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淳风:中国经济再创辉煌的三大引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54 次 更新时间:2013-10-23 23:55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唐淳风  

 

国际社会那些天天盼望中国衰落的人们,做空A股、唱衰中国经济的闹剧越演越上劲了。他们以为凭借着颠覆别国的能耐,要把中国经济搞得像前苏联垮台时那样一落千丈也只是举手之劳。依我看这种愿望并不容易实现,理由有很多,最主要的:一是中国有13亿人民的需求在,经济就不可能衰落!13亿人天天要吃的,要穿的,要住房子,要出行,要想过上发达国家富裕阶层一样悠闲、便利、富足的生活等等,这些基本的需求,就是巨大的发展动力,而且是一天也不可能停止的;二是经过30年的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基础远远超过前苏联垮台时的局面;人民充分享受到了经济建设带来的福利,也积累了庞大的财富,有能力也有意愿推动国家和经济继续发展继续进步,不会因为你在某些领域搞颠覆就放弃建设自己的国家;三是中国政府即便不能及时识破你的颠覆阴谋,斩断你的颠覆魔爪,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不会变,决心不会变,领导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责任心不会变,决不会坐视中国经济的衰落,也有能力带领中国冲破艰难险阻,走向新的辉煌!近日出台的 国务院 “ 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的 十点意见”就是有力的证明!

但是,在金融海啸带来的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西方列强损人利己、不断破坏搅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局面很难长期支撑。如果没有拉动整个中国和整个世界走出低迷的强大引擎,全球经济都会有一个很长的徘徊期,在徘徊期间难免不出现方向模糊、市场萎缩、失业增加、增长减速、信心受挫、社会燥动的局面。因此,寻找拉动全局增长的引擎,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面前有没有这样的强大引擎呢?根据我们的深入研究,发现这种引擎还是有的,而且摆在我们面前的能够拉动中国经济再创辉煌的强大引擎至少有三个,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三大引擎。

 

一、 拉动全局走出低迷的引擎——建国际开发走廊

引领产业发展方向需要重大举措是不争的历史定理。不管是19世纪末美国的西部开发、战后各国的科技园区和工业走廊建设,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的特区建设,都一再证明了这一定理。这种举措往往需要一个核心,才能聚焦各类产业优势,带动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我们前30年拉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就是特区建设。深圳、珠海、厦门、浦东四大现代化都市的建设,拉动了所有产业的全方位发展。实际上充当了拉动国家经济进步的引擎。没有这几个聚焦产业发展的引擎行不行呢?答案是:不行!其后的西部大开发,东北大开发,环勃海大开发为什么效果不明显呢?问题在于它没有焦点,没有核心。几个广袤的地区要想平衡上升全面跟特区一样快速发展是不太可能的,它只能以点带面,逐步提升。关键是如何来选好这个点。之所以全国人民对4万亿的投资好象聆听别人的故事一样,引发不了投身建设的激情,问题也还是出在“焦点”上。因为你的投资没有重点突破,只是简单的添灯油战术,很难给产业指明发展方向,很难让民众看到就业的出路。

那么,今天拉动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走出金融海啸阴影的引擎又在哪里呢?

1 、建战略开发走廊,保全国经济持续繁荣

2008 年我作了一个专题研究,有两个重要发现:第一是发现再设深圳、浦东那样的开发点,辐射效果有限,既难确保全国的平衡发展,也不足以带动全国;第二是发现不与国际社会联动,不足以拉动全世界。没有世界经济的复苏,就不可能有我外向型经济的复苏。于是设计了一条由东南沿海至西北边陲的战略性“万里开发走廊”,以拉动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东起台湾台南市,西至中巴边境的明铁盖。即:由东经120.08`43``度北纬23度,经东经100.08`7``度北纬35.28`47``度,至东经75.25`3``度北纬36.51`度。全长4600公里,斜跨整个大陆腹地和台湾海峡。途经十个省,百余个县市。

以时速500公里的高速铁路为核心,辅以区间铁路、高速公路、油气管道、重要枢纽,形成一条由东南到西北的交通运输大动脉,并将干线两边划为战略经济开发走廊,给予特殊政策和财政支持,推动它的全面开发。这样一可释放中西部和各个待开发区域的所有资源,使之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巨大能量;二可改变全国的交通格局,将互不相交的南北干线连接成东西互通的交流网络,改变中西部因交通阻隔只能封闭式发展的被动局面;三可拉近中西部与东南沿海的空间距离,使沿海、沿边和国际社会的发展优势能够直接深入到内地,推动相关地区的经济腾飞;四可缩短中西部少数民族和台湾同胞与中东部民众交流往来的距离,有利于加深各民族的融合和理解,有利于建立团结、互信的和谐关系;

