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华:2014中国变革与转型新观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23 次 更新时间:2014-02-06 10:55

进入专题: 中国变革  

邱晓华  

 

好久没见邱晓华了,以前有过互动交集时,他是国家统计局局长,如今身份转变,成了一名企业高级研究员和券商首席经济学家。没想到节前有缘一面言及国事,他竟用了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的开篇话隐喻当今中国的时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所谓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综合国力的增强,已经改善了民生,提升了世界影响力:而所谓坏,是中国发展处在一个由大向强跨越的艰难转型的时期,国际国内各种困难与挑战交织,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阵痛,盈利空间受挤压,民众遇到经济社会转型的阵痛,利益摩擦、理念冲撞增多,思想动荡加剧,给今后的发展增添了变数。

当今许多国家的改革都充满变数。比如,我们刚阅读到1月16日俄罗斯《导报》说,俄在经历了十年的增长后停滞。因廉价劳动力时代结束,投资增长和生产效率提高双双乏力,提振经济动力消失,2013年俄罗斯经济增速放缓与通货膨胀同时出现,俄国总理梅德韦杰夫和副总理舒瓦洛夫说,俄已进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俄罗斯是新兴经济体的金砖国家之一,2014年初的这则新闻,绝不是一个让人高兴的好消息。

其实,如今发展中的转型国家,都有这个"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对中国而言,实现中国梦,也回避不了如何超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怎样通过变革与转型两大路径打造经济升级版,实现中国新发展的突破,是全世界观察中国问题的最关键的一个指标。

变则通,转则兴。邱晓华说:"纵观古今中外,发展之道,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变则通,转则兴,兴则强,早变早转早主动,迟变迟转就被动,不变不转势必落后的规律。历史定律决定了变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由此而言,顺应变革,推进变革,是这个时代如何从"好坏之变"的"旋转门"走出来的要害。

 

变革与转型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讨论天下变局的大势,需要着眼于历史。邱晓华说:回顾中国和世界发展史,一个重要结论就是每一次变革与转型都带来了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变革与转型!从此,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翻身,中国进入一个崭新阶段!从经济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尽管有失误,有挫折,但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还是达到了6.1%。

在这样一个现代史的平台上,邱晓华为了建立自己的叙述模型,提出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发展,经历了三次机遇期。

第一次机遇(1978-1991年):经济年均增长9.7%。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转型启动的标志,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走了弃阶级斗争为纲,转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道路,在沿海创办了经济特区,在农村搞了联产承包,乡镇企业,推行了轻纺工业六优先。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出了财税体制(利改税、地方财政包干)、投融资体制(拨改贷)、价格管理体制(从价格双轨制到价格闯关)、国有企业(政企分开)等改革措施,

第二次机遇(1992-2000年):经济年均增长10.3%。小平南巡:突破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理论障碍。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分税制改革,货币金融外汇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第三次机遇(2001-2011年):经济年均增长10.7%加入WTO。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上市,全方位、大开放格局形成,开放型经济高歌猛进。

三个阶段的改革,把中国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阶段,但也使今天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历了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发展新阶段,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形势更加复杂,既有很好的发展机遇,也出现了六各方面制约进一步发展的严峻问题:这些问题是:一、资源制约日益突出;二、环境制约日益突出;三、市场制约日益突出;四、成本制约日益突出;五、债务制约日益突出;六、外部挤压日益突出。外部挤压一个鲜明标志是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对如今中国第二步现代化提出的竞争性的挑战,也是对中国如何在更开放的环境与更高标准的竞争中实现新发展的考验。但这个挑战与考验意味着中国面临新的机遇。这也意味着变革与转型的第四轮机遇期已经到来。

 

第四轮机遇期中国变革转型大格局

党的十八大,实现中央领导集体新老交替,中国进入习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起点,变革与转型进入新阶段。

敏锐观察决定中国命运的新抉择的演进过程,邱晓华认为:两种不同的态度,会带来两种前途。比如:拖,因循守旧,怕担当,不作为,必然会错过时机,再度落后。而立足于改革,与时俱进,敢担当,有作为,就可能把握时机,引领发展。

