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平:中信迁册香港 三千亿港元资产注入中信泰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28 次 更新时间:2014-03-27 11:14

进入专题: 中信  

蔡平  

 

据多维新闻从可靠渠道获悉,横跨多个重要领域的中信集团,会在近期以境外子公司中信泰富增发和配售新股合共约3,000亿港元收购母公司所有资产,同时将总部迁册香港,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将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香港公司。这一次的变动展现了中国政府进行国企体制改革的决心,更重要的就是彰显了香港再一次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

将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前称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信集团)的这次大转身称之为一场超级地震并不为过,无论是资本市场层面还是国企改革层面,抑或香港在此次习近平主导的中国持续改革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等方面,都足以引发系列震动。这场筹备数年的中信集团整体上市计划并不是一般的企业上市,上市只是表象,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它是以中信泰富增发收购中信集团的方式推出,以及中信集团彻底迁册香港。据闻,这个变革已经完成国务院的审批工作,随着后续各种法律手续的完成,中信集团将在根本上转变为一个香港本地公司,而不是只借用香港进行上市,其总部也将由北京迁往香港,成为第一个香港注册并控股中国内地大型金融集团的中央控股国有企业,其所涵盖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和一系列包括钢铁、大型机械制造的实业的全平台,都将变身为外资控股,这是中国国有大型企业,以及在金融、实业等核心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据熟知此次运作的人士称,中国当局此次将中信集团迁册香港,虽然是国企改革和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关键实践,却更加凸显了香港在中国国家战略里的特殊地位。当年香港就在中国的改革开放里扮演关键角色,可以说中国今天的经济成就有着香港的功劳。这一次,香港作为第一个大型央企在内地之外作为总部的地方,显然是中央借用香港的国际环境、法治和企业管治方面的优越地位,推动中国国企的深化改革。中国国企要"走出去",香港的人才储备就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一方面减缓国企在海外的水土不服,同时可以为香港的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也为香港的高端就业创造相当可观的机会。由于中信集团本身在香港就很活跃,非常熟悉香港环境,更有利于中信集团继续用好这样的历史关系。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改革升级

中共十八大以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内地关于国企改革的讨论从未停息过,迫切需要一个成功市场化的改革样本来提振市场和社会对国企市场化改革的信心,无论从历史渊源看还是企业经营情况看,中信集团无疑是扮演这一角色的合格"演员"。

历史上,中信集团的前身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设立之初就受到邓小平的委托,肩负着为"引进来"开路的重担,被当作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对外窗口公司,并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而不断在敢于尝试中发展壮大,成为横跨金融、实业等多领域的混合多元化企业集团,2013年更是位列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第172位。当年中信集团创办人荣毅仁先生就亲自要求自己的儿子到香港设立中信的香港子公司,为了更好吸取香港的国际经验,这一次中信迁册香港应该说是三十年前之后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化。这样的历史让中信集团成为中国国企,尤其是央企里面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与其它存在诸多历史局限的央企相比,中信集团推动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风险较小,但其经验却可以迅速在其它国企复制和推广,从而突破国企改革的重重藩篱。

据了解,除了强化香港在中国深化改革的重要地位外,中共核心层允许中信集团变身香港本地公司还有两层含义:第一,摆脱内地在制度、法律等方面对企业的束缚;第二,站在国际化的高度上推动企业进行自身的改革。中信集团赴港承担了国企经营思路重大方向性调整的改革使命--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二次改革。这也是习近平主导的此轮国企大改革的标志性举措。

此举可以说是习李体系推进国企改革的大手笔之作,敢于将具有"战略性"地位和"支柱型"国企的中信集团全盘推向海外,需要相当的政治勇气。当然,中国领导人非常清楚香港在历史与现实中的特殊作用。一方面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又是国际经济和商业活动的中心,这些都不是上海等地方所能够相比较的。据闻,这一次迁册过程就出现过是否应该迁册上海或深圳,而不是香港,但中信集团高层极力说服国务院和中共中央,以更彻底的方法推动这一次的改革,最终香港成为这次改革的唯一选择。

中央寄望香港成为内企"走出去"的基地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香港在内地的改革开放中担任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尤其是在"引进来"的环节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外资通过香港源源不断地流入内地,港资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外资企业在华经营成功的典范,也催生了珠三角等地区的经济崛起。

