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盛发:试析普京与梅德韦杰夫分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838 次 更新时间:2014-04-11 10:03

进入专题: 普京   梅德韦杰夫  

张盛发  

 

【内容提要】普京与梅德韦杰夫在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分歧。分歧的实质是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治国理念的差异和对立, 其根源在于他们不同的工作经历、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以及不同的家庭出身和生长环境。分歧对俄罗斯国内外政局演变具有特别重要的含义。

【关键词】 俄罗斯 普京 梅德韦杰夫 政治分歧

【作者简介】 张盛发, 1957 年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北京100007)

 

自从2008年5月梅德韦杰夫就任总统以来,有关梅德韦杰夫和普京存在分歧和矛盾的猜测、分析和评论不时地见诸媒体并且达到于今为烈的程度。

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分歧确确实实是存在的。问题在于,这些分歧属于什么性质,是对问题有着相同的理解而仅仅是是修辞和表述的不同?还是处理事情或实施目标时方法和方式的分歧?抑或根本就是价值观、世界观和治国理念的差别?如果是第一种,那只是微不足道的个人风格问题;如果是第二种,也是无关大局的策略问题;但是,如果是第三种,则是对俄罗斯现今发展和未来方向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

现在,关于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分歧的文章大都以现实问题为论述对象,较少涉及历史问题,因而很难从总体上把握和认识他们两人的真正分歧及其实质。本文的目的是:其一,比较他们较少受人注意的不同历史观;其二,考察他们在一些重要现实问题上的分歧;其三,论述分歧的实质和根源,揭示分歧对俄罗斯国内政局和国际社会的含义。

 

一 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历史观比较

就一个国家的历史问题在其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或者说历史问题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而言,当今的俄罗斯几乎是独一无二的。由于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对历史尤其是苏联时期的历史缺乏共识,每当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来临的时候,俄罗斯各界都会展开针锋相对的争论。而当政治家们谈论重要的现实问题或者规划未来发展方向时,每每要对比性地回顾和评述与之相关的历史问题。当朝政治家们试图通过表达官方对历史问题的立场和观点来论证当局施政理念和治国方法的正确,而在野的反对派政治家则力图通过批判苏联历史来证明当局在道路选择和施政方针上犯有与先辈相似的错误,同时证明自己的政纲特别是对未来发展道路设计的正确。甚至学校的历史教科书都几乎成为全民讨论的对象,让俄罗斯人对立的阵营泾渭分明。此外,有些历史问题还经常成为俄罗斯与它国关系麻烦和争执的原因,从而引起俄罗斯人的普遍关注。凡此种种,催生并强化了俄罗斯人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使俄罗斯几乎成了一个历史的国度。在这样一个历史纠缠现实、现实变成历史的国家里,作为当今俄罗斯最高领导人的梅德韦杰夫和普京当然更不可能置身事外,他们对历史问题同样有着自己的不同解读和论述。

(一)对苏联历史的总体评价

在正式就任总统之前,普京在1999年底发表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曾经对苏联历史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他说,"或许主要是: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获得自由。而且,用意识形态的方法处理经济使我们国家注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是那么痛苦,但是,几乎在70年时期里,我们一直行走在脱离人类文明康庄大道的死胡同里。"  这段话清楚地表明普京对苏联70年历史作出了总体否定的评价。

但是,就任总统之后,普京的观点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他开始不同意全盘否定苏联历史。2000年12月,也就是在他就任总统的第一年,普京在解释向国家杜马提交有关国家标志(国徽、国旗和国歌)法案说明时表示,清楚地表明了这一态度。他说,有些人反对使用沙皇时期和苏联时期的一些国家标志。他们将这些标志与俄国历史上的阴暗面和阴暗时期联系在一起。普京对此表示反对,他承认阴暗时期是有的,但他认为,如果按照反对者的逻辑,我们也应当把几个世纪以来我国人民取得的成就一笔勾销。要是这样的话,我们把俄罗斯文化成就、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柴可夫斯基等人放在什么地方?我们把俄罗斯科学成就、门捷列夫和罗巴切夫斯基等人放在哪里?我们许多引以为豪的成就怎么解释?这些人的名字和成就同样都是与这些历史上的标志联系在一起的。

至于苏联时期,他质问:难道除了斯大林的集中营和镇压外我们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回忆了吗?我们把杜纳耶夫斯基、肖洛霍夫、肖斯塔科维奇、加加林等人置于何处?我们又怎么对待1945年春天的胜利呢?他说,"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一切,那么我们就会承认,我们今天不仅可以而且应当使用我国所有主要的国家标志。"接着普京提议把传统的三色旗作为俄罗斯国旗,把双头鹰徽章作为俄罗斯国徽,把苏联国歌的旋律也就是曲调作为俄罗斯国歌。

普京还说,"如果我们同意无论如何都不能使用以前时代的标志包括苏联时代的标志,那么,我们就是认为我们整整一代同胞、我们的母亲和父亲们过去的生活都是毫无意义的,他们枉然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从理智和良心上我都不能同意这种看法。我们历史上有过我们改写一切的时期。我们今天也可以这样做。我们可以重新确定国旗、国歌和国徽。但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被称作为'数典忘祖的人'。"

普京有关国家标志的讲话表明,他实际上是主张以两分法对待包括苏联时期的俄国历史。以后普京对待苏联历史的立场越来越偏离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所持的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历史的正面因素和积极因素。

2007年6月,在会见参加全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师代表会议的历史教师代表时,普京谈到了苏联历史上的一些可怕篇章。他说:"至于我国历史上某些值得探讨的篇章,是的,它们是有的。任何国家历史上都有这样的篇章!我们比其它国家还少一点这样的篇章。而且,我们的这些篇章并不像某些国家那样可怕。是的,我们有过可怕的篇章:让我们回忆一下从1937年起所发生的事件,我们不应忘记这一切。但是,在其它国家同样发生了可怕的事情。不管如何,我们没有对平民使用过核武器。我们没有对几千公里的地区洒过化学用品,没有对譬如越南这样的一个小国扔过比整个卫国战争时期还多的炸弹。我们没有其它黑色篇章,譬如象纳粹那样的"。