单是盘活中西部的土地资源、山林资源、矿产资源、社会资源有可能带来的财富和就业机会就可以拉动国家经济增长几十年上百年;加上开发通道的建设、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这十个省上百个县市的开发,有可能带给中国经济建设的拉动力将不亚于十个深圳特区。它对全国经济发展的辐射影响也会超过深圳特区的十倍以上。

还有比这更大的引擎吗?没有!这一规划如能付诸实施,单是国内部分的开发前景,就将拉动整个中国50年的高速发展。如果加上国际走廊的拉动作用,前景还将更加辉煌。

2 、建国际开发走廊, 开创全球经济新局面

在设计国内“万里开发走廊”的同时,也设计了一条 沿北纬30度,将12个阿拉伯国家串连起来的“开发走廊”,而且将国内外的两大“开发走廊”连成一个整体,使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以提升相关国家在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发展水平和地位。并通过对这一“开发走廊”的建设和投资,拉动整个世界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开创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全长8578公里,其中:巴基斯坦境内1256公里、阿富汗境内512公里、伊朗境内1208公里、伊拉克境内362公里、科威特境内102公里、沙特境内590公里、约旦境内233公里、以色列境内33公里、埃及境内960公里、利比亚境内1475公里、阿尔及利亚境内1405公里、摩洛哥境内442公里。两大走廊接起来共有13100多公里,合26000多华里。

为什么要设计“国际开发走廊”?

首先是我们的需要:

1 、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将“开发走廊”延伸到海外,新疆就是我国与国际社会交流的前沿,完全有可能成为带动周边国家发展的核心区域,其开发前景将有可能跟沿海口岸一样长盛不衰。如果不考虑延伸出去,新疆就永远只是中国的边厢,尽管也会有国际物资的出进,但单靠传统交流方式,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有了国际化的连接,整个“国内开发走廊”和台湾的国际化发展水平都会大为改观。过去的偏远内地和西北将会因为“国际开发走廊”的带动,成为国际化建设的核心地带。

2 、连接巴基斯坦港口的需要: 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是我西北七省区理想的出海口,它可以改变我国西部无出海通道的战略格局。使中西部很多经印度洋进出的物资,不必再经马六甲海峡和东南沿海绕圈子,可减少近万公里的海陆旅程。也是提升西部七省区开放发展水平的战略要地。如果我们的“开发走廊”只修到中巴边界,则巴基斯坦境内的运输通道将无法承担我们的物流使命,而且现在中巴之间还没有铁路干线,也不可能要求巴基斯坦为了我们的需要去建一条符合整个开发走廊需求的物流通道。因此,留给我们的选择只有将物流干线延伸到瓜达尔港。道路修通后,免不了在靠近港口、码头的区域修一些维护进出物资的创库设施,甚至有可能将一些分装,加工工序放到那边去完成。应巴国招商引资之邀,到那边去办一些工业企业,也会选择在物流干线两边。巴基斯坦本身的产业设施,也肯定会朝这一物流干线靠拢。因此,延伸过去的将不是单纯的物流干线,而是“开发走廊”。

3 、连接中东北非的需要: “开发走廊”修到巴基斯坦海岸,面对就是波斯湾和全世界的资源宝库---中东、北非。如果日行万公里的高速“物流通道”通向了中东、北非,就有可能变成“能源通道”、“资源通道”和“可持续发展通道”,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加强大的后劲。高速干线进入北非后,前进一步就是大西洋,接通了地中海和大西洋,整个世界的人流、物流格局都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与欧、美、亚、非各国经济往来的便利条件将大幅改观,整个改革开放的局面将迅速转型升级。因此,就有了沿北纬30度将“开发走廊”延伸到 摩洛哥的构想。

