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宇彬:非理性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之确立的渊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99 次 更新时间:2013-01-26 19:27

进入专题: 先验哲学   辩证法   非理性主义   契合点   实践   自由精神  

沈宇彬  

关键词:先验哲学 辩证法 非理性主义 契合点 实践 自由精神

前言:

众所周知,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到现在有无数思想追随者,并且东西方思想界在这方面有两种不太相同的思想脉络走向,当然了,在这方面意识形态的因素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另外还有许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晚辈,我们通过对《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简单学习,通过恩格斯先生的思想之笔我们也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初窥门径。当然了,我们的功底还相当浅薄,对于其中思想的学习也只能说是浅尝辄止,谈不上有何深刻性,希望此篇文章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的学习思想进程,并且希望诸位前辈能对此文之不足,批评、指正。

前面谈到,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对于马克思哲学的了解通常是比较片面性的,其中甚至会有不少错误性,通过对原著的直接阅读,或许能保证少出点错,当然了,毕竟是翻译后的文章,终究会有少许不同,但相对于原来的二手乃至三手资料已经好很多了。作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吸收和发展者(我们姑且这么说),马克思对于两者的思想理解有其独特的一面,本文试图以结合康德先验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发展脉络来及后来兴起的非理性主义谈谈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德国古典哲学转变到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进程的理解,尝试使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形成与非理性主义的起源达到一个契合点。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思想演进:

我们知道,在康德先验哲学的体系中,思维与存在是分离在两个不同世界之中的,即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思维作为认识的手段,由先验感性和知性(即先验范畴)组成并在认识活动中形成其认识功能,而“存在”(即自在之物)则存在于本体世界之中,人类无法认识,先通过先验感性把握“属于人”的世界,然后通过先验范畴的知识建构,我们认识了“属于人的有理性存在”的世界和知识,同时在认识活动中,理性只有调节性作用,并无构成性作用,“正是由于理性所包含的调节性原则,很大程度上使知性的运用通过系统的统一性而与它自身的协调一致达到了最高的程度,但如果我们误解了它们,把它们看成超验知识的构成性原则,那么就会产生幻相从而引发永无止境的矛盾和争执。”[①]

另一方面,关于理性的运用,康德将其放入道德哲学的范畴当中去了,并且由此也将理性与本体世界联系在了一起,通过三个道德悬设(即“自由意志”,“上帝存有”,“灵魂不朽”)将之与人类理性和道德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并且在精神世界之中给人以“自由”,因而这两个世界的划分体系也相当清晰的展示在我们面前,自然界由种种必然性知识规则统治,而道德领域精神界给人的自由活动以充分的空间,并且在由于道德实践必然要通过自然界而发挥其作用,以及精神界的道德秩序领域必须符合自然界的规则,所以两者的统一的桥梁便出现了,并且康德寻找到了“判断力”作为其桥梁,沟通自然界和精神界,尝试达到二者的统一。

作为一种在那个时代新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是对前人思想精髓的总结与发展,批判与继承,马克思也是如此,年轻时代的马克思,作为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哲学的忠实读者,无疑对前人的哲学思想的吸收和理解是深刻的,这点不容置疑,并且在在经历了社会的种种现实性之后,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之魅力”对于马克思本人渐渐失去了吸引力,由此而发展出了马克思关于历史发展和实践的一系列新颖的观点和思想。当然了,简单的这么一句话就阐释了全部马克思哲学转变的进程和原因,并且把其中的因素全都归于社会现实,这显然是十分肤浅片面的理解。在谈马克思哲学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谈谈其背后的深刻理论背景。

上文我们提到康德先验哲学,并且也简单介绍了其哲学的大体框架结构,那么,我们现在有必要说说黑格尔哲学。为了解决康德哲学中遗留下来的关于“自在之物”和二律背反的种种矛盾问题,以及对于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黑格尔提出辩证法来消解康德的“自在之物”,并且运用辩证法来试图达成“此岸和彼岸”的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解。

黑格尔在其著作《逻辑学》之中,阐述了其逻辑学辩证法的体系,从“纯存在”发展,经过“纯无”,“存在”,“定在”,以后由此演变出的“自为存在”,首先将其《逻辑学》的“存在论”的“质”的一章进行了逻辑演化阐释和说明,并且在后来的“量”,“尺度”中进行发展和逻辑概念的上升,并且在通过后两章(“本质论”,“概念论”)的承接,逐步辩证的发展,最后达到绝对理念,实现绝对理念与存在的“复归”,并且我们知道,这个“复归”乃是更高层次的复归,由此也就无需从这个高层次进行再次的推演了,因为这个世界的种种变化已经囊括其中了,一个庞大和万有的辩证法世界体系建成。

