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供了明确遵循。走共同富裕道路,既要注重效率,体现收入差距,充分调动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更要注重公平,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当然,共同富裕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水平富裕起来。如果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不但难以做到,更重要的是会抑制人们的创造与创业精神,抑制社会发展活力。
坚持实施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重要方针。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破解的最大难题。逐步缩小这两个差距,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在积极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少取多予放活方针,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有效机制,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更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特别要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扶贫开发,进一步创新制度和增加投入,加大对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特别要加快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坚持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也是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所决定。要使全国人民都懂得,我国真正富强起来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其中包括长期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把“艰苦创业”作为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情。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我们都将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业时期;人民生活的改善只能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能要求过急过高。同时,在我国这样一个大国中推进现代化,处理好积累与消费、建设与生活的关系,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困难,十分重要的,就是要千方百计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财力、物力和各种资源。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做到兢兢业业、实干苦干,才能切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追求奢侈、挥霍浪费的现象严重,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树立执政新风,大力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与支持。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尖锐指出: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一重要指示,既切中时弊,又意义深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厉行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伟大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也是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作者: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