4 、盘活外汇储备的需要: 从盘活外汇储备考虑,需要参与大型国际开发。都知道外汇只能用于境外才有可能变成财富。如果不用于国际开发,单靠在玩弄金融把戏的王国里买点债券、股票之类,很有可能血本无归。投入“北纬30度开发走廊”才是我们规避风险的最佳出路。相关12国拿不出开发经费的占多数,我们可以借给他们。让他们用资源、用能源、用开采权或其他开发利益逐步偿还。这样他们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我们的利益也有保障。最重要的是阿拉伯国家忠厚、守信、没有害人之心。把外汇借给他们,不会出现被玩弄的风险。

其次是阿拉伯国家的需要:

1 、阿拉伯国家需要一条民族振兴走廊: 近代以来,阿拉伯世界饱受欺凌,政治、经济、外交地位都屈居人下。人们为民族振兴前赴后继,却成效甚微,原因就在于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到经济发展上。如果有这么一条开发走廊来凝聚阿拉伯世界的智慧和能量,使各方面的优势得到全面发挥,很快就能提升它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使全民族走向振兴。

2 、阿拉伯国家需要一条民族团结走廊: 由于外界的离间和教派的冲突,阿拉伯世界一直找不到走向团结的出路。如果有了经济建设的交流通道,相互约定“开发走廊”世俗化,友好化,不容许任何人在开发区域内诉诸武力。大家就有可能通过经济上的互相协商、共同发展,冲淡不必要的纷争,逐步走向团结。

3 、阿拉伯国家需要一条国际交流走廊: 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固然是开放的,但由于宗教教规的限制,经济上的国际交流还十分有限。虽有很多资源在出口,但招来的国际投资和产业还不多,经济上的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亟需有一个经济开发带来拉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以提升它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水平。

4 、阿拉伯国家需要一条宗教朝圣走廊: 阿拉伯民族每年都有朝圣的习惯,教民们不远万里跋涉而来。由于交通的不便,往往饱尝艰辛。如果有了这条日行万公里的高速通道,将为朝圣教民带来极大的方便,使很多因受交通阻隔不能前往朝圣的人们,实现朝圣的愿望。

而后是整个国际社会的需要:

1 、国际社会需要一条投资拉动走廊: 金融海啸以来,整个国际社会已无可拉动投资的重大项目,使整个经济发展失去了方向和动力,如果没有像当年美国的西部开发那样带动全局发展的重大工程,国际社会还将在低迷中无限期徘徊。

2 、国际社会需要一条物资需求走廊: 造成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过剩的物资供应能力找不到需求对象,造成企业停产,员工失业。如果找不到像“开发走廊”一样几十万亿美元物资需求的巨大工程,很难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生机。

3 、国际社会需要一条经济振兴走廊: 我们的时代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无穷的生产力,加上各行各业的高科技手段,已经有能力将整个世界建设得更好。但是,找不到着力点。而“开发走廊”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从下图可见它的振兴作用不限于当事国,还能辐射到全世界。

4 、国际社会需要一条团结合作走廊: 经济利益是排他的,国际市场是互补的,在各自为营的奋斗中往往会出现损人利己的残酷斗争。只有在重大的互助合作项目中,才有可能团结一致共创辉煌。特别是在饱受金融海啸摧残,各国都无法独立摆脱困境的情况下,只有共同兴建万里开发走廊,才能拉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开创一个团结合作共度难关的全新局面。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知,这一伟大工程并非我们异想天开。各相关国家驻华使馆,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大家都希望它尽快变成现实。特别是巴基斯坦等邻近国家的驻华使馆,一再要求我们尽快提交中央,以便他们的国家领导人与中国政府正式讨论“国际开发走廊”的问题。从他们的角度来看,除了“开发走廊”将带来的巨大进步外,还有两大更加现实的需求:其一是引进中国的高铁,提高他们的交通发展水平;第二是拉动中国去投资,而且这个投资是多方面的,一是希望中国政府能为开发走廊的高速干线建设投资;二是借开发走廊的优势,吸引中国投资人为其各类产业的发展投资。学我们的成功经验,促进他们的经济发展。这种期望恰恰又给我们的“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机会和便利,将给我们的海外经济增长和布局增加无穷的活力。

经济之外,“团结合作的共同开发”带来的区域安全稳定和外交和谐,也是无法估量的,它将拉动整个人类社会走向空前的友好与繁荣!或许这也正是我们新的中央领导班子所追求的事业,特将此方案和以下两个方案做成呈报件,提交给领导,但愿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也希望全社会的有识之士共同来探讨和推动,使它尽快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拉动首都圈转型升级的引擎——京津冀循环开发圈