从这里以及后来有关历史问题的讲话和论述中可以看出,普京更喜欢使用历史比较法和两分法。对外,他通常是先承认苏联历史上的不是或不当行为,然后挑出别国历史上的错误,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比较,最后得出苏联历史不黑的结论。对内,普京在论述历史问题时,常常使用"一方面,另一方面"和"虽然,但是"的句式,非常注意平衡,以至于有时让人如堕五里雾中,无法了解他的真实意思。

就在2007年6月称苏联历史可怕篇章不算严重后,普京又在同年10月发表了严厉批判过去的讲话。10月30日,这一天是俄罗斯第16个政治镇压受害者纪念日,普京前往莫斯科南部的布托夫射击场,悼念那些在恐怖年代被枪决的人。普京说,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这是特别的悲剧。因为它的规模太大了。须知,数十万人,数百万人被消灭,被送往集中营,被枪决,被折磨。而且这些人遭受这一切通常都是因为自己的言论。

显然,在一些重大而又敏感的历史问题上,普京更为注意俄罗斯社会各界无法达成共识的现实,更为考虑各个阶层人士的情绪、感受和反应,因而刻意保持一种两面兼顾的平衡立场。

与普京相比较,梅德韦杰夫对苏联历史基本上是持否定和批判立场的。2008年春天,也就是当选总统之前,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广播集团总裁Н·斯瓦尼泽采访谈到苏联时期时,梅德韦杰夫明确地表达了他的这一立场。

他说,那些在十月革命后倡导的价值观,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强加给社会各个方面的,"它们是按照某些政治家的愿望而产生的,正可谓是在试管里培育并提交给社会的"。他还认为,俄国革命在历史上的作用是负面的:"……对于俄国来说,如果没有任何革命,那就会更好。这并不是因为我不认为那些培育了我们革命者的思想有任何积极的东西。但是,客观上讲,这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倒退,它导致了人的生命的巨大牺牲。这种评价是残酷的,但遗憾的是,看来它却是唯一的评价。" 不过,当时梅德韦杰夫还认为即使中央集权和专制制度在历史上也曾有它的优势。他说,"非常清楚的是,残酷的独裁制度最终使我国战胜了法西斯主义。……但是,达到这一点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啊!"

然而就任总统后,梅德韦杰夫对苏联时期的批判却愈益严厉,几乎不再提及所谓苏联制度的某些优势。2009年10月30日,也就是俄罗斯政治镇压受害者纪念日的时候,他在网上发表了题为"对民族悲剧的纪念如同对胜利的纪念一样神圣"的视频博客。所谓的民族悲剧,他指的就是斯大林时期的政治镇压。在博客中他首次以总统身份对苏联时期作出明确的评价。

他说,"无法去想象我们所有民族所遭受的恐怖的规模。恐怖的高潮是在1937-1938年。А·索尔仁尼琴称当时的不尽的'被镇压的人流'是'人民痛苦的伏尔加河'。在战前的20年里,我国人民中的整个阶层和整个专业界遭到毁灭。哥萨克人实际上都被消灭了。农民们被'剥夺了生产手段和土地',变得毫无生气。知识分子、工人和军人都遭到了政治迫害。所有的宗教界代表都遭到了迫害。"

他沉重地说,"我们只要想一想:几百万人死于恐怖和不实指控--那是几百万人。所有的权利都被剥夺了,甚至人应有的安葬权都被剥夺了,而长期以来他们的名字就从历史上勾销了。"

他明确否定苏联的发展模式:"但是,直到今天仍然可以听到这种说法:为了某些崇高的国家目标,这么多人的牺牲是值得的。""我坚信,国家的任何发展、国家的任何成就和理想,都不能以人的苦难和损失为代价来取得和实现。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高于人的生命的价值。"

另外,与普京当年恢复苏联国歌旋律的举动相反,2010年8月,在有关修改《民警法》会议上,梅德韦杰夫要求把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民警局"改称为"警察局"。他给更名提出的理由是:"自十月革命以来,我们国家的执法机构叫做民警局。以此强调了它们的人民的性质,或者如通常所说的那样,强调了它们的工农性质,实际上这就是穿制服的民众纠察队员。但是,我们需要专业人员,我们需要能够有效率、诚实和协调工作的工作人员。所以,在我看来,是恢复民警局以前的名称并在今后把执法机构称为警察局的时候了。"

很清楚,普京表面上倾向于以两分法看待苏联历史,然而实际上却更为强调其积极因素,而梅德韦杰夫则持严厉批判的立场。

(二)对斯大林的评价

普京对斯大林的评价最为典型地反映了他的两分法历史观。他在评价斯大林时基本的情况是这样的:既有谴责,也有辩护;如有赞扬,也有批判。

2002年1月,在接受波兰记者采访回答"斯大林在俄国历史有什么地位?"时,普京毫不含糊地说,"斯大林当然是独裁者。这没有任何疑义。这个人很大程度上遵循的是维护个人权力的利益,在我看来,这是不言自明的。"但他马上又说,"问题在于,正是在他领导下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胜利,这一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他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而无视这一事实那是愚蠢的。"

2009年12月3日,普京在与网民对话时对斯大林问题作出了普京式的经典评价。网民向普京提出的问题是:"您认为斯大林的活动总体上讲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