由于社会思潮有上述两种向度,它也会走向两个方向,带来两个结局。比如:向左转,迷思中国经验,力图与国际规则脱钩,结局是经济缺失活力,社会缺乏生机;向右转,迷思他国经验,幻想与中国实际背离,结局是经济运行失衡,社会治理失序。

通过研判,邱晓华用40个字,解读了后十八大中国的发展战略与策略新取向,新治理的思路与特征:政治集权,经济放权,中庸治理,和谐发展,和平崛起;学毛集权,学邓放权,刚柔兼顾,两手治理,全面发展。

解读这40个字,邱晓华说,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全面深化改革宏伟蓝图,《决定》2万余字,60条,16项,300余个具体改革内容。涉及范围广、举措力度大、内容有新意(有很多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随着时间推移和实践发展,其深远意义和深刻影响将逐渐显现,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面貌将会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人民的生活、生产环境也将出现重大改变。

 

数字解读三中全会改革决定与蓝图

三中全会人人都在解读这个非同寻常的《决定》。站在新年之交的时点,邱晓华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将深刻影响未来中国的大棋局。

首先明确了"市场决定论"下中国转型与变革的体制的一个目标,是完善发展中国特色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然"特色制度"立足国情,后者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在于是与国际接轨。

熟知前三个机遇期里发展与改革的矛盾,你就不难发现,决定与蓝图有两大突破:一、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非公有都是重要组成部分,都是重要基础,财产权都不可侵犯,积极发展混合经济。

毕竟是中国的一个"老统计"。邱晓华用一至十数字排列的方法和外加"其它关注"的方式,归纳了《决定》的主要精神:

·一个废止:尊重人权,取消劳动教养制度。

·一个启动: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单独二胎例入议程。

·一个提高:2020年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提高到30%。

·两个组织: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两个研究:1、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2、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三个降低:1、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2、完善基层公务员制度,在艰苦边远地区适当降低进入门槛;3、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

·三个取消:1、取消以药补医;2、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行政级别;3、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

·四个加快: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户口,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2、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3、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4、加快利率市场化。

·五个实行:1、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2、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3、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4、网上管理信访制度;5、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五个减少:1、政府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2、行政执法层级;3、非战斗机构和人员;4、非公益性用地划拨;5、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

·七个允许:1、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2、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为混合所有制经济;3、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4、具备条件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5、民办医疗

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6、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7、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

·八个探索:1、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2、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3、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考试一年多考;4、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5、建立知识产权法院;6、实行官邸制;7、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8、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十个建立:1、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2、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3、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4涉外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5、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6、巨灾保险制度;7、存款保险制度;8、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9、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10、引进国家公园体制。

·其它关注:负面清单、价格机制、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透明预算、自贸区建设、内陆沿边开放、人大制度、民主协商、基层民主、维护宪法、司法系统省以下垂直管理、纪检组织、文化软实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业创业、合理有序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社会组织活力、公共安全体系、国防改革、党的领导。

改革就是制度创新。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与面向新时期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改革的实践有可能因它的探索性,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的风险。邱晓华认为,三中全会的精神在改革的旗下,也实际上有一些实践性原则的设计,这就是人们议论的所谓改革的"底线"的说法:如政治架构不容否定,但行政司法流程的理顺可以讨论;国企绝对不容放弃,但可以引入部分民营资本;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不容放弃,但可以探讨新方式;土地私有化绝不可取,但流通权将有限放松;财政管控不可放弃,但财政结构可以调整;文化控制不能放松,但在安全范围内允许竞争;党管军队不容改变,但军队管理体制和编制可以调整。事实上这说明,改革如何推进里存在一个实践辩证法。

 

冷静把握大格局新趋势中的微机遇

既然改革存在一个如何推进的实践辩证法,你在改革的时间上,就需要把它看成是个永恒主题,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的节奏:慢不得,也快不得,心急吃不下热豆腐。改革的动力:危机是催化剂,问题倒逼。改革的方向:集权与市场,法治与民主。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是国民素质问题。按联合国的排名,中国的国民素质,已连续几十年排世界160位以后或倒数第二。这是决定了中国国情与改革快不得、急不得、也慢不得的原因。也是要以平常心与冷观察,仔细解读改革大格局中的一些新趋势的原因。