环渤海开发区虽占有京津两地的巨大优势,却缺乏转化机制,加之京津两市都受到城市爆炸性膨胀的制约,应付膨胀之需尚且应接不暇,推动区域发展就更加有心无力了。周边地市又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无法有效与京津的优势对接,也显得底气不足,因而没有什么起色。

更加令人忧虑的是,房地产开发挤占了产业发展的空间,高昂的地价切断了企业进京的门道,使北京市的高科技成果不得不跑到外地去落脚生根。长此以往,北京将会变成一个纯居民区。财政收入将只能靠第三产业来支撑。尽管有不少企业为挂上首都的名号,选择在北京注册,但主要的税收还是会放到北京以外的实业基地。使整个北京成为跟日本东京旁边的川崎市一样没有第一、第二产业收入的财政欠收城,所不同的是川崎只有130多万人口,而北京却有2200多万,加上800来万流动人口,差不多3000万人。如果都要靠国家财政来养活,那将是压在其他省市纳税人头上的沉重负担,恐怕难为久计。

因此,推动北京产业开发,确保北京经济全面发展,一直是摆在我们这些研究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北京经济可望创造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主的全国各地都在全面开发,唯有北京“裹足不前”,先是搞了个区区7平方公里的中关村开发区,后又搞了个小小的亦庄开发区,好像其他十几个区县就不能享受国家的开发政策,不需要开发一样,十分令人费解。其实、北京有北京的苦衷,首先,北京没有出海口,不便发展大进大出的加工业;其次首都的环境治理是全国之重,所有冒烟的、带噪音的、有污水流出的产业不但不能发展,就是原有的也要搬出北京。像首钢那样北京财政的支柱产业,也不得不忍痛割爱搬往唐山;加之土地和劳力成本高,留不住高科技产业等原因,使人们找不着发展的方向。

那么,北京到底有没有像浦东一样拉动全上海和周边高速发展的引擎呢?答案是肯定的!2007年,我们到唐山去做“曹妃甸开发规划”时,得知首钢职工嫌唐山太远,不愿随厂搬迁。我就考虑到如何缩短唐山与北京的空间距离问题。发现将东长安街向东延长130公里就到了唐山北站,如果配以城际高速地铁,从建国门到唐山北也就半个小时的距离,完全有可能将唐山拉近到比本市郊县更方便来往的距离,人们不愿到唐山就业的心理障碍也就化解了。唐山临海,有了便利的交通也就解决了北京旅游休闲缺水的问题;唐山有三大海港,长安街拉通后,也就等于拉通了北京的出海口,对北京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将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唐山重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强大,正好补充北京的弱项,有助于京唐两地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京唐共同招商,适合唐山发展的产业放唐山,适合北京发展的产业放北京,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简言之,东长安街延伸过去了,唐山就是北京的“浦东”,甚至可延伸到秦皇岛,使整个冀东都变成北京的“浦东”,既能承接北京的资金优势、科技优势和综合优势,也能带动北京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北京真正进入一个全面开发的新时代,成为拉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新引擎。如下图的“东长安街开发带构想图”所示,解决了出海口和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问题,北京的东部,可以考虑由怀柔、顺义、通州至廊坊和由密云、平谷、三和、大厂至香河,修二条南北走向的产业开发大道,作为产业开发带的物流通道,用“物流地铁”将之经长安街连接到唐山港

口,既保证物流的畅通,又不给地面交通增负。物流通道两边的产业开发带,不容许搞房地产开发,也不许以高价土地阻挡企业的进入。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产业的进驻,特别要重点扶持北京高科技研究机构的产业化转换,使之都在产业开发带生根开花。

与此同时,天津也可以由蓟县往南设立天津开发带,整个唐山也可以成为综合开发带,使整个东长安街延长线周边形成一个整体开发带。

一旦周边形成开发高潮,由于缺少新的拉力而处于观望状态的企业家们,会如获新生般地蜂拥而至。到北京、到天津、到唐山来创造他们的新辉煌。而且广大企业的首选就是到北京落户,甚至很多只能将产业摆在唐山的企业,也会在北京注册,给北京提交部分税收,北京工业税源枯竭的矛盾将迎刃而解。而且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和扩张,必然会带动北京经济进入新的增长高潮。北京和周边经济的增长,又将带动消费的增长,使北京进入新的全面繁荣的辉煌时代。

