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投资银行目前基本上只是一种通道提供者,而现在国家也提出来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未来它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流动性的提供者、交易对手方的一个提供者,也是一个市场的组织者。
如果说,过去三十年是银行独大的天下,那么未来三十年我国证券行业将发挥更大作用。当前,我国银行业在发展中积累了诸多矛盾,不利于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相反,我国证券行业具备许多后发与先天的优势,服务实体经济的潜力很大。政府应该给予证券行业更多支持,不断放松管制,加快行业开放。
银行业的诸多矛盾
谈论我国金融业发展,肯定离不开银行。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银行发挥了改革开放主力军的作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从人民银行的统包中逐渐分化出来,银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银行业总资产大概在今年一季度便已经超过130万亿,而中国金融总资产不超过150万亿。但是,银行在发展中也积累了诸多问题,服务实体经济受到制约。
首先,潜在风险突出。这些风险既有系统性的,也有区域性的,比如地方政府的平台债。银行业最大的风险实际上就是流动性风险,即挤兑的风险,虽然建国以来,我国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挤兑,但是在若干地方也曾经发生过;西方所讲的“太大不能倒”的问题,实际上也存在于我国银行业;银行间也没有实现真正的销售,工商银行发的东西建设银行买,建设银行发的票据中国银行买,实际上都只是在银行间流通,无法分散风险。随着金融的逐渐市场化,特别是利率的市场化,优胜劣汰的规律肯定会起作用。这要求银行更关注风险控制,因为金融业最核心的问题不在于赚多少钱,而在于困难时风险控制能否保证不倒闭。
其次,规模增长受限。现在国内的资本市场,股票一级市场融资总额一年最高大概不会超过1万亿,银行每年贷款的增量基本在6万亿到8万亿之间,若以8万亿来看,按照8%的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则6000多亿的资本金要跟上,而国内资本市场或H股市场,都无法实现足额的融资。因此,银行的贷款增长将会受到限制,这不利于银行服务于实体经济融资。
第三,系统层次不全。经济中有大、中、小企业等多种生态,需要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与之配套。目前,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中小企业融不到资,或融资利率很高。而银行业有着“嫌贫爱富”的天性,偏重为大企业融资,加之中小银行不发达,工农中建交就占到银行业市场份额的50%,银行业目前的系统层次是很难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
证券业服务实体经济潜力巨大
我国证券行业风险低、规模小,具备成长潜力。并且,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具备天然的市场化属性,能够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优势也非常突出。
首先,与银行业对比来看,证券行业不存在系统性风险。证券行业客户的钱基本上都存在了银行。更重要的是,现在证券行业总体的运行基本上不是金融企业的运行,因为金融企业有负债,而证券行业基本上不负债,杠杆率只有1.8倍,这比银行、一般企业的杠杆率都要低很多。所以即使某个证券公司垮掉,就是它的净资产和资本金全部都垮掉了,也波及不到社会上去,也就形成不了系统性的风险。
其次,证券行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具备较大增长潜力。目前,我国证券行业总资产1.9万亿左右,与国内银行业相比,还不到银行业总资产的2%,相当于一家光大银行的规模;与国外投资银行相比,只相当于高盛总资产9400亿美元的三分之一、摩根士丹利总资产8000亿美元的40%左右。规模小、起点低,意味着潜在增长空间较为广阔。
第三,证券行业和资本市场具备市场化的天然属性,有利于解决“两多两难”问题。我国金融业面临着“两多两难”问题。一方面企业多而融资难,特别是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则是民间资本多而投资难。这个需要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来解决,而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具备天然的市场化属性。
例如,美国纽交所最初是由一个完全市场化的机制把投资者聚集在一起的,他们各自认购一块,认购结束之后还可以进行交易,最终逐渐地变成交易所,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催生了股份制的概念。这种市场化形成机制可以把社会上一点一滴的资金汇成巨大的拳头,投资到比较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铁路、钢铁业。
再比如,英美国家直接融资的比例非常高,其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比例远远大于银行贷款。像摩根大通、花旗这种国外的大型银行,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已不进行资本扩张,这和我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未来解决“两多两难”的问题还要靠直接融资的发展带动。
总之,我国证券行业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大有可为。目前,国内的证券公司都是提供通道服务的,未来证券公司可以做的事情实际上非常多。
以资产证券化为例。第一大块是金融资产证券化。现在中国90万亿的零售存款、机构存款等都押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面,而通货膨胀就在吃着这部分钱。这些不动的存款,相当一部分要变成带有生产能力的投资性产品,如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股权类的偏股的基金、可转债的基金。第二大块是企业资产证券化,把大量的工业厂房、机器设备租赁,它的规模应该在50万亿到100万亿之间。第三大块是不动产,包括桥梁、公路等逐渐地打包成产品,这在西方参与的人数并不多,但能量巨大。
建议放松管制,加快开放
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曾给中国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大实惠。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50万亿,变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中信证券也受益整个经济大潮,从一个小不点的公司,发展到现在的行业龙头,市值差不多近250亿美元,市值上从只有高盛的二十分之一,发展到现在是高盛的一半,且超过了野村。
相反,严格管制曾使整个证券行业错失发展良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大概1.4万亿的不良资产,接着就开始了金融改制,又剥出去1.5万亿、1.6万亿的不良资产,特别是2001年进入WTO之后,一些银行也基本上陆续地上市了,随着国家整个经济的发展,银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个过程当中,证券行业并没有太好发展,2001到2005年整个行业整顿,2005年走出来之后,整个监管部门还带着很重的风险管控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耽误了近十年的时间,错过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时机。
因此,证券行业发展必须得打开政府的这道闸,政府该管的要好好管起来,主要是对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的监督,维护三公(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不该管的就不能管。同时,应该大力推动行业对内对外开放,强化竞争机制。
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我国的投资银行目前基本上只是一种通道提供者,而现在国家也提出来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未来它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流动性的提供者、交易对手方的一个提供者,也是一个市场的组织者。我们认为投资银行在未来,既要做场内的业务(交易所),也得做场外的业务(OTC、柜台交易等);既要做标准化的产品(股票、债券),同时还得做非标准化的产品;既要做国内的,也得做国际的事情。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必须要解放思想。
其次,必须加快开放步伐。一是对内开放,另一个是对外开放。对内方面,一些大的银行、保险公司也准备开始进入证券行业。现在的产品端已经是混业了,未来会更市场化,由投资者决定。对外方面,一些合格的外资公司和资本能得到更多的活动空间,增加市场的良性竞争。
第三,必须设定一个时间表。这个时间表应该得到严格的执行。可能在开放之初有很多的阵痛,但是这个阵痛必须得忍耐,因为只有开放才能真正解决中国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的问题。正如我国的家电行业因开放而造就了像海尔、美的等一大批品牌,但汽车行业却因过度保护而鲜有国产品牌。相信未来只要开放而且随着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我国证券行业也会在国际上产生一些比较知名的、有影响力的品牌。
未来最终是谁得利?在坚持开放和市场化的发展下,我相信最终是社会得利。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业要逐渐转向为实体经济服务,特别要为中小企业服务。国家的三板市场、四板市场、柜台交易市场的层次会慢慢地分化出来,实体经济得到更好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仅是中信证券,我相信我们的一些竞争者,包括整个的行业,也会逐渐地走上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的道路。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