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内外背景和战略考量,它不仅是中国推动地区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步骤,而且充分反映了中国对周边外交战略布局的新思路。
顺应地区治理发展新要求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美国全球战略深刻调整的大背景下,欧美等西方国家参与中亚南亚地区治理的主观意愿显著下降,现实能力也相对削弱。西方国家要求本地区有关国家承担相应的治理责任和战略资源投入,以甩掉其所背负的沉重包袱。无论是自愿主动放弃还是被迫无奈让渡地区治理上的主导地位,其直接结果是导致地区治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幅减少。如何弥补中亚南亚地区的治理需求与有效供给之间的治理赤字,对本地区有关国家的战略意愿和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不可否认,有关国家在地区治理上的认知和行动之间仍存在断层和错位现象。一方面,地区多边治理逐渐成为解决地区热点问题的一种共识,有关各方实现多边合作治理的要求明显加强,多边主义地区治理机制正在形成之中。另一方面,有关各方已经开始“后美军时代”的战略布局,各方出于自身战略关切和利益诉求提出的战略政策之间存在竞争性,中亚南亚地区的竞争与合作态势出现新动向,缺乏必要的协调配合,还存在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拆台的现象。
而且,中亚南亚地区有关国家在经济社会领域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内部稳定的脆弱性不容忽视。2010年底以来中东北非地区出现的动荡局势,充分说明了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低下的严重后果。2014年美军撤离阿富汗标志着西方主导的地区治理模式失效,中亚南亚地区治理的重心从军事安全领域向经济社会领域转移。因此,必须从社会经济领域入手加强治理意识和能力,注重地区国家内部治理水平,提升社会建设的能力就尤为重要。
2013年9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峰会上指出,面对本地区的各种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自应对。必须加强合作,联合自强。”“要把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成员国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成员国共谋稳定、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和战略依托。”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适逢其时,它适应世界和地区经济发展变化的新形势,顺应本地区有关国家的人心民意。中国作为负责任的成长中大国,需要参与中亚南亚地区的治理进程,并通过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引导中亚南亚地区治理的发展方向。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也反映出中国在中亚南亚地区治理上的基本战略取向。中亚南亚地区是中国参与全球和地区治理的重要舞台,中国应该并且能够通过多边机制在中亚南亚地区热点问题的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在地区治理上的重点是在经济领域,利用自身经济发展成果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经验,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地区经济转型和经济治理。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在经济领域的优势和条件,积极引导地区治理的发展方向,推动中亚南亚地区经济治理的多边合作态势,从而影响地区热点问题的发展方向,塑造新的中亚南亚地缘格局。中国在地区治理能力和机制建设上的贡献,将成为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区影响力的有效路径。
上合组织经济合作升级版
作为本地区主要的多边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领土总面积超过3018万平方公里,占欧亚大陆的3/5;加上观察员国,领土总面积超过3781万平方公里。成员国人口总和为15.25亿,占世界人口的1/4;加上观察员国,人口总和超过28亿,占世界人口的近一半。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本地区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
自2001年成立以来,上海合作组织在经济合作上不断把握发展机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同时,上合组织经济合作中仍存在实体经济合作薄弱、资源合作比重过大、贸易结构失衡等深层次问题。以资源合作为代表的粗放模式严重制约上合组织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很难为上海合作组织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上海合作组织有关国家对上合框架内经济合作的预期很高,尤其是中亚国家和俄罗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极其强烈,希望通过上合组织经济合作推动其国内经济转型的进程。目前,上合经济合作模式显然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参与上合组织经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可能也是有关国家同时参与多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深层次原因。
2010年1月1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决定在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内成立关税同盟,同年7月三国实现对外关税的统一。2011年7月,三国取消了相互之间的海关。2012年1月1日,三国启动统一经济空间,并成立欧亚经济委员会。争取在2015年前建立欧亚经济联盟。实事求是地说,上海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尤其是俄白哈关税同盟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因此,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经济合作必须实现具有前瞻性的转型升级,否则就会与欧亚经济共同体陷于同质竞争之中,甚至影响冲击与有关国家的关系。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当属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在经济合作上形成有效共识的又一次真诚努力。上海合作组织在经济合作上存在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其中,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上海合作组织有关国家普遍面临的任务,这些国家的经济转型进程实际上蕴含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合作机遇。上合组织框架内的经济合作必须立足于有关各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和机遇,从而实现上合组织经济合作与各国经济转型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不仅是有关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转型升级的要求。
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发展的思路和规划应该着眼于长远,必须改变以往片面追求规模和数量的粗放模式。根据新的条件创新合作模式和路径,提升经济合作的内在质量和外在效应,通过经济合作的创新转型打造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的升级版。
区域经济合作成为推动实现本地区有效治理的现实路径,而创新的合作模式则是上合组织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关键和重点。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在比什凯克峰会上,习主席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经济领域务实合作的具体倡议:开辟交通和物流大通道,通畅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中亚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交通运输走廊;商谈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协定;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和上海合作组织专门账户;成立能源俱乐部;建立粮食安全合作机制等。从地区治理的高度出发,上合组织框架内在经济领域的务实合作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符合上合组织经济合作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它的主要内涵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贸易通道经济带,更重要的在于其实体经济层面上的产业带、产业链和价值链。
“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是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崭新的发展思路与合作模式,为上合组织框架内开展多领域务实合作创造了新契机和新抓手。
提升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格局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中国与中亚国家与日俱增的经济依存关系,不仅为丝绸之路的复兴创造了历史机遇,同时也对丝绸之路实现新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周边国家在中国对外战略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是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主要落脚点。实现共同发展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引导和塑造周边环境的有效路径。
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中共中央就周边外交工作专门召开座谈会,习近平等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出席,充分体现了中国高层对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视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中国发展,使中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是中国与地区周边国家面临的第一要务,这种目标上的高度一致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周边国家的发展,推动和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以共同发展促进更多的共同利益,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各方的正当关切,从而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塑造更为有利的周边环境。
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处理双边关系过程中,以维护共同利益为重、着眼于长远利益;在发展问题上始终秉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因此,中国提出要使自身的发展更多更好地惠及周边国家,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和依存衍生出的一系列共同利益,已经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构建新地缘结构的坚实基础。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是推动中国与有关国家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成为中国提升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要战略抓手。集中反映了中国对推动中国与有关国家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新思路,也是中国正面回应有关国家对经济合作的利益关切与合作诉求。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体现了中国统筹内外两个发展大局的战略意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中国积极推动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致力于刺激内需的增长,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倒逼内部深化改革。“十二五”期间,中国进口将达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5000亿美元。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必将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及有关国家经济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共同利益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生基础,构建利益共同体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要把中国与有关周边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应该着眼于长远,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避免重利轻义的实用倾向,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和发展底蕴,为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双边多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国关所地区合作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