普京的回答是:对斯大林的活动"无法作出总体评价。他说,"你说是'肯定的',一些人将会不满意,你说'是否定的',另一些人则会不满意。"所以,一方面,普京指出:"显然,从1924年起至1953年,那时由斯大林领导的国家发生了根本变化:它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我们赢得了伟大的卫国战争。……任何人现在都不应该诽谤那些组织和领导这场胜利的人,因为如果我们输掉这场战争,后果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将更为惨重,甚至是难以想象的。"另一方面,普京又说,"所有这些积极的东西无疑是存在的,然而这却是以不可接受的代价获得的。不管怎样,发生了镇压的情况,这是事实。我们数百万同胞遭到了镇压。这样的管理国家和取得成就的方式是不能接受的。这样做是不可以的。"  普京这种刻意保持平衡的回答显然是顾及俄罗斯社会在斯大林评价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然而,梅德韦杰夫却对斯大林作出了与普京完全不同的评价,他对斯大林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批判。就在"对民族悲剧的纪念如同对胜利的纪念一样神圣"的那篇视频博客中,梅德韦杰夫严厉谴责了"斯大林的罪行",并且明确地把斯大林同苏联时期的成就予以区分。他说,"……斯大林的罪行不能贬低人民的功绩,是人民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人民使我们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人民使我们的工业、科学和文化达到了世界水平。"

他还表示,"同样重要的是,不允许以恢复历史公正为借口替那些摧残自己人民的人进行辩护。"他若有所指地说,"我们非常重视同伪造我国历史的行为进行斗争。不知何故我们常常以为这只是指不允许重新审议伟大卫国战争的结果。"

2010年5月7日,梅德韦杰夫在接受《消息报》主编采访时认为,可以对斯大林有不同的评价,但是,国家层面上的评价不会改变。他说,"至于斯大林的作用,可以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最高统帅的作用是非凡的,有人认为不是这样。问题并不在于此,而在于:我们总体上如何评价斯大林这个人物(而普京认为无法从总体上评价斯大林的活动--引注)。如果谈到从新的俄罗斯国家诞生以来国家的评价,谈到近年来国家的领导如何评价斯大林,那么,评价是明确的,斯大林对自己的人民犯下大量的罪行。尽管做了许多工作,尽管在他领导下国家取得了成就,但是,他对自己人民所做的事情是无法宽恕的。"

显然,在斯大林问题上普京和梅德维杰夫的立场有着重大的区别,前者持折衷调和立场,后者全面否定和批判斯大林。

(三)关于苏联解体问题。

普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相当明确的,那就是苏联解体是件令人痛惜的事情。早在2000年2月,也就是总统选举之前,普京在同《共青团真理报》读者连线交流时就明确地表达了这一看法。他引用了他认为很流行的一种说法:"谁不为苏联的毁灭感到惋惜,谁就是没有心肝,谁要想恢复以前的苏联,谁就是没有头脑。"

2005年4月,普京在国情咨文中说,首先,应当认识到,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说它是真正的悲剧。我们数以千万计的同胞流落俄罗斯领土之外。而且解体流行病还蔓延到俄罗斯本身。

同年5月,德国记者在采访普京时对普京的说法表示异议:"您在国情咨文中说苏联解体是巨大的地缘政治灾难。这让我们感到吃惊,因为苏联解体给它的人民带来了自由,提供了获得解放的机会。而且这个过程是在没有发生暴力和流血的情况下进行的。"普京回答说,"德国统一了,而苏联崩溃了。您感到吃惊,这是奇怪的。我认为,我们在倒水的时候把孩子也倒掉了--这就是问题所在。摆脱独裁统治并非一定要伴随着国家解体。"

然而,在这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上,梅德韦杰夫却表达了与普京截然不同的看法。2009年11月7日(十月革命92周年纪念日),梅德韦杰夫在同德国"明镜"周刊记者谈话时被问到了下面这样一个尴尬问题:您的前任普京称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你赞成这种评价吗?

梅德韦杰夫认为这是一个应当由历史学家来回答的问题。他说,"苏联解体,这对于生活在前苏联领土上所有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震动。不管他们是否把国家解体看作是个人的灾难或者是否认为这是布尔什维克执政的理所当然的结果。曾经有过不同评价。现在仍然是这样。任何情况下,这都是非常严重的和戏剧性的事件,其造成的结果是,几十年,经常是几百年生活在一个国家里的人民分散到了不同的国家里。这产生了交往和旅行方面的问题,在变迁以及同亲属和朋友联系方面都出现了困难。但是,要说这是否主要的地缘政治灾难或其它什么,这也是历史学家的事情了。"

也是在2010年5月同《消息报》主编谈话时,梅德韦杰夫再次表示苏联解体的评价问题要留待历史解决。他说,1975年《赫尔辛基议定书》签署后所发生的变化,一是实现了欧洲统一,二是结束了冷战。"但是,当然那个时期所发生的事件对于许多欧洲国家和包括对于俄罗斯来说是非常戏剧性的。作为很大的苏联国家的一部分,我们都经历了我们这个很大的国家瓦解和包括当代俄罗斯在内的一些新的国家建立的戏剧性时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他说,"当然,每个人都自由地对此作出自己的评价:有人认为,对于我们相当部分人来说,这是有损尊严的,有人则认为它更多地是积极的东西。我认为,只有历史才能对那个时期作出最终的评价。"

梅德韦杰夫还谈到了苏联解体的原因。他认为由于没有完成自己的发展任务苏联遭到了解体的命运。他说,"如果苏联更有竞争能力的话,如果在苏联为当代准则基础上的个人发展和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的话,苏联就能有另一种命运,就会更吸引我们的人民。而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那些戏剧性事件就不会发生。"

不唯如此!虽然梅德韦杰夫认为有关苏联解体问题应当留待历史解决,但同年9月在雅罗斯拉夫尔举行的世界政治论坛与政治学家谈话时,他还是披露了他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完整解读,其中的重要论点是:苏联解体是必然的。

针对俄裔英国经济学家Р·斯基利尔斯基所提出的"为何俄罗斯没有能够走上中国和其它国家所走的那条道路"的问题,梅德韦杰夫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我认为,对于俄罗斯来说这条道路是不可能的,不仅现在不可能,而且20年前也不可能,那时我们选择了自己的社会模式,这是各种原因的结果:历史的、思维的和经济的原因。我们就是不能走这条道路。有一些社会势力经常说,"我们没有实行某某模式,真是遗憾。如果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们有远见卓识,如果戈尔巴乔夫等人准确地实行这样的现代化,那么当时我们就会取得中国那样的经济成就,同时又保持苏联政治制度的稳定。"……我不相信这一点,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是的,苏联解体,这确实是对人们的巨大考验,对许多人来说这是悲剧,但是我并不认为,我们有什么可供选择的替代性发展方案(着重号系引者所加)。  从这段讲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梅德韦杰夫确定地就说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认为没有其它替代性发展方案。

