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昨日正式挂牌,这是我国第一个自贸区,总面积约29平方公里,在国际上也是最大自贸区之一。根据有关部门透露的消息,另有多地也在紧锣密鼓地申办自贸区。
自贸区,通俗地讲,就是政府干预较少,“放任”国内外企业在区内自由兴业、经营。设立自贸区好处自然很多,比如扩大对外开放,可以集聚大量国际投资。对于所在城市来说,自贸区往往在较大区域内带来资源的虹吸效应。正因为如此,现在很多地方都想“人有我有”,自己也办一个。
这类想法,应该是对设立上海自贸区的误解,把自贸区视为上海一地之私。的确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以为自贸区就是实行免税之类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将是地方招商引资的筹码。过去办保税区,深圳办了,其他地方也要申办。现在自贸区花落上海,所以各地期待跟进。
但在上海设立自贸试验区,不是把上海特选为幸运儿,奉送一系列优惠政策,让上海锦上添花。真正的目的,是在上海建立试验田,积累政府行政体制以及经济、社会等诸领域改革的经验,然后向全国推广。试验区限定在29平方公里范围内,不可能扩大到全国。但政府因应自由贸易政策的经验,是可以推广的。
上海自贸区不是一个扩大了的保税区,但它的确降低了外资的准入门槛,投资者在此拥有很大自由度。这种高度自由的投资体制对政府体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何对企业实施事中、事后监管?如何控制自由贸易给国家经济带来的种种风险?在这些方面,中央要求试验区拿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西。
自贸区的政策是自由贸易,狼来了,我们必须有以因应。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政府行政体制在作适应性调整。但很多改革长期推而不动,分析背后原因,一是既得利益集团阻挠,二是政府能力与效率跟不上,畏手畏脚。改革开放要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置于死地而后生,这是一种倒逼改革的机制。
环顾世界,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有着现实的紧迫性。2001年中国加入WTO,十年后坐上了世界经济的第二把交椅。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最近几年,美国一方面建立跨大西洋自贸区,另一方面主导建立跨太平洋自贸区。中国如果不在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将有被边缘化的可能。
中国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自由贸易试验,扩大开放是我们的目标,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是当务之急。当前的政府监管体制,最大弊端是重事前审批、轻事中和事后监管,结果一方面投资者这不能干、那不能干,另一方面企业一旦取得牌照,又变成为所欲为。而在自贸区,政府要变事前审批为事中和事后监管,这对监管者是前所未有的考验。
很多专家认为,设立上海自贸区,意义不亚于当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深圳特区当年当然享受过政策优惠,但这种所谓政策优惠,说到底就是用“狼来了”唤起回应,倒逼改革。现在各地在政策上已经平权,这是深圳经验推向全国的结果。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应该不是在全国建立更多自贸区,而是要让中国走向像自贸区那样开放,而政府又深谙管理之道。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