2 、接通长安街大唐山就是北京的“浦东”

有了北京的综合优势的加持,本已经济发达的唐山,开发前景之辉煌是可想而知的。更可喜的是除北京之外,还有天津市的综合优势,同样可以通过修建一条与东长安街(“京唐大道”)平行的“津唐大道”带动唐山的发展。从丰润北至南堡南修一条南北相通的连接大道将“京唐

大道”和“津唐大道”连接成一个整体,整个唐山的一半都会成为开发带。如果将东长安街继续往东延长至秦皇岛,将“津唐大道”延伸至京唐港,再由迁安东修一条南北向的连接大道至乐亭,在京唐港附近将京、津两条大道再次连接,既能拉通外界与京唐港的运输通道,也将整个唐山的县区除迁西和遵化外,几乎全部装进了开发带。成了货真价实的“大唐山开发区”。当年的深圳和浦东,各有香港和上海一个大都市的带动,已经辉煌了那么多年,今天的唐山有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来拉动,加上它本身的良好基础,发展前景是何等光辉,真正是无法估量。

3 、京津冀循环大道拉动大家共同发展

北有东长安街延长带来的京唐开发带,南有天津至唐山的津唐开发

南开发大道,将京唐大道和津唐大道连接成一个循环圈,再配以高速的城际地铁、物流地铁和能源管道等,确保人流、物流在循环大道上快速运行,将可大大缩短整个圈内的空间距离,形成一个京津冀整体开发区,全方位拉动整个京津冀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了这么一个全方位的核心开发圈,它对整个环渤海地区,甚至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都将是无法估量的,最低限度它的影响力也不会小于深圳、浦东的总和。

4 、全方位辐射带给环渤海持续繁荣

应该说“京津冀循环开发带”只是京津冀共同开发的第一期工程,只是三省市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起步平台。真正拉动环渤海经济圈全面发展的,还是它的后续扩张前景:

第二阶段需要通力合作的主要是:往东,将东长安街延伸到秦皇岛,发挥秦皇岛码头对开发圈的拉动作用;将津唐大道延伸到京唐港,并建好南北向连接大道,将京唐大道和津唐大道与京唐港的物流干线拉通。使京唐港等几个重要码头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往西,将西长安街延伸到门头沟,南下房山、涿州、高碑店,接通循环开发圈,建成京西开发带。

第二阶段工程完成后,重大合作相应减少,大家都可根据各自的需要,将循环开发圈的优势往各自的辖区内延伸:

A 、给北京带来的拉动作用:北京市 除搞好京东、京西、京南开发带之外,可在北部的密云水库下游,开辟一个横跨怀柔、密云、平谷的经济开发带,与京东开发带连成一个整体。借助循环开发圈的便利,充分发挥全北京的整体优势,在北京市区周边形成一个产业开发圈,使北京的经济发展长盛不衰,不断走向新的繁荣!

B 、给天津带来的拉动作用:天津市 东面可将蓟县开发带往南延伸到宝坻、黄庄、北辰、葛沽、大港区;西面可将密云至香河的开发带南延到武清、西清、静海、唐官屯,使整个天津都能承接循环开发圈带来的发展优势,将天津经济带向一个平衡发展全面腾飞的新时代!

C 、给河北带来的拉动作用:河北省 冀东可引京津冀循环开发圈的发展优势往遵化、迁西、兴隆、隆化、承德、迁安、卢龙、青龙等县市北进;冀西沿涞水、易县、涞源方向将京西开发带的优势引向西部;冀中可分三条线,第一条沿定兴、徐水、保定、深州市方向将京西开发带优势往南引;第二条经固安、霸州、文安、任丘方向将京南开发带引向纵深;第三条沿青县、沧州方向,将天津边境的京东开发带引向南部。

如图中说明,所谓的辐射,不是只有交通的辐射,关键是它通过快速交通,拉近了与京津冀循环开发圈的空间距离,聚集了人气,可以扩大产业辐射范围、科技辐射范围、财力辐射范围、人流、物流辐射范围和各种综合优势的辐射范围,带动整个河北经济的全面发展。