以上的比较表明,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历史观总体上是不同的,前者主张一分为二地看待苏联历史包括斯大林问题,既承认苏联历史的消极因素,又强调不能给这段历史抹黑,实际上更为偏重于苏联历史上正面和积极的因素。而后者总体上对苏联历史和斯大林历史作用持极为严厉的批判和否定态度。

 

二 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在一些重要现实问题上的分歧

在了解了梅德韦杰夫和普京历史观的重大差别后,自然就会想象他们两人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又会有怎样的不同。从逻辑上讲,他们两人在历史问题存在着如此严重的分歧必定会在现实问题上有所反映。事实确实也是如此。而且,较之于相对隐蔽的历史观念的分歧,他们两人在现实问题上的分歧更为清晰地展现在大庭广众之下。我们不妨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择要考察他们的分歧。

(一)对国内问题的不同看法

关于俄罗斯的民主自由问题

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都承认民主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但是比较起来,普京的民主观更多地是强调民主的民族特征,而梅德韦杰夫的民主观却更为强调民主的普世性。他们对主权民主概念的不同态度集中体现了他们民主观的分歧,而这种分歧早在普京担任总统期间就已初露端倪。

2005年4月,普京在国情咨文中详细地论述了俄罗斯的民主问题。他承认,"俄罗斯曾经是当然仍将是最大的欧洲国家。由欧洲文化历经磨难而提炼出来的自由、人权、公正和民主的理想多少世纪里一直是我们社会明确的价值取向。"同时他指出,"……在国内发展民主的必要条件是建立有效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但是,法制、来之不易的稳定和对既定经济方针的稳固执行,不能成为民主程序发展的代价。这里我认为我们所选择的民主道路具有独立性。所以我们在前进时将考虑到自己的内部情况,但是,必须以法律和宪法保障为基础。"他强调,"俄罗斯是一个按照自己人民意愿选择了民主的国家。它接受所有被普遍承认的民主准则,自己走上了这条道路,它将根据自己的历史特点、地缘政治特点和其它特点,自行决定何种方式能够确保实施自由和民主的原则。俄罗斯作为主权国家能够并且将自主地为自己确定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期限和条件。"

之后,主要是根据普京的这些论述以及普京的内外政策实践,普京的下属和支持者以及一些政治学家们提出了主权民主的概念。所谓的主权民主,既是一种官方意欲树立和推广的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治国理念和政治路线。其特征是,强调民主必须与法制和稳定相联系,个人自由必须服从社会利益和国家主权;主权国家可以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自主确定民主内涵、发展进程及其操作方法。换言之,民主政治必须服从于国家主权。所以,主权民主的概念,对内强调的是稳定,对外强调的是主权,既可以反驳反对派有关俄罗斯缺乏民主的指责,又能抵御西方国家以民主为借口对俄罗斯内部事务的干预。

虽然"主权民主"的概念并非出自普京本人之手,而是由普京下属根据他的思想演绎和发展而成,并且由"主权"和"民主"这两个不同范畴的主语叠加而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但是,不管如何,这一术语的基本含义总体上符合普京的民主观念,因而它得到普京的欣赏和赞成。在2006年9月和2007年9月两次瓦尔代国际讨论俱乐部会议上回答对主权民主问题看法时,普京清楚地表达了他的这一态度和立场。

然而,梅德韦杰夫却坚持民主的普世性,多次质疑主权民主的概念。2006年7月,时任政府第一副总理的梅德韦杰夫在接受《专家》杂志采访时明确表示,他不喜欢"主权民主"这个术语。他说,"概念的游戏总是有点简单化。……谈论全面的国家主权的情况下的真正的民主或者就是简单地谈论民主,则更为准确。如果把某个定语添加于'民主'一词上,这就会产生奇怪的意味。这让人觉得,还是在说某种别的、非传统意义的民主。"

2006年9月和2008年春天,梅德韦杰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明确表达了他对主权民主概念的否定立场。

2010年9月10日,在雅罗斯拉夫尔举行的世界政治论坛全体会议上发言谈到民主标准及其实施时,一方面,梅德韦杰夫认为,民主不能作为干涉他国内政的工具,民主的标准不能是双重的和可变的;另一方面,他又强调民主的标准应当包括公民自己感受民主并且确信自己生活在民主国家里;民主的标准应当得到国际承认。  在当天会见政治学家时,梅德韦杰夫表示,民主作为一套制度"是共同的财富,世界各地对它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相同的。"   可以说,梅德韦杰夫的这一讲话全面否定了主权民主的概念,也彻底拉开了他与普京民主观的距离。

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民主观的差别,反映了他们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并且决定了他们在国家发展问题上以及其它所有重要问题上的分歧。

关于国家发展(俄罗斯现代化)问题

许多人认为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在国家发展问题上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他们都要求实现俄罗斯现代化,都致力于强国富民。但是,如果仔细研读他们的讲话和论述,就可以看出,对于现代化的内涵,他们的理解大不相同,而所谓的强国富民的含义也是有区别的。

梅德韦杰夫版本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全面现代化,其中政治现代化占有突出的地位,民主自由得到特别的强调。

2009年9月和11月,梅德韦杰夫在自己的博客和国情咨文里提出并阐述了俄罗斯的"新政治战略",明确表示要在俄罗斯实现基于民主价值观和民主机制的全面现代化。  也就是说,梅德韦杰夫把民主作为为现代化的基础,

2010年9月,在雅罗斯拉夫尔世界政治论坛会议上会见政治学家时,梅德韦杰夫指出,俄罗斯的现代化包括经济、社会和政治诸领域并且是势在必行的。同时他还强调,民主是俄罗斯国家以及俄罗斯经济和政治制度发展的条件。"

