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街头政治,对美国来说,就是鼓动和支持一国的反对派发动民众走上街头,向当局施压,直至和平夺权,改变政权性质。在这方面,美国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鉴于街头政治比使用军事手段代价小得多,而效果又好得多,预计今后美国会以更大的热情和投入将“街头政治”这一套推而广之。
(一)利用非政府组织打先锋,为街头政治营造适宜氛围
街头政治与和平演变有所不同。和平演变是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也就是说,它需要长期做工作方能见成效。而街头政治则是一项战术,它需要在较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当然,二者也有紧密联系:街头政治是和平“演变”到一定程度的发酵形式,是量变进入质变阶段,是完成“演变任务”的收获阶段。人们在苏东剧变时见到的就是这种情形。但是,苏联东欧国家的改旗易帜只是消除了美国对社会主义的偏见和恐惧问题,并没有解决它们亲不亲美的问题。因此对美国来说,对那些不亲美甚至还有点反美的国家还存在“二次革命”的问题,或者说还需要再来一次“十字军东征”。要“革命”、要“东征”,就需要“造舆论”。美国将这个“造舆论”的工作交给了非政府组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NGO)异军突起,对各国内外政策和整个国际关系发挥着令人瞩目的影响。目前,全球NGO多达数百万个,活动范围涵盖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生态保护、宗教慈善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NGO就有150万个之多。这些组织政治主张和社会要求千差万别,有反全球化的,有反霸的,也有特别热衷“民主”“自由”宣传的。美国就利用这一类NGO打进需要“二次革命”的国家,让它们在那里各显其能,为反政府游行做好心理上和舆论上的准备。在这次乌克兰选举风波中,当反对派的支持者被问到“为什么要支持尤先科”时,很多人答道:“支持尤先科就是支持民主。”可见,西方数千个NGO在乌克兰没有白忙。
(二)开办讲习班,培养街头政治的骨干力量
美国知道,光有西方的NGO在面上吹吹打打、制造气氛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必须有人,特别是骨干分子。
美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问题。2000年3月,美国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希尔顿饭店举办“非暴力抵抗讲习班”。24名南斯拉夫反对派领导人秘密前往受训。这些人在“专家”指导下学会了如何组织罢工、罢课,如何通过手势进行交谈,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如何动摇一个“独裁政府”的统治等等。这些人学成回国后很快就投入反对米洛舍维奇的街头政治中。2003年夏天,美国在原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又办了一个讲习班。格鲁吉亚反对派领导人萨卡什维利应邀前往,接受有关进行塞尔维亚式“温和革命”的培训。几个月后,萨氏便在格鲁吉亚成功发动“玫瑰革命”,随之登上了总统宝座。2004年秋,美派遣1000余人分赴乌克兰14个州,为“橙色革命”及时培养、输送了大批骨干。
(三)精心挑选代理人
街头政治实际就是街头群众运动。没有强有力的领军人物,这种“运动”既难以坚持,更不可能取胜。对美国来说,要确保街头政治成功,选准代理人是最关键的一着。美国选代理人的标准是:年富力强,有个人魅力,没有劣迹,但最重要的是亲美,而且必须是100%地对美亲,99%都不行。老谋深算的谢瓦尔德纳泽下台后还在抱怨说:“我是美国政策最坚定的支持者,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其实,局外人看得很清楚,精明的谢氏在与华盛顿同榻而眠的时候,还偶尔向莫斯科送一下秋波。山姆大叔瞧见了,心中不悦,遂起“换马”之念,因为他容不得“他的人”对他有半点不忠;因为他更知道:用人不当,满盘皆输!