以上分析已经说明“东长安街的延伸”和“京津冀循环开发圈”的建设,是拉动首都圈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是三省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而比这个关键更重要的关键却在于京津冀三省市领导能否团结合作共谋发展。如果画地为牢各自封闭发展,就不会有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腾飞机会。如果将大家的聪明才智、人力、物力和财力综合起来,共同推动,共同奋斗,上面所描绘的美好前景就会变成现实。

2007 年我完成此构想以来,相关思路和图纸就已在三省市领导层流传,却未见正式的反响。或许是我们没有直接将此课题正式汇报京津冀各相关领导的缘故;或许是班子更替,无人传交的缘故;或许也是在等待机会吧!今天,新的中央领导班子正在为国家全面发展找出路,京津冀三省市也在竭尽全力谋求新的发展,或许“京津冀循环开发圈”的思路也能给他们提供一点借鉴吧!特借此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最佳时机,再次将此战略构思推向全社会,希望作为一个共同探讨的话题,引来各方各面的有识之士,共同来修正它、提高它、推动它,让它的无穷活力,拉动京津冀三省市的发展,拉动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拉动国家经济走向新的繁荣。如果相关省市需要我们作进一步详细的发展规划,我们也将竭尽全力作出应有贡献!

 

三、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城镇化建设

上面谈的“国际开发走廊”和“京津冀循环开发圈”虽说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必不可少的。但相对于各省市、各区县当地环境的开发改造来说,还是属于远水难救近火的。要拉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城镇化”建设才是适合的引擎。针对这个问题,2003年前后我跟香港的黄枝连教授有过具体的探讨,他引用过我的一些看法,还在中央电视台作过专题发言。

我对“城镇化”建设,提出过三大前提:

1 、“干线”周边城镇化

我们构思的“城镇化”,不是大城市的增容和扩张,而是选择合适的县、区小城镇—--农村的传统集居、集市村镇,按10-20万人口的城市发展规模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使农村的商业建设、医疗文化建设、居住环境建设城市化。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广大农民的生存发展水平,拉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那么建设城镇的选址有没有条件呢?有,第一是要交通方便,如果与外界的交通干线都没有,靠一两条机耕路翻山越岭与外界来往,那就没有办法发展了;第二是要有足够的水源,如果没有大的河流作水源,单靠小河小溪,连生活用水都提供不了,也是不行的;第三是物流供应源方便不方便?一座城镇的生产、生活物资如果没有便利的供应源头,建了也很难发展;第四是能源供应通道便利不便利,电从何来?煤从何来?石油、天然气从何来?是否足够供应一座城市的发展?都是需要考虑的。这里所指的“干线”,其实是包含水源、物资、能源和交通的“生命线”。离开了起码的“生命线”,所谓的城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了。而“小打小闹的集市”要完成“生命线”的建设是需要投入的,这个投入,本身就是拉动农村经济建设的引擎。我们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这条“生命干线”的建设。哪怕不建城镇,要使广大农民摆脱刀耕火种的传统生活环境,就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水源、物资、能源、交通干线去为他们提供生存发展上的便利。单是启动全国农村“生命干线”的建设,就足以拉动全国经济的巨大增长!

也只有以“生命干线”为核心来建设广大农村的中心城镇,才会出现沿“生命干线”衍生出来的一条一条的“城镇链”,使城市布局走向合理化,全局化。而不会在一个地方出现城镇扎堆的给梳理和维护带来深刻矛盾的“城镇群”或爆炸性扩张的“超级大城市”。避免交通拥堵、地价如金、就业困难,矛盾丛生的“大城市病”无限蔓延。甚至应考虑出台,“城镇化建设,不是将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规定。避免别有用心的人们借机圈占城市周边的可耕地用于投机敛财,或产生其他不必要的社会矛盾。