2011年4月,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谈到俄罗斯发展和改革问题时,梅德韦杰夫再次明确阐述了政治现代化问题:"我的方针就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生活现代化。"梅德韦杰夫还表达了他的迫切愿望:"我们应当准备变革,我们应当改变,我们应当使经济、社会生活和政治体制现代化。"

与之相反,普京版本的现代化,通常指的是社会经济领域的现代化,没有政治现代化的命题。所以,他委托制定的《2020年战略》的实际名称就是2008年制定的《2020年前俄罗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其要旨是:在全球竞争条件下俄罗斯传统经济向创新型经济的转变。

2010年9月,在会见"瓦尔代"国际讨论俱乐部会议与会者时,普京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创造国家发展的稳定条件以便保障这种发展没有任何跳跃。我们不需要任何向上、向下和朝右、朝左的跳跃。我们几十年前的时候曾经在不同方向'跳跃过'。我们需要可以确保向前发展的稳定和平静的环境。" 普京还认为,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

2011年4月,在国家杜马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普京在国家发展问题上明确表示反对进行自由主义的实验。他说,"国家需要数十年稳定的平和的发展。不要莽撞摇摆,不要以有时不合理的自由主义或者另一方面以社会煽动为基础进行一些草率的实验。哪一种我们都不需要。哪一种都会偏离国家发展的主干道。"他对政治现代化只字不提,仅仅是强调现代化的经济含义:"我们必须寻找能够使俄罗斯稳步前进、建立起强大的创新型经济的方法,并且对于绝大多数的俄罗斯家庭来说,逐年的发展应当使公民生活得到实际的显著改善。我们政策的意义就在于此。"

如果再结合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民主观来看,那么对他们强国富民的目标也应当有着不同的理解。按照梅德韦杰夫的说法,民主的标准包括公民自己对民主的感受以及得到国际的承认。因此,梅德韦杰夫所谓"强国"的含义理应包括: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它的民主自由是得到国际社会公认的;"富民"的含义同样包括:富裕的俄罗斯公民认为自己生活在民主国家里并且享有充分的自由。相比之下,普京的强国富民的含义显然没有上述两个特征。

如何处理民族冲突与民族关系

2010年12月上旬,莫斯科的球迷与来自北高加索地区的球迷发生冲突和斗殴事件,它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当今俄罗斯社会民族矛盾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12月27日,在俄罗斯联邦国务委员会与实施国家优先项目和人口政策委员会的联席会议上,梅德韦杰夫谈到了俄罗斯的民族矛盾和民族关系问题。他指出,不解决各民族的和平共处的问题,就不可能有俄罗斯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他责成各地区领导人亲自负责民族和宗教关系问题以及培育宽容和法制文化问题。同时他要求执法机构严厉地制止挑动民族冲突的企图,要求当局代表表现出客观性和公正性,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个别民族的利益。

普京也对民族冲突问题发表了看法。他开口就说,"我们应当对现在所发生的事情感到羞愧。"接着他赞扬苏联时期解决了民族关系问题:"要知道,在苏联,民族关系是没有问题的。苏维埃政权成功地创造了各民族和各宗教和平的局面。……我从来不记得在列宁格勒发生过什么民族主义。就是莫斯科肯定也没有,在苏联其它地方也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

他认为,苏维埃政权成功地创造了适用于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的某种实体,甚至创造了某种新型的人的共同体--苏联人民,而现在俄罗斯未能找到类似于苏联时期所创造的那种东西。

普京的意思很清楚,那就是应当借鉴苏联时期的经验来解决现在俄罗斯民族关系中所出现的问题。但是,总理的这一看法却当场受到总统的质疑。梅德韦杰夫在普京讲话后再次发表长篇大论。其中有一段讲话完全是针对普京的:

"刚才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普京)发言时提到苏联实际上找到了取得民族间和平的具体成就的方式。苏联时期做过的事情能够重复吗?我们都是讲究实际的人,我们的理解是:不,不可能,因为苏联是一个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国家,并且坦率地说,是一个非常严酷的国家。俄罗斯则是另一种国家,我们更多的机遇和我们的问题都是与此相关的。如果我们有25年前的那些机会,坦率地说:现在坐在这个大厅里的国家领导人都不用讨论这个问题了……"

应该说,这场冲突性质是严重的,其一,这是他们两人首次在同一场合就同一个论题表达不同的看法,也是总统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直面反驳总理的观点。其二,争论的问题相当重要,即,涉及到对苏联模式和苏联本身的评价问题。

除了上述重大分歧外,在诸如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霍多尔科夫斯基案件、莫斯科机场爆炸案、对待体制外的反对派等问题上,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之间也发生了分歧和龃龉。

(二)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方面的分歧

对美国的不同看法

普京对美国的看法是负面的否定的。2007年2月,普京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国际安全问题会议上发言时对美国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第一,普京抨击了美国为代表的单极世界。普京说,单极世界"最终意味着实际上只有一样东西:一个权力中心,一个力量中心,一个决策中心","这是一个主人和一个最高统治者的世界。"普京认为,"这当然同民主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因为众所周知,民主就是多数人在使用权力时考虑少数人的利益和意见。顺便说一下,人们经常教导我们俄罗斯学习民主。但是,那些教导我们的人自己却为何非常不想学习。"第二,普京指责美国试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世界。"我们看到愈益无视国际法基本原则。尤其是,一个国家当然首先是美国的一些准则,实际上几乎是整个的法律体系在所有领域(在经济、政治和人道领域)跨越了本国的疆域,强加给其它国家。"

2011年3月,在谴责多国部队空袭利比亚时,普京又严厉批评美国有使用武力的习惯。他说,"……使我感到不安的不是武装干预事实本身……令人不安的是,今天国际事务中动辄就决定使用武力。譬如说,在美国的政策中,这已经是一种固定的倾向和趋势。在比尔·克林顿时期轰炸了南斯拉夫和贝尔格莱德,布什出兵阿富汗,随后又以臆造的完全虚伪的借口出兵伊拉克,消灭了伊拉克所有领导人,甚至萨达姆·侯赛因家庭的孩子也死了。"

与普京根深蒂固的反美观念相比,梅德韦杰夫则屡屡对美国表示好感。2010年4月,梅德韦杰夫在美国参加核安全峰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谈论了他对美国的印象。《今日俄罗斯》电视频道主编问道:"您能否回忆起当您第一次来美国的时候,您对这个国家有什么看法,这种看法改变了没有,现在您的看法如何?"