(四)设立指挥部
有了活动氛围,有了骨干分子和领军人物,基本上就可以开始活动了。这时需要的就是设立指挥部,负责统一协调指挥。
2000年初,美在匈牙利成立了“促进南斯拉夫民主办公室”,派高官坐镇指挥。2002年4月,美在其驻格鲁吉亚使馆内设立了“促进格鲁吉亚民主办公室”。美驻格大使迈尔斯毫不隐讳地表示,他出使格鲁吉亚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该国“以民主方式实现政权更迭”。据悉,在2004年秋,美在乌克兰邻国也成立了一个“办公室”,尤先科曾奉召过境面授机宜。
(五)选好突破口
美国知道,欲使街头政治成功,必须选准突破口。1999年,美国对南联盟连续狂轰滥炸了78天,可没有将米氏炸趴下。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美支持南反对派大搞街头政治,隔三差五上街游行,要求米氏下台,但米氏不予理睬,照样闲庭信步。反对派的活动以失败告终。何也?米氏一不好色,二不贪财,三不讲排场,四不图享受,作风与人品近乎完美,反对派几乎找不到任何把柄可置他于死地。最后,美国人决定通过选举把他搞掉。实践证明,这是他们可以大展拳脚的高招。从此,选举就成了美国搞垮一国政权的“法宝”。
(六)慷慨解囊,为反对派搞街头政治埋单
搞街头政治,尤其是选举是很花钱的,而反对派又大多是穷光蛋。街头政治的一切开销,包括向反对派的电台、报刊、电视台提供资助,为反对派候选人做广告宣传,南斯拉夫、格鲁吉亚、乌克兰反对派的支持者从各地赶往三国首都声援的旅费、住宿费和“劳务费”等等,统统都得由美国人掏腰包。美国在这方面也不吝啬,每年为“促进民主”的拨款就高达10亿美元,各种民间基金会掏的钱也不在小数。有评论认为,没有美国人在财政上的大力支持,反对派要获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七)利用媒体“妖魔化”当权派,为反对派夺权制造“法理”依据
美国利用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强势地位,对当事国实施媒介“轰炸”,一面不厌其烦地播放反对派的声明、讲话,最大限度地影响受众和选民;另一面则集中力量“妖魔化”当权派,给他们贴上“独裁”、“反民主”、“反人道”、“违反人权”的标签,然后大张挞伐,为反对派夺权制造所谓的“法理依据”。
(八)大打“经济牌”,对当事国选民诱压兼施
在南斯拉夫、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国,经济普遍不好,美国在这里玩“经济牌”很容易奏效。南斯拉夫长期遭国际制裁,北约78天的轰炸,使其蒙受的直接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老百姓的困苦可想而知。美在大选中对南选民露骨地表示:反对派上台,经济制裁立即取消,大量经援随后就到;反之一切照旧!在乌克兰,美国告诫选民:“选择尤先科便能告别贫困!”这些说法事后证明对处在困境中的南、乌等国选民产生了相当大的作用。
(九)施高压不准当局动武,为反对派放开手脚夺权保驾护航
美国知道,街头政治的克星是武力,所以它总是以“国际舆论”甚至军事手段施压,以“经济制裁”相威胁,迫使当局不使用武力。它一面捆住当事国当局的手脚,一面让反对派有恃无恐地放开手脚干,以至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人们在南斯拉夫、格鲁吉亚、乌克兰三国选战中均看到了这种情形。
(十)带头宣布不承认不利于反对派的选举结果,为反对派翻盘力挽狂澜
如果上述各种办法还不能确保反对派在选举中获胜,那么美国就使出最后一招——以“选举中存在舞弊”为由,带头宣布不承认不利于反对派的选举结果。
在南斯拉夫、格鲁吉亚、乌克兰选举中,反对派起初都没捞到便宜,格、乌的当权派政党竟还胜出。美马上指责选举“不公”、“存在舞弊”,率先宣布不承认这样的结果,致使当事国局势大乱。南、格反对派乱中夺权,乌反对派成功翻盘。至此,三国的“二次革命”圆满结束,街头政治便迅速退潮。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系教授,来源:《看世界》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