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长洪:遵循经济规律 实现稳中求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34 次 更新时间:2013-08-07 22:46

进入专题: 经济规律  

裴长洪 (进入专栏)  

如何应对当前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做好今年下半年的经济工作?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做了精心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这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新思路、新理念,体现了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精神和作风。

这个思路是建立在对当前经济形势科学判断和对经济规律正确认识基础上的

今年上半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经济运行平稳。特别可喜的是,对比去年同期,经济质量和效益都有明显提高。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836.6亿元,同比增长11.1%;国资委监管的113家中央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2.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实现利润6315亿元,同比增长18.2%。经济运行平稳还表现在就业增加和物价稳定。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00多万人,农民新增外出打工人数444万人。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比去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从经济增长速度看, 二季度增长7.5%,有小幅回落,但连续5个季度经济运行在7.4%—7.9%的区间,说明增长是平稳的。当然,对比过去两位数和9%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个速度可能会引起一些疑虑。这需要从经济规律的角度加以说明。

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表明,世界上大多数经济体的发展经历了或将经历“结构性增速”和“结构性减速”两个阶段。1978—200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8%,这是“结构性增速”阶段,其经济机理是生产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都推动“增速”。从生产要素看,劳动投入增长和劳动参与率提高,资源要素资本化和资本形成能力增强,工业技术广泛采用;从产业结构看,资源配置从效率低的第一产业向效率高的第二产业转移,这些经济活动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现在这些因素都发生了变化:劳动投入和劳动参与率趋于下降;资源资本化基本结束,资本报酬递减导致资本投入增速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技术创新面临瓶颈;产业结构缓慢向第三产业转移,但第三产业中的技术创新以及传统行业的效率提高都面临动力不足的挑战。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处于7%—7.5%之间。这就是说,当前增长速度下降是客观经济规律使然,片面追求高速度已没有经济规律的依据。因此,我们不必十分在意经济增长速度零点几或个把百分点的上下波动,而应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强调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从政策目标看,要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通膨。据测算,我国现阶段要保就业,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经济增速不能低于7.2%。根据“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目标为7%。要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今后几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6.9%以上。所以,7%是我国经济增速的“底线”。应当说,目前经济增长高于“下限”和“底线”。这就为我们调结构、促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

这个思路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激发内在经济活力为前提,坚持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是依靠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来激活经济的内在活力;二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适时、适度地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变量关系,使之达到平衡。从目的和效果上观察,前者着眼于长远的体制机制建设,调整的是结构关系,通过改革达到结构优化的目的,但通常难以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国家采取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措施。通过宏观政策调控较快地改变经济运行中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国内外需求的数量关系,达到保持适当经济增长的目的。但这些调控措施往往只有短期效果,不能解决经济内在活力问题。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要特别重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当前,我国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短期经济运行问题相互交织,发展经济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例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与保持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矛盾、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发挥财政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的矛盾、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与发挥制造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矛盾、房地产价格上涨与稳定房地产投资的矛盾、稳定出口市场份额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矛盾等,都说明简单依靠政策调控来改变数量关系、刺激国内外需求,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会加大财政金融风险、恶化经济结构,进一步弱化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因此,要多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视角来探寻经济发展的新路子。5月份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深入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和环境价格改革等,这些举措都反映了中央在经济运行管理中更加重视从改革开放、激发经济内在活力入手的新理念。又如关于资金问题,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而不采取以往“开闸放水”的老办法。

这个思路把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结合起来,并强调供给管理,进一步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

当代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通常采取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政策措施。凯恩斯经济学强调需求管理,供应经济学强调供给管理,两方面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缺陷和教训。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实际加以借鉴,丰富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

从中央关于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看,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相结合的特征很明显。如积极释放有效需求,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保持合理投资增长,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等措施,可以看作是需求端的管理思路。根据政策目标,“十二五”后3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年均将增长20%以上,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当前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信息消费,不仅能有效拉动需求、促进消费升级,更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城镇化问题上,我国将围绕四大战略重点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将有力拉动消费和投资的增长。

供给管理的政策措施是近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亮点,如自7月20日起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这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将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债券、股票等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不仅有利于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促进社会融资多元化,也将为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留出更大空间,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明确提出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等的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进一步清费减负,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在社会政策中,会议要求继续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等。加强和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不断创新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也需要有关部门在产权保护、财税支持、行业准入等方面提供更宽松的体制机制和更健全的公共服务。这是当前改善供给管理中针对性极强的政策措施。此外,8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推开,每年可为企业减税1200亿元以上。据测算,2012年,“营改增”使上海的经济增长了0.6%左右,增加就业14万人。通过宏观政策的不断完善,我们完全有信心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

来源:人民日报

进入 裴长洪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规律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652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