梅德韦杰夫回答:"对于一个苏联人来说第一次出国是震动很大的。当从'铁幕'后面来到另一个世界的时候,那里的许多东西,从民主制到餐饮,都给我留下了印象。"

他表示,"老实说,美国总体上接近于我对她的想象,它有自己的优点和可能的缺点。但是,我可以准确地说,纽约当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充满活力和情感,大量的商人,以及它的日常生活。"他对纽约充满着钦佩:"我一直记得的是,那些穿着很好的、很有成就感并且挣钱很多的年轻人,站在办公室旁边和摩天大楼旁边,吃着汉堡包,喝着可乐。这对于我来说是很惊奇的,因为在其它国家里挣钱很多的人通常是上饭店或者回家吃饭的,而这里却有一种适应性,在我看来,它在很大程度上使美国民族有别于其它民族。你是富人并不重要,但是,一只汉堡包和一杯可乐可以支撑你一整天。" 尽管梅德韦杰夫在谈访中似乎只是对美国的随意性评论,但言谈间仍然传达出他对美国的钦佩和好感。

在前面提及的同年12月下旬有关民族关系的讲话中,梅德韦杰夫还赞扬40年前曾经实行种族歧视政策的美国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宽容的社会。可见,梅德韦杰夫的美国观与普京对美国的憎恨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关于联合国利比亚问题决议和多国部队对利比亚的军事干涉

2011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973号决议,授权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免遭武装袭击的威胁。3月19日,美英法等多国部队开始对利比亚进行空袭。

3月21日,普京发表评论说,"安理会的这项决议无疑是不合格的和有缺陷的。如果看一看决议所写的内容,那么立刻就明白了,它允许所有人对主权国家采取任何行动。总体上说,这让我想起中世纪时号召进行十字军远征,那时就有人呼吁向某个地方进军,去进行什么解放活动。"

同一天,梅德韦杰夫在回答为何俄罗斯没有否决此项决议时对普京进行了间接的驳斥。他说,"没有使用表决权的一个简单的原因是:因为我不认为这项决议是不正确的。而且我认为,这项决议总体上反映了我们对利比亚所发生事情的理解。……如果今天试图自我否定,说我们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这是不正确的:我们是有意这样做的,所以我给外交部下达了指示。指示得到了执行。"

在梅德韦杰夫看来,利比亚完全是咎由自取。他说,"利比亚所发生的一切完全与利比亚领导人的丑陋行为、与对自己的人民所犯下的罪行有关。这一点不能忘记。其它所有的事情都是结果。"

梅德韦杰夫完全不同意普京有关十字军远征的比喻:"我认为,所有人在进行评价时都必须做到最大程度的准确。无论如何都不允许使用'十字军远征'等这些实际上会同文明世界冲突的表达方式。这是不能接受的。"

但是,梅德韦杰夫在利比亚问题上并不能驯服普京。4月26日,正在丹麦访问的普京在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公开表达与梅德韦杰夫不同的立场。他严辞谴责联合国有关利比亚问题的决议是"号召所有人去利比亚为所欲为"。他振振有词地说,"去看看世界这一地区的地图吧。那里有一批君主制国家。……这总体上符合那里居民的心理和当地已有的做法。卡扎菲先生创设了新的君主制,就如同当时拿破仑在革命高潮中执政并称帝一样。……那里爆发了内部的矛盾,它们演变成了武装冲突。为何需要外部干预这种武装冲突呢?"

虽然梅德韦杰夫在5月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安理会有关利比亚问题的决议遭到了某些国家的践踏 ,但是在5月27日八国集团峰会新闻发布会上,梅德韦杰夫又明确表示:峰会宣言认为卡扎菲失去了合法性,他必须走开,"这是一致通过的"。

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在利比亚问题上的立场冲突,既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民主观,也表明了他们在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问题上所持的不同立场。

由上可见,在一系列国内外问题上,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立场分歧是严重的,处理方法也是完全不同的。

 

三 普京与梅德韦杰夫分歧的实质、根源及其含义

(一)普京与梅德韦杰夫分歧的实质和根源

综上所述足以证明,虽然普京和梅德韦杰夫自称属于同一个团队或阵营,但是,他们在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上的立场分歧是严重的。分歧的实质乃是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治国理念的差异和对立。普京的政治生涯已经证明,他是一位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崇尚权威主义哲学,强化国家控制和管理,强调秩序和稳定,反对外部指责和干预,以建立与西方保持距离的自成体系的现代化俄罗斯为目标。梅德韦杰夫在副总理和总统任内的言行则表明他是一位自由民主主义者,信奉自由民主理论,承认普世价值,主张政党竞争,接受外部评判和批评,以融入欧洲和文明世界为归宿。

众所周知,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相互结识和了解几乎长达20年的时间,他们既是出生彼得堡的同乡,又是毕业于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校友,更是先后在彼得堡和莫斯科长期共事的同僚,并且还是前者的推荐和相助,才使后者顺利地登上了总统的宝座。他们是关系密切和私交甚笃并且同属一个阵营的战友,为何他们的理念和政见会有如此差异?换言之,造成他们价值观、世界观和治国理念不同的原因或根源在哪里?笔者以为,以下几个因素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第一,不同的工作经历。

1975年从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普京如愿到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工作。1985年-1990年,他在驻民主德国机构从事情报工作。1990年初回国后,普京先是在列宁格勒工作。90年代中期后,普京前往莫斯科任职。先后担任过联邦安全局局长和联邦安全会议秘书,以后历任副总理、代总理和总理。2000年5月担任俄罗斯总统。

