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统计局陆续发布了今年上半年经济统计数据,当前经济走势比较复杂,需要深入分析、科学判断,在听了有关省区负责人、国务院有关负责人部分企业代表和专家等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后,我觉得很受启发,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脉经济走势,有的建议很具体,有着明显的政策指向,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上半年经济运行整体平稳,而且稳中有进,但确实也面临错综复杂的形势,国际经济环境深刻变化,国有经济处在转型期,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忽上忽下,还有一些数据之间不匹配,经济有增长的动力,也有下行的压力,总体上我国经济运行平稳,并处在合理区间。所谓合理区间,就是有一个下线和一个上限,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通胀,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和今年全国人大会上,经过反复测算,征求各方面意见形成共识,今年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是3.5%左右,为什么这两个指标极为重要呢?因为目前GDP仍然是考核经济的核心指标,我们不能片面追求GDP,但也不可能不讲GDP,大家都很清楚,不管从经济学角度,还是我们搞实际工作的角度,没有一个综合指标能够替代它,同时,价格是市场最灵敏的信号,世界各国都把物价作为政府或央行控制的重要经济指标,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又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其影响会传导到我国,预防通胀仍显得十分重要,为什么把今年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定为GDP增长7.5%左右,当时研究确定这个指标时考虑到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个客观规律,而且经济体量已经很大,与五年前、十年前相比,现在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实现难度也明显不同,更为重要的是,7.5%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直接相关,稳增长实际就是保就业,根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现阶段要保就业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经济增速就不能低于7.2%,否则就会冲击就业,我们曾经在2008年、2009年被动有过一次压力测试,当GDP滑到7%以下时,就业就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当时,有一两千万农民工返乡,城镇新增就业也出现较大困难,所以说,以经济增长7.5%左右作为下限,主要是考虑保就业。今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增强,经济增长速度再低一点,也能保住就业,同时,要注意这个下限不是底限,底限是经济增长7%,确保2020年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今后几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至少要达到6.9%以上,所以,超越7%这个底限是不允许的。
为什么把今年的上限定为CPI增长3.5%左右,这也是考虑了今年很多实际情况,包括去年价格改革的因素,加起来大概是3.5%左右,这个3.5%左右也不是天花板,前两年物价涨幅曾经超过5%,而3.5%是今年合理区间的上限,从目前情况看,通胀的压力相对比较小,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通胀特别是恶性通货膨胀对市场经济的破坏性是很严重的,而且,在世界很多国家一些社会动荡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当然在经济发展中,还可能出现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通缩,或者物价上涨、经济增长放慢并存的滞涨等现象,也需要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去应对。我们的经济运行要有一个合理区间,上限下限指标值不会一成不变,但一段时间内也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上半年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总体来讲经济运行还是在今年的合理区间内,在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长期积累矛盾凸显的情况下,我们仍保持了基本平稳的经济运行局面,也给了市场和社会一个稳定的预期。这一预期非常重要,也可能有的同志问,预期目标怎么变成合理区间的上、下限?一方面,我们的预期目标是从历史演化过来的,经济从两位数的增长到去年的7.8%再到平稳过渡到今年的7.5%,不是一下子降到7.5%,这也是为了保持发展的稳定性、避免大的波动。另一方面,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实习7.5%的目标,如果我们定一个过低或者很难实现的高目标,市场和社会是不会形成稳定预期的。