2 、城镇周边产业化

城镇化建设,不是居民区建设,更不是房地产建设,不是建些城市居民住的楼房将农民招进来住就行了。农民住进来了吃什么?喝什么?凭什么养家糊口?到哪去就业?维护城市运转的财政收入从何而来?都是首先就应该打好基础的!换言之,即便你交通方便,“生命通道”健全,没有可供就业的产业,也是不能建城镇的。城市本身就是工业化和商业化的产物,没有工业化和商业化的集中发展,就不会有人口朝那里集中,也就形成不了城市。今天你要建城市,离开了这两大基本要件还是不行的。因此,一个地方要建城镇,先得在它的周边发展一些产业,先吸引人来就业,才能壮大成城市。我们所指的“城镇周边产业化”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农、林、牧、副、渔业深加工和市场化;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工、市场化;民生需求的深化开发;工业机械和高科技手段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的普及化、便利化,都是取之不尽的产业资源,也都是便于农村小城镇开发的具体产业。有心去发展它,无需对外招商引资,也能发展很多产业,关键看你是不是把它当回事去做。如果谁都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获益,不去作艰难的产业开发,那我们的经济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如果在某些政策的规定和激励下,大家都去开发能带动经济发展的具体产业,那就等于又多了一个巨大的拉动全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如果我们能把“城镇周边产业化”作为批准建设城镇的基本条件,辅以经济手段激励适合城镇化开发的区域发展产业,它将从根本上拉动城乡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

3 、农村经济企业化

还有一个看似与城镇化建设无关的问题---城镇化后农村经济怎么发展?所谓城镇化,其实就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居民化。问题是,当农村的人口都跑到城里去了,那农村的田地谁来种?土地交给谁?我们总不能通过农业人口“城镇化”将农村土地“闲置化”、“荒漠化”吧!

记得2003年初,我曾给朱镕基总理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谈《入世以后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问题,据说他批给了即将接任的温副总理。报告中谈的主要就是“农村经济企业化”。当时没有城镇化的压力,但入世以后,农村经济面临国际竞争,如果不走企业化的发展道路,连自保都难,更别妄谈参与国际竞争了。所谓“企业化”其实就是“法人化”“商业化”,而不是现在的“行政化”“个体化”。试想一下,一个农民、一个村组,甚至一个乡镇,连法人资格都没有,怎么与外界签商业合同和合作协议?不能签合同、协议,你的产品怎么销售?技术怎么引进?出口怎么经营?怎么与国际对手展开竞争?也许有人会说,那现在农产品不是也卖得好好的吗?是的,农产品是在卖,但不是农民在卖,是中间商和“二道贩子”在卖。他们通过压价收购,或区域包收,以接近于成本的价格从农民手里收得农产品后,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卖给城市居民。既剥削了农民,也勒索了市民。使得城市居民不堪重负,而农民群众又得不到实惠。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农民们驾驭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基本功能,无法自主决定产业发展方向,只能揣摩投机商的心理和需求,一旦揣摩错了,就会出现烂在田里无人收购的悲惨局面。导致农民对前途失去信心,干脆抛荒不种地的现象不断增多。

如今要搞城镇化了,号称一年要让2000—3000万农民转为城镇户口。也就意味着每年都会增加2000—3000万农民没法再回去种地了。那些闲置下来的土地怎么办?在粮食已经无法自给的情况下,如果再大量抛荒土地,我们的国家将走向何方?

这正是我十年后重提“农村经济企业化”的主要原因。如果每个县都有三四个种植业公司、养殖业公司、农产品加工公司、资源开发公司、地方特色产业公司、农业机械化施工公司,用机械化的施工手段,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去经营当地的土地、山林、水面和资源。那就等于将分散经营的、手段落后的、无序发展的农村经济捏成了拳头,实行集约化的有序发展的科学管理。既能节省出大量的劳力,也会大大提高相关行业的经济效益,确保我国农产品供应水平的快速提高,避免出现受制于人的战略危机。

也只有企业化了,它的农产品才能直接进行“农超(与超市-零售市场)对接”;工业原料和资源才能直接与需求单位签约、包销。既能减少中间环节的盘剥,也能增加经营决策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广大农民可以先将土地入股,然后加入相关企业,由过去的个体劳动者,转型成农业企业的正式职工。这样既不会因为农民转为了城市居民而导致土地抛荒,而且还能方便邻近城镇的就业。每个中心城镇有了这么一批涉农企业,不但有了财政支柱,还能缓解居民的就业压力,发展起来就如虎添翼了。

只有这种方式才能拉动农村经济走向繁荣;才能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才能带动新兴城镇的健康成长。一旦农村经济由现在的低迷和停滞状态走向了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它对我国经济总量的占比,将会迅速增加,对国家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是一个巨大的引擎。如果再加上“生命干线”建设和“城镇产业化”的拉动作用,整个城镇化建设带给我们的将是一个经久不衰,全面拉动的最大引擎。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883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