梅德韦杰夫的人生履历与普京相比差异颇大。1987年在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梅德韦杰夫后又在该系读了三年研究生。1990年研究生毕业后,梅德韦杰夫留校教书直到1997年。其间,1990-1995年,梅德韦杰夫先后兼任列宁格勒市苏维埃主席索布恰克顾问和圣彼得堡市对外关系委员会专家职务。1997-1998年在一家林木工业公司工作。1999年,梅德韦杰夫应普京邀请前往莫斯科任联邦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从这时起,梅德韦杰夫在一直在普京手下工作,直至就任总统。

从上面的履历中可以看出,普京和梅德韦杰夫虽然都曾就读于法律系,但是毕业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完全不同。普京长期从事情报与安全方面的工作,而梅德韦杰夫大学毕业后有三年的研究生学历,随后即留校成为大学教师并有七年的教师生涯。

如此不同的工作经历显然对他们价值观、世界观和治国理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国内外长期的特工生涯使普京信奉命令和纪律,习惯于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而联邦安全局局长和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的特殊领导岗位的经历则使普京极其重视国家安全和稳定,对于一切实际的和观念上的外部威胁或阴谋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戒备。正是特殊部门的工作经历使普京形成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控制和管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的信念。所以,尽管普京在执政前曾经高调宣示要把民主的普遍原则同俄罗斯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执政后他却更为强调秩序和稳定,让民主服从于对内建立稳定和对外维护主权的需要。他坚持强人治国的理念,对内强化国家控制和管理,恢复联邦中央权威;对外加强与西方的对抗和重建俄罗斯大国地位。而对于梅德韦杰夫来说,在后苏联多元化时期的宽松环境里,大学教师的生涯使他坚定地朝着自由民主主义的方向发展,让他变得更为信奉自由和宽容,更能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更加向往民主和崇尚法制。

第二,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苏联改革。当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席卷苏联大地时,普京正在克格勃驻民主德国机构里从事特工工作(1985-1990年),而梅德韦杰夫则在彼得格勒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1987-1990年)。这场改革对他们尤其是对梅德韦杰夫价值观、世界观和治国理念所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身处异国他乡的普京,当然无法亲身感受国内前所未有的如火如荼的改革浪潮。作为国家驻外机构的特工人员,他所知道的并且能够做的,就是要在国外坚守自己的岗位,为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兢兢业业地工作。而当普京于1990年回国时,苏联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第二年,曾经在世界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苏联轰然解体。作为一个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的特工人员,亲眼目睹引以为豪的祖国分崩离析,普京痛心疾首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难怪他成为俄罗斯总统时发出了"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的沉痛感叹,并且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感到惋惜谁就是没有心肝"。

但是,对于梅德韦杰夫来说,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按照梅德韦杰夫回忆来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他来说如同沐浴一场政治春雨,对于他和他的家庭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2008年春天,在当选总统之前接受采访时,梅德韦杰夫回忆了他和他们家庭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感受。他说:

"最初,当戈尔巴乔夫及其改革出现时,引起了由衷的赞赏。开始看所有的电视新闻和某些没完没了的直播。谈话、评论、新风格和公开性。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评论。我同父亲交谈,也同母亲交谈,他们对此都非常高兴,产生了一些新的希望。父亲在谈论这些的时候眼神是发光的:戈尔巴乔夫今天说了这个,明天会说那个。所有这一切都是很有意义的,也都是长久期待的。"

他还说,即使在改革遇到困难时他们一家仍对改革持有信心:"在某个时候在社会上和在国内开始出现了分化,一些人开始说,对这一切感到厌烦了,不断地进行清谈,商店里没有肉也没有鸡蛋。尽管如此,对于我来说毫不奇怪的是,所发生的事情反正在我们家里都引起了正面的情感。我从来都不记得(家里)有谁批评过当时所通过的决议。我清楚地记得,我怎样去邮局订阅大量的杂志和报纸。饶有兴趣地阅读所有这一切。那时国内都阅读这些报刊。从《共产党人》杂志开始,到《星火》、《论据与事实》和《经济报》(它后来改为《经济与生活》)。"

事实上,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梅德韦杰夫带来的远不止是兴奋和希望,更为重要的是,它对当时的青年学生梅德韦杰夫的政治观点和立场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2009年11月7日,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梅德韦杰夫清楚地表示他的立场就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

梅德韦杰夫谈到了他当时对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所持的观点。第一,关于柏林墙倒塌的意义。他认为,柏林墙的倒塌实现了欧洲的统一,它是与苏联的改革相联系的,对此他持正面的看法。第二,关于对苏联时期镇压的评价。他认为应当以法律手段来处理这一问题:"……让一些已经得到深刻分析的历史事件用完全易懂的法律语言来表述。从法律角度讲,根据政治理由或虚构的经济理由消灭大量的同胞就是犯罪。无论我们那时取得了什么样的经济成就,无论建立什么好的国家机器,都不可能为那些参与犯罪的人恢复名誉。"

他还说明档案文件的公开对于他的这一立场形成所起的作用:"至少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一直持这样的立场,当时我和我许多同胞一样可以利用文件,可以利用那时的材料了。也就是说,实际上是从我国的改革初期开始的。顺便说一下,我认为,这无疑是当时的那些国家领导人同样也是戈尔巴乔夫本人的功劳,他们毫不犹豫地公布了那些让人对国家管理制度准确地说对共产党产生怀疑的文件。"

原来如此!梅德韦杰夫现今的自由主义立场和观点实际上可以追溯到20年前的改革时期。在了解了这一点以及前面所述的梅德韦杰夫对苏联历史(包括对斯大林历史作用和苏联解体)的评价后,对他今天在俄罗斯现实问题上所持的自由主义的立场一点都不会感到惊讶。

第三,不同的家庭出身和生长环境。普京1952年10月出身于列宁格勒的工人家庭。作为普通的工人家孩子,普京是在工人住宅区长大的。孩提时代的普京,与大多数孩子一样好玩。据说,普京是个淘气王,学习成绩一般,但他从小就喜欢苏联时期的间谍影片,梦想着长大后到国家安全部门工作。