二准确把握宏观经济的政策框架。当前,虽然有各种压力,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但考虑到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的区间,因此,还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情况变化实时加强针对性,我和国务院的其他一些同志到地方调研,以及我们开座谈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普遍要求国家稳定政策,希望政策不要来回摆,他们说你们的曾策来回摆了之后,市场信号就乱了,市场对我的引导作用就小了,而且政府出的一些政策,往往就是这种短期刺激、持续半年或一年,可是企业需要的是长期稳定的预期。调研中,地方政府的很多同志也有这个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既要保持一个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也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包括经济总量政策,调整结构的措施和促改革的举措,这个政策框架是要与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配合起来运作,而且是稳定的、可预期的,当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内,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点还是调整经济结构,主推的就是释放改革红利,更多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节的作用,不断增强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后劲,促进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但是,如果经济运行逼近或者越过合理区间的上下限,政府就在调结构、推改革中对宏观经济政策作相应调整,更加侧重于稳增长、保就业或控通胀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现在的情况是,经济运行虽处在合理区间,但逼近下限,我们怎么办,由于没有越过下限,更没有触动底限,所以当前的政策重点还是调结构、促改革、推动转型升级,但调结构的前提是稳增长,没有稳定的增长调结构就没有基础,没有条件、没有合理的空间,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提出的要统筹考虑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这三者要做到相互促进,实际上,当经济运行逼近下限时,我们有多种手段可以在短期内把经济增长推高,但不能这么做,不能靠政府搞短期刺激,搞更大规模的赤字,同时,也没有更多条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还是要更多的发挥调结构、促改革对稳增长的促进作用。否则,不仅不能持续,也会留下后遗症。而调结构、促改革措施中,有很多也是可以稳增长的,比如我们今年初搞的改革,下放和取消四项审批,尽管一些地方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但社会是欢迎的,因为有相当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场主体自己就能决定干嘛,审批时间大大减少了,我在调查中有个地方同志反映,最多可减少18个月,最少也能缩短8个月,当前前置审批时间还是比较我们要进一步优化程序,所以我说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不能什么事都跑到北京来批,批了也管不好。还是应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放权可以刺激市场活力,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发挥稳增长的作用,当然这可能跟当前的稳增长有一个时间差,有一个过程,但我们要努力去做,又如今年以来我们还出台了一些调结构的政策,比如说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加快棚户区的改造,促进信息消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结构调整,也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物价问题不可小视,一旦出现物价上涨接近或超越上限的情况,我们就必须果断采取防控措施,我国CPI含有特殊性,一方面池子里的货币不少了,另一方面,食品在CPI中的权重比较大,我国粮食、肉类这些产品相当多的是紧平衡,所以,我们今年一开始就强调要夯实农业基础,今年夏粮是增收的,增收的幅度还不算小,这对稳定市场、稳定经济十分重要。所谓天下事、食为先,预则立、不预则废。
宏观调控要增强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既要深入研究战略性、规律性问题,也要敏锐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既不能因经济指标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也不能对经济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总之,要把握好、运用好宏观经济政策、为市场和社会创造一个稳定的预期和环境。
三着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今年一定要完成全年发展的主要任务,特别是要完成GDP增长,就业增长和控制物价这两方面核心指标,其他主要指标、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收入预算等也要努力完成,现在这方面压力比较大,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我们一定要加大工作力度、中央财政收入增长7%,一定要完成,因为财政收入增长7%与经济增长7.5%左右是相关联的,到时候如果GDP完成了任务,财政收入目标没有完成,市场信心也会受影响,会对GDP增长的数字产生质疑。而对中央财政收入增长7%,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确保完成。最近我到贫困地区调研,他们担心中央财政收入放缓,转移支付能不能保证,我说能保证没问题,而且我跟财政部讲了,要加快支持,支出进度甚至可以比去年更快,让贫困地区吃个定心丸,有的专家反映,一些地方财政收入压力大,要求企业年初交全年的税,或搞增值税预缴,这都是收“过头税”,我们现在恰恰是需要防水养鱼的时候,收“过头税”违背了税法规定和我们的一贯原则,是绝对不允许的。有关部门要组织人专门查一下,对今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完成,另一方面,也不是说等着、坐着、看着就能完成任务,关键还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不能片面的强调其中一个方面,形成三种相互融合、共同推进的局面。
下面是具体要讲的几条:
第一、调整结构的主攻方向是扩大内需。
