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育川:债务飙升不会摧毁中国经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25 次 更新时间:2014-04-10 23:26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黄育川  

 

中国问题观察人士正围绕中国经济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即中国的经济放缓是否已经触底,抑或中国的金融系统正在走向崩溃。那些预计中国将马上爆发危机的人指出,中国信贷扩张速度惊人,债务占GDP的比例不断上升。但是这种观点并非无懈可击。

更为可能的情形是,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将继续放缓,但将受到政府不时推出的微刺激政策的支撑。前提是中国政府能够有效解决中国经济暴露出的问题(目前仍是个大问题),中国金融系统最终没有爆发危机而变得对风险更为敏感,并且中国在这个十年结束时能持续保持7%的年增长率。

末日理论者的依据是中国家庭、企业和政府的债务总额。中国全社会债务总额在2008年开始快速增长,与GDP的比值到2013年已经达到大约210%。提高的幅度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韩国在亚洲金融爆发前以及日本在"失去的十年"之前的40%-50%。

较为悲观的分析还预计,中国债务占GDP的比例还将继续上升,而且债务利息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将随之上升,到2017年,债务利息支出占GDP的比重将由目前的12%上升至大约20%。他们认为,虽然中国债务不会马上崩溃,但未来几年可能崩盘。

较为乐观的观察人士则指出,中国债务与GDP的占比约为210%,并不是异常高。这一比例接近同地区的台湾、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等经济体,而且远远低于发达经济体。最近几年发达经济体债务与GDP的占比平均已经超过300%。但是,虽然债务水平可能不是问题,但债务增长的速度以及广度预计将成为中国经济的软肋。

即便这种说法正确的,中国也还是与之前的那些国家不同。最初中国债务规模的上升是由于国家有意采取一项刺激计划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这项刺激计划成功防止了中国经济的大幅放缓。

在其他面临危机的国家,信贷大幅扩张是因为财务指标的长期恶化达到了顶峰。这要么由过度对外借款、经常项目赤字上升和汇率高估引起,要么就是因为长期财政赤字加重了住房市场的过度杠杆化。

在刺激计划之后,建筑业繁荣推升了中国的债务规模。许多人将建筑业繁荣视为房地产泡沫,但房价飙升更可能是因为市场试图挖掘之前埋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合理资产价值。

在十年前实现住房私有化之前,中国还没有房地产市场。从这一点来看,信贷扩张可被认为是金融深化,并不会引发严重的债务问题。

信贷大幅扩张本身也并不是问题之源。尽管几乎所有金融危机发生前都有信贷大幅扩张的现象,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的报告显示,只有三分之一的信贷扩张引发了金融危机。平均来看,1970年至2010年,信贷大幅扩张的国家人均收入增幅较信贷未大幅扩张的国家高50%。

此外,看空中国的人士不必对中国经济是否能摆脱对信贷的依赖感到如此悲观。受到重视的投资类型的结构性改变(从囤积土地转为能提振增长的项目)、不断改善的商业环境(特别是全球的需求不断上升)以及愈发稳定的地产价格,这些因素令人有理由相信,信贷增长会趋于平稳。

悲观主义者还可以放心的一点是,除了债务飙升之外,中国几乎没有出现其他指向金融危机的风险因素。中国的经常项目盈余相当于GDP的2%,外债只相当于GDP的10%,外汇储备则相当于GDP的40%,而且人民币汇率(如果说没有被低估)处于合理水平。

同样地,考虑到中资银行的贷存比在70%,低于正常水平,而且对不可靠的批发融资依赖极微,其流动性相当好。中资银行尤其不会像美国的银行那样容易受到银行间借贷市场冻结的影响。

在所有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的储蓄率是最高的,这将继续为中国经济提供缓冲。而且就算将近期地方政府债务飙升的情况考虑在内,中国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仍相对稳健。

随着银行业不良贷款水平上升,中国可能会出现金融资源缓慢出血的情况,而不是陷入金融危机。债券市场和影子银行市场也将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违约现象。这一过程可能很混乱,但不太可能令中国经济脱轨。

真正的问题是,政府是否能够实施包含在三中全会一揽子方案中的将提升生产率的改革,来阻止这种缓慢出血的状况,抑或是,政府是否会允许金融体系和中国经济慢慢把血流干。

 

(本文作者黄育川(Yukon Huang)为卡内基基金会高级研究员,CANYON BOSLER为该基金会初级研究员。)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382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