梅德韦杰夫1965年出身在列宁格勒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均为大学教师。儿童时期的梅德韦杰夫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乖孩子。他的中学教师回忆说,"他非常努力,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很少能看到他与其他孩子在街上玩耍。"他的大学老师也称赞他"非常好学"。

虽然不应过分夸大不同的家庭出身和生长环境与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后来的执政生涯的联系,但是难以否认,工人家庭出身和儿时的淘气顽皮,既让普京身上保留了更多的"草根性",同时也铸造了普京刚毅、强硬和粗放的性格。同样,知识分子家庭的出身和儿时的乖巧温顺,则让梅德韦杰夫养成了沉稳、平和与细腻的个性。这些不同的特征后来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在他们的治国理念和执政风格上。

总之,不同的家庭出身和生长环境、不同的工作经历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等因素对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价值观、世界观和治国理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普京与梅德韦杰夫分歧的含义

在了解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分歧及其实质和根源后,需要思考和回答的另一个更为重要和严峻的问题是:他们之间出现如此重大的分歧对即将在明年举行总统选举的俄罗斯及其外部世界意味着什么?或者说,这种分歧对未来俄罗斯发展乃至国际格局的演变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2012年普京参选总统并且成功的话,他的执政思路、模式和方法应是有迹可寻的:他仍会沿袭他的强人治国的理念和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调整或改革,建设一个自成体系的强大俄罗斯。也就是说,他的大政方针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这从普京在2008年批准并且现在正在委托专家小组进行修订的《2020年战略》可略见一斑。《2020年战略》所涉及的范围仍是社会经济领域,诸如创新型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社会保障和教育领域的改革等,不会包括政治领域或者政治现代化的课题。用普京的话来说,"首先讲的是寻找新的增长潜力和正确地确定优先秩序。"

如果梅德韦杰夫决定参加2012年总统选举并且获胜的话,那么俄罗斯又将走向何方或者呈现出何种面貌呢?根据上面所阐述的梅德韦杰夫价值观、世界观和治国理念,人们完全可以从逻辑上得出应有的结论。事实上,梅德韦杰夫的智囊班子已经对未来俄罗斯发展方向作好了全面完整的规划和设计。

2010年2月和2011年3月,以梅德韦杰夫总统的思想库著名的俄罗斯当代发展研究所先后发表了题为《21世纪的俄罗斯:所期望的未来面貌》和《赢得未来:2012年战略》两份报告。其中后一份报告充实和发展了前一份报告中所提出的设想和观点。根据它的设计,俄罗斯未来发展方向是:

在政治领域:"重启民主":全面恢复各级政治制度中的选举制度;议会制和司法权同行政权分离;通过加强直接民主制度和公民社会制度的发展,建立政治自由制度和交际自由的制度。

在经济领域:"现今状态下的国家是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现代化的限制器。革新经济和工艺需要强大的推动力,但是在踩油门之前,必须使经济摆脱手控闸的控制。国家现代化要从政权体制和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开始。"

在对外政策领域:世贸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北约和欧盟是俄罗斯应当获得的外部之"锚";应当建立"现代化的同盟",其中最优先方向是欧盟。

在国防和安全领域:在2018年总统任期届满前使武装力量建立在志愿制基础上。

还须特别指出的是,2011年2月,俄罗斯总统人权委员会属下的历史回忆工作小组提出了一份有关"非斯大林化"的纲领。纲领强调吸取历史经验和揭露历史真相的重要性:"如果社会意识不掌握俄罗斯在20世纪的惨痛经验,俄罗斯社会走向实际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纲领所确定的具体方向有:为极权制度受害者建立纪念碑和其它纪念物;援助和补偿幸存的镇压受害者;解密有关暴行真相的档案。纲领强调,要从政治法律上评价过去的罪行;纲领还要求,否定极权制度罪行或为之辩护的国家公职人员必须离开国家岗位。

可以预料,从梅德韦杰夫的价值观和治国理念来看,如果他明年参加并赢得总统选举,那么,上述两个有关俄罗斯未来发展方向报告以及有关非斯大林化纲领中的许多规划和建议,很有可能被列入总统第二个任期的议事日程并在不同程度上予以实施。也就是说,如果梅德韦杰夫续任,那么在新的六年任期内他会以"现代化"(Модернизация)为旗号,犹如当年戈尔巴乔夫以"改革"(Перестройка)为旗号一样,进行广泛深入的重大变革,从而导致俄罗斯国内外政策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内政方面,国内政治制度将会类似于欧洲和美国,实行名副其实的多党制;司法独立;媒体自由。对外关系方面,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优先顺序和盟国对象也将发生变更,在加入世贸组织和经合组织的基础上,将会进一步面向和靠拢欧洲和美国,并且谋求最终加入北约和欧盟。在重大的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与欧美拥有更多的共识和达成更多的妥协。

总之,作为梅德韦杰夫全面现代化的结果,未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与现今俄罗斯不可同日而语的全新的俄罗斯。这样,不仅俄罗斯国内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将彻底改观,而且世界格局和地缘政治版图也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换言之,俄罗斯人民的命运发生根本改变自不待言,甚至其它相关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在俄罗斯明年举行总统换届选举的情况下,观察和分析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之间的分歧以及他们关系的演变,是极其必要的。随着总统选举年的临近,他们的分歧还将愈益暴露。他们的私人友谊未必能够承载或者化解他们之间已经非常严重的分歧。事实上,尽管他们表面上属于同一团队,但是不同的政见和理念已经开始让他们渐行渐远。未来他们是否仍能相容于同一个阵营,是否会各领一个政党相互对峙?都是值得注意和思考的。即便梅德韦杰夫不参加或者输掉明年总统选举,对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分歧的研究也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的分歧不是孤立的,而是当今俄罗斯社会不同理念和政见对立和斗争的缩影,正是这种对立和斗争决定着俄罗斯今后发展的走势。所以,不管梅德韦杰夫是否参加或者是否赢得明年总统选举,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分歧问题都值得认真关注和考察。

 

原文发布于《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第4期

    进入专题: 普京   梅德韦杰夫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地区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384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