调结构是篇大文章,有很多工作要做,千万不要误解为调结构就是单纯压缩过剩产能,这只是调结构的一个方面;我们的大结构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我们过去讲调结构的助攻方向是什么?是扩大内需、这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也是稳增长的根本之策,作为一个大国经济,不能主要靠外需,而要立足内需,当然有个逐步的过程,但必须坚持去做,而且要靠新办法、新机制。
第二、要增加投资、重在增加薄弱环节的建设。
大家都有共识,把资金放在一个薄弱的建设基础设施方面,不会造成重复投资,不会形成过剩产能,而且有利于调整结构,我国中西部特别是贫困地区,包括东部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也相当薄弱,我国即使到“十二五”末期,铁路运营里程也只有美国现在的一半,别说中西部地区,就是东北入关的铁路,也是卡脖子的,铁路一动,就会带动相关站点建设,带动辅助公路建设,需求的拉动是很大的,现在很多铁路规划已经勘探好了,可以早开工、早建设、铁路投资不是没有资金来源,只要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财政适当给予贴息保证铁路投资收益比存款利息高一两个点,就能够大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我们不要误以为这又是铁公鸡来了,这是大家一致的意见,必要的投资还是需要的,这是行之有效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投向,投资主体要多元化,投资机制也要改革,要创新,这件事我们要抓紧研究落实。还有城市的基础设施,特别是节能环保设施的建设,包括地下管网、污水治理,垃圾焚烧等,污水处理也不是非得政府去投入,我见过好几个地方的污水处理厂,通过BOT方式引入民进资本是赚钱的,回报虽然不太高,但却是长期稳定的,这些投资都是可以做得,当然我们要一步一步做,不能一哄而起,否则会给企业和市场带来不稳定的预期。
第三、扩大消费,重在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前几年,促销费大家能够想到一块去的是汽车,这确实能够拉动消费,但发展汽车产业也要面对节能环保问题,从中国环境现状看各地都搞小汽车行吗?光靠汽车拉动消费是不成的,还要培育更多的新的增长点。目前可培育和发展的消费热点很多,比如信息消费的潜力就很大,我到一些贫困地区调研时看到,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三千多元的村子,农民这边与你聊着天,那边拿着手机给你照相,发短信,我们现在仍然存在同质消费倾向,过去老百姓家里都添置三大件,现在很多人买信息产品、信息消费,很有带动力,不仅可以促进消费升级、释放市场潜力,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又能够带动有效投资。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还很薄弱,特别是4G技术开发才刚刚起步,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信息产品已经大量投放市场,而我们国产的产品还没有跟上,我们已经专门研究制定了鼓励信息消费的具体措施,要落实到位
第四、在扩大内需的同时,我们一定要稳定和扩展外需,最近我们也在研究出口问题,出口企业普遍反映人们币升值较快,希望稳定,另外还对降低出口检验检疫费用、通关便利化、出口退税等提出了建议,这些都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出口还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速,这也是稳增长的重要措施。现在进口也在下降,进口下的多预示着将来出口还会下的多,我们也要努力稳定进口,例如可以再建一些储备库,利用好社会企业的仓储能力,增加一些战略物资的储备,进口一些重要关键设备和部件,这也有利于结构调整。
第五、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
目前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有不同的认识和议论,工业化的产能过剩、城镇化中强征强拆等现象也确实存在,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如果没有工业化和城镇化,就没有今天的发展局面,今后没有进一步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也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关键是要避免走弯路,研究出台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积极稳妥的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积极探索相关体制机制,把城镇化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抓手,发挥其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的重要作用,当前对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中有许多形成共识的方面我们要努力推进,比如,现在还有一亿左右的城镇居民住在棚户区里,要破解城市二元结构,必须加快改造棚户区,又如已经在城市长期居住和工作的农民工有两亿多人,其中很多在中小城市已经居住了十年、十五年,户籍制度该不该改一改,很多人反映很多农民工因为落不了户就不敢买房,不敢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一旦解决了他们的户口问题,消费就能刺激起来,棚户区的居民和农民工加起来就是三亿多人,大家想想看,这里面的内需有多大,是多么大的一个市场,新型城镇化还要同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这次,我在南宁附近一个贫困村调研,农民工反映,当地虽然是甘蔗主产区,产量不高、出糖率较低,用水通路有困难,农民很难自古,我将这些问题要靠四化同步,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企业化经营,推进农村水电入户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调整区域结构也有一举多得的效果。把中西部地区发展起来是区域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应有之意。