邱晓华说,改革决定奠定了第四轮中国变革的"基本面",以这个大格局看产业与行业发展,就不难看到下列实际上有希望的成长性行业:1.军工配套,2.保险业,3.银行业,4.农村土地中介服务,5.边贸与物流业,6.老龄配套服务业,7.私营医疗,8.建材装饰,9.音像文化,10.私立学校。此外,还应关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兴起。关注生物经济、信息经济、制造经济高度融合,生产方式将发生的革命性变化,绿色、低碳、智能、集成逐步成为新趋势,传统工业的时空观约束大为弱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发生革命性变化。移动互联网+一系列与之结合的可能性,将是决定和改变未来生产与生活的新趋势。拥抱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一个人们的行为准则。

如果用颜色表述经济,那么抓住"七色经济浪潮"发展新机遇也将成为一个个新的切入口:1.绿色经济浪潮:绿色能源、绿色食品、节能环保;2.白色经济浪潮:老龄化人群消费升级、健康养生;3.金色经济浪潮:富人理财、资本运作、市值管理;4.红色经济浪潮:女性、小孩消费升级、教育培训;5.蓝色经济浪潮: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产业;6.银色经济浪潮:网络、基因、纳米、国防;7.象牙色经济浪潮:高雅时尚的文化、艺术、休闲、健身。

 

2014年宏观经济与政策走向

12月9-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对2014年经济工作作出了新部署;同时12月13-14日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也已召开。这两个关键的会议,都给全国经济的形势发展,提供了导向性的指针。

总体上讲,中国目前仍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宏观仍然在求稳中求进;微观层面的困难期还没有过去,企业还得有几年苦日子。这是因为宏微观经济,实际上都在承受转型升级之痛、市场过剩之痛、资金短缺之痛、成本上升之痛。稳中求进中,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促进经济合理增长和社会和谐。因此,2014年具体的政策供应与调控目标,邱晓华认为,眼下推进中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一定是中性偏紧;GDP调控预期目标增长7.5%左右(7%左右);财政赤字维持1万亿元以上,货币不松不紧;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6.1左右/美元波动;物价涨幅控制在3.5%左右(或4%以内)。宏观调控新思路一定是寓制度改革与宏观调控之中,注重前瞻性政策指引(预期管理),注重供给与需求双管理,合理区间与政策挂钩。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控通胀,必然是2014全年的主题词。

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有能力进城农村人口有序市民化。这必然带来三大关切:如城怎么建?地怎么管?钱从哪来?相应带来六大任务:1.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2.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3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4.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5.提高城镇建设水平,6.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五大亮点:1,美丽城镇(文化、历史、特色、民族),2,一张蓝图干到底(主体功能区规划),3,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强度、边界、绿水青山),4,记得住乡愁(独特性、望见山、看见水)5,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原村庄风貌)。发展32个城市群。

2014年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应该是平稳温和增长,宏观层面的发展态势开始好转,估计新一年企业困难程度将稍有降低。这首先是因为国际形式好转,一是美国、德国经济好转移是定局,欧洲转机也基本能确定,从大的方面中改革开放、转型升级、政策托底都能溢出红利。因此,可预期2014年经济增长与2013年会大致相当,但通胀水平可能会略有提高。只是应高度布控风险点,严密关注市场利率持续高位的连锁反应,关注改革深化遭遇既得利益的阻碍,关注美国QE退出的危机冲击和地区冲突引发的国际市场动荡,从而不断把消极因素转化为改革的有利条件。

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代,邱晓华说,要想有持续的发展,更需要有新的思维。成功总是为准备着的人准备的!战略管控与风险管控是企业发展的两个关键!尽快行动起来,坐上变革与转型的中国高铁,追赶时代前进的宏伟潮流!

 

来源: 经济导报


    进入专题: 中国变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203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