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内地经济的迅速崛起,香港同内地呈现出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势。虽然经济与资本方面有较好的融合,但在企业与实业之间,香港与内地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合作与共生,国有企业在港设立的公司基本都是以子公司的形式出现,依然"井水不犯河水"。尤其是香港在中国的高速发展中开始迷失自己的方位。如果这次中信集团的"头炮"能打响,可能让香港再次看到自己的重要角色,以及在深化改革过程中重新建立自信,发挥自己的优势。一位接近审批这次申请的官员戏言,中央和国内企业对香港的信心好像还大过香港本地的精英和企业家,这样的观察确实带着一点讽刺的意味。

即便如此也必须看到,香港的很多优势是内地城市在较长时间内所不具备的。作为国际自由港,香港拥有国际一流的商业环境,如法律体系、人才储备、市场监管等。可以说中信集团之所以成为央企中最为市场化的企业,与其自始至终依托香港展开的诸多业务是分不开的。

如今在中国强调 "二次改革",打造"升级版"的大环境下,中资国企"走出去"成为一个重要的使命,相信这对于扮演"引进来"角色已经接近尾声的香港来说是另一个更大的机遇:共同的文化传承和一国两制的特殊安排,香港成了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最好平台。只要香港发挥好自己国际化资源优势,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把香港当作自己的国际化运营基地,推动香港经济再次借内地的深化改革而摆脱目前的尴尬窘境。改革开放之初的"引进来"战略曾推动香港成为了重要的国际中心,如今规模更为庞大的"走出去"战略对香港的发展意义更不言而喻。中信集团再次成为此轮国企改革的排头兵,不仅在国家的"二次改革"中也将在香港的经济再度起飞中扮演重要角色。

国资主力托振香港经济有利稳定

此前就有多位经济分析人士表示,规模庞大的大型中央企业迁册香港,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中信集团2013年年营业收入超过550亿美元,在财富500强企业中排名172位,高过排名266位的怡和集团和363位的和记黄埔(310亿美元)。中信集团总部移居香港,对香港的就业、与内地的商业往来、企业人才的教育培训、财政税收等方面都会带来积极作用。不单止加强了对香港的投资,同时也对香港的民生经济产生有力支撑,保障香港经济发展有稳固的底盘。

对于国企海外收购屡遭碰壁,饱受政治壁垒的中国企业而言,中信集团此次迁驻香港作为国际化的跳板,以自身的庞大实力和相对成熟的观念和经验,为中国国企走向世界破冰、排雷、引航,再作先锋,不失为中共高层下的一步妙棋。这手出人意料的"腾挪",足以让关注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打醒十二分精神,绝不敢小觑。

可以预见,在中信集团的示范效应下,将有越来越多的内资企业移居香港或者将国际业务拓展总部置放香港,除带旺香港市场之外,更将带动规模庞大的基建等战略性投资,进而提升香港的商业环境,吸引跨国公司总部或亚太总部回流香港,重振曾经辉煌的总部经济,恢复香港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自由港地位。后续的影响或远不止于此,比如在TMT、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香港在国际贸易环境上更是远胜于内地。国企赴港更会有所作为。

当然,面对即将迁入香港的中信集团,香港人也应更多关注中国大陆的变化,透过了解中国更全面的信息,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促进香港的发展。无论从任何角度观察,全世界主要国家与经济体都在密切地关注中国动向,参与着中国的发展。

对中信集团的了解,就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各种状况。中信集团从成立之时就被当作中国国企的标杆性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高度契合,其每一步的重大变化,预示了中国政府的观念变化,进而可以判断中国改革的方向。时至今日,中信集团无疑是中国最具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国企,如今中信集团再次身负重任,为"深化改革"又一次开始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信集团是1979年在邓小平的倡导和支持下、由荣毅仁创办的企业,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作出重要尝试。中国在其创办之初给了2亿多人民币资金,之后没有再给任何资金支持,不像其他金融国企都曾经在过去十多年接受了中央大力的财政帮助,譬如农行的改革就曾经动用了中央数千亿人民币。根据这次估值,中信集团的市值不会少于2,000亿人民币。据来自于中信内部的消息透露,这些资产注入所对应的新股定价更高于近期的市值,表现了中信集团为了让股民满意这次重组,不惜在现实利益上做出牺牲,不像其他企业那样与股民斤斤计较。这就反映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杆企业,中信集团此番迁港,影响显然已经大大超越了一般商业安排,其背后蕴含了中国核心层在国企改革与国际化、中国二次改革开放、香港再定位等诸多探索性政策的丰富考量,其内在意义值得深究。


    进入专题: 中信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港澳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335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