现在东部地区人均GDP超过了9000美元,西部地区才4000多美元,贵州只有2000、3000美元,没有西部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这本身也是大的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的政策主要考虑实行差别化对待,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要向中西部倾斜,中央财政持续不断的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特别是经济有下行压力时,这个支持力度越要加大,东部地区则要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城市向高端迈进,实现更高收入的发展,在调整结构中,也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没有水分的速度,同时,东部地区也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稳住就业,包括农民工就业,这也是对全国的责任,东部地区发展可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反过来中西部地区作为东部地区广阔腹地,也可以支持,东部地区发展各地都希望区域之间加强协调、增进合作,我们可以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自家更要这样。这本身就是扩大市场,所以我们要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良心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国家层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把重点放在跨省区问题的协调指导上,而不是对某一个行政区域内的发展进行具体指导,后者要通过地方政府的作用。东部和西部都要坚持民生优先,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发展中让人民满意,使人民受惠,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
第七、发展服务业既稳增长又调结构。
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我国服务业跟同等发展中国家水平差了十个百分点以上,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业差的更远。现在说产能过剩其实是一些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而服务则是供给严重不足,无论是基本公共服务还是非基本公共服务,都有短板,都存在很多发展空间,这方面稳增长、调结构的潜力非常之大,现在服务业发展还有不少政策限制,可以逐步调整放开,比如医疗,在保基本实现以后,非基本可以逐步放的更开一些,发展服务业也要允许国外的服务贸易进来,我们不怕跟它竞争。当然要逐步开放,当年我们加入世贸的时候,有很多担心,最后不还是打胜仗么。中国人在世界上是勤劳的,再好的政策没有这一条也不管用。
第八、创新驱动也是调整结构的重要方面。
现在很多企业在稳增长。当中采取了重要措施就是创新驱动,比如座谈会上,机械行业的企业说,他们在液压方面有突破,缓解了我国工程机械的瓶颈制约,这很不容易,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也可以是自主研发,还可以通过并购国外的企业把技术拿过来,不管用什么办法,我们都要努力通过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正如电子企业行业的反映,在市场困难的时候,企业增加研发费用、提高核心竞争力也取得了好的效果。总体来看研发费用的上升、科技对经济贡献率的上升,都可以作为调整结构的重要方面,所以调整结构是有保有压,有扶有控,保的本身就是稳增长、调结构,在推动创新驱动方面,我们还需要下大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创新建设,抓紧建立一套衡量科技创新的指标,增强可衡量性,可操作性。
第九、无论是稳增长还是调结构,都要靠改革开放。
这就是为什么本届政府从开局起就从转变职能入手,促进改革,通过深化行业管理,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稳定货币之间存量、用好增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小微企业对保就业、稳增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大政策扶植力度,着力解决负担重、融资贵等问题,还要解决企业三角债问题,通过的改革办法把沉淀的资金激活起来。还要研究出台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促进产能过剩行业的消化,抓好营改增改革试点,推动服务业发展。改革重在创新,研究探索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企业存量资产等办法。通过创新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工程建设、重点区域开发。目前看,物价水平比较平稳,价格改革措施要抓紧推出,特别是资源性产品和环保收费价格等方面的改革。还要以开放带动改革,特别是向西开放,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最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国务院出台一些了政策措施,关键要把政策落到实处,调动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分部门坚决落实,发挥主动性,统筹考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但并不是说政府对市场完全放任,政府要稳中有为,落到实处。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内,我们尽可能让市场不要形成政策依赖。同时,让市场感受到政府有作为,在经济合理区间内明确长期持续、健康向前的发展方向,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只要不发生大波动,在全世界来说都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