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召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会议指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定和完善宏观政策框架,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着力推动提质增效升级。
从会议基调和召开的时点来看,不难判断这是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及今年的经济改革吹风定调。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时期,在这种背景之下,2014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从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透露的信息来看,有一个政策方向值得关注:要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结构优化升级。
刺激内需、释放国内消费能力,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确是中国经济在中长期内可以依靠的动力,这是中国既定的战略发展方向。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 “双翻番”的目标:到2020年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央的重要文件首次同时提出经济总量倍增与人均收入倍增的目标。
从目前的消费需求来看,2013年消费增速也比2012年明显放缓。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比重降低,投资重新成为拉动经济最重要的动力。2012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8%,而2013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则下降为45.9%,而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55.8%。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13年显著下滑。从月底同比增速看,2013年的月度增速下滑到2005年的水平。消费增速放缓除了与整体经济下行压力有关,还受到政策变化的特殊影响。
消费的质量取决于居民消费。如果以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中国似乎与消费型社会在渐行渐远。多年来,美国的居民消费与GDP之比为70%左右,欧洲和日本则在50%以上。中国的情况与此相去甚远,目前消费率只有46%左右,比改革开放初期的62.5%大为下降。
中国发展消费型社会,现在社会首先关注的是要提高居民收入,而且居民收入增长应该是有质量的增长。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根据从2012年四季度起实施的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比上年增长1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跑赢了GDP着实令人高兴。不过也不值得过于乐观。以劳动效率的指标(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为例,2013年为66199元/人 (以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提高7.3%,低于全国居民收入8.1%和GDP7.7%的增速。劳动生产效率低于GDP和收入增速,说明劳动成本上升比较快,必然会引发大批企业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使得经济增速放慢,也降低居民收入的增速。
正如专家所言,收入问题反映的并不是政策调整问题,而是反映了我们现在的发展模式有问题,按现在的方式发展下去,也许这条路可能根本就不通往消费型社会。国内居民消费占比下降、政府消费占比上升,这些数据反映的实际上是国内投资效率在严重下降。
中国要建设消费型社会,政府改革是一个重要因素。今后政府改革的重点不在于裁人,而在于提高效率,转变服务重点,政府要向社会提供更多有实效的公共服务。
总之,中国消费型社会的建立、居民消费能力的释放、消费环境的改善,高度依赖改革,尤其是政府改革。建立消费型社会是一个长期过程,但从今年开始,我们必须切实地加以推进。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