对于这一点,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产生这样的感想,任何东西都是相对存在的,有“得”必有“失”,有“阴”必有“阳”,当然了,表面上看起来这些内容显然是早在古希腊就有思想家提出来了,但这仅仅是很表面的。比如我们看一件事物,我们对其进行语词的限定,说它是A,而不是非A,那么,其实这个A中也就隐含着非A的因素(也就包含了对非A因素的确立),也就隐藏着否定A的因素,那么A就是A也不是A,是一个矛盾同一体,那么A从一开始被限定起,就已经开始了它的没落和灭亡,这也伴随了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由此黑格尔便说明了世界的发展史历程与命运。当然了,我们在此对于其进行的说明仅仅是很浅显的,黑格尔思想的完善性和创造性也不是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任何思想的精华也不仅仅是阅读了全部著作就可以体悟完整的,更重要的还在于自身处在现实和生活中的感悟。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由此也想到了黑格尔那句著名的话,“现实的是合理的,合理的总是现实的”[②],现在我们很多人总是把这句话误解,有的只说前半句(断章取义),有的将“现实”一词“改换成“存在”,后者还可以说得过去,至少因为翻译的缘故引起的,尽管两个词之间有很大差异,但根据中文还是可以有少许贴近的理解的。我们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的前一部分中,恩格斯对于黑格尔的批判也涉及这句话,恩格斯说的具体内容书上已经很详细了,我在此也不多说,但根据个人的理解,简单的说,黑格尔的哲学在当时深受大众的好评,并且几乎成为国家哲学了,很多人根据这句话的理解得出了它是符合当时普鲁士政府的欣赏的,并且也成为维护其统治的一句话,是安于现状的。恩格斯便指出了其中的错误,并给予十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我们不可否认他对于这句话的见解,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看法。这让我们想起了当时上课时老师谈及的一个小故事:当时在黑格尔提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学生海涅对此提出疑问,“后一句中的现实如何理解?”黑格尔当时便悄悄告诉他说“你不要和别人讲,这个现实其实就是实现”。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这两个字的换位,黑格尔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便直接显现出来,显得十分巧妙,并不用通过恩格斯的长篇的论述加以驳斥,并且,根据此理解方能符合黑格尔辩证法的实质性,并且才能在逻辑上有思想的连贯性,更加有说服力。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也可以看到黑格尔哲学思想中的发展性因素,并且表现出其哲学也是有相当的革命性因素在内的。另外,通过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解,也可以很深刻的推出这一点。马尔库塞在《理性与革命》一书中,谈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黑格尔哲学更大程度上是发展,而并非所谓的批判继承,限于篇幅,我们在此不谈。

辩证法理性精神的弱点:

那么黑格尔辩证法以及其理性哲学是否就完美无缺了呢?笔者在之前的几篇文章中提到过,黑格尔哲学的不足之处在于“其辩证法哲学体系过于完美,从而导致了它的不完美”。如何理解呢?简单的说,黑格尔哲学属于客观唯心论,根据《小逻辑》里的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逻辑推演,从“外在性的自在”过渡到“内在性的自为”,顺着如此脉络,我们不禁会想到一种理性的逻辑惯性思维,看似是十分“真理性”的,实则是有很大的“误用和滥用”危险的,但在黑格尔辩证法里,黑格尔认为:这些小的矛盾和“误用”的可能性危险是可以克服的。但在运用的实践中,包括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一种误用,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矫枉过正”,我们可以说这是理性思维惯性的影响,也可以看成是从这一开始就植根于其中的渊源而产生的后果,并且很可能会是灾难性的(详见附录一《辩证法对立下的空虚存在》)。

于是我们看到,当理性力量的过于强大,从而必然压抑着人类的感性和更大程度上可以说是“非理性”的能力的发挥,同时,“绝对理念”的形成也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非理性因素也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仿佛冷酷的理性少了许多人文关怀似的;同时辩证法本身也包含着它的对立一面,对于人类理性的过度发挥最终会导致理性的崩溃,理性思维稳定的发展必然衍生出非理性思维的“杂乱的”类似后现代的解构主义的精神(尽管这些发展是辩证法精神中早已预言的),但是我们在此不能对此妄加评论,而忽略了其中发展的很多大一部分进程,这一部分过渡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叔本华和尼采,以及克尔凯廓尔完成的(详见附录二《康德哲学之道德悬设中的“后自由意志”因素》)。

尽管黑格尔在其《法哲学原理》和《美学》中涉及到一丝人类非理性因素的发挥,但这始终无法解决这个矛盾。引用笔者之前文章中的一句话——“理性思想的单纯运用只能让我们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自为,而无法达到真正的自为。我们可以说,诗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也就是说,永恒真理是与存在着的个体相关联的。用一句话说,我们的思想知识起源于感性和主观性,经过理性和客观性化,加之辩证法的引导,于是,它最后又复归到了感性和主观性,又回到了我们世界的中心——人。”

实践概念的创立:

于是,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解说,“仿佛”得到了马克思从黑格尔哲学中批判以及继承的一些东西,很多人认为,马克思只是将黑格尔哲学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进行了颠倒,从而在发展脉络上还是遵循黑格尔的思想道路,但在社会历史发展上根据辩证法的引导(有人认为其本身就是蕴含在辩证法理论中的,在此点上,我们大致认同,只是黑格尔并没有说的如此清晰)提出了自己独创性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只是忽略了其中的许多社会历史性因素,同时在前言中也谈到,分析一个思想的发展演变不仅仅是考虑理论因素,还应当考虑社会历史因素,同时,也不能忘记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发挥,也就是一种“必然性中的偶然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不仅仅从黑格尔哲学中衍生出非理性主义哲学的脉络,早在康德哲学中也有此发源(详见附录二《康德哲学之道德悬设中的“后自由意志”因素》),也正是基于此二者,叔本华从康德的“人的主体性”之中一定程度上引出了他的哲学。以及丹麦的克尔凯廓尔,也在相似的时间年代里提出了非理性主义,以及其存在主义哲学。后二者无疑对人类感性“自由意志”的发挥十分重视,并且根据存在主义的主旨——关注人类个体的生存发展状况,关于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与此二者也有重大的关系和联系,当然了,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在非理性主义哲学内,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与非理性主义哲学十分不同的特点,但是我们认为将其形成过程放在非理性主义哲学形成的时代内进行考量这是合理的。

我们看到,德国古典哲学在黑格尔去世之后逐渐瓦解,可见理性的思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脱离现实性[③]”的事物,当然了,我们不能否定“理性的关于概念演绎”的伟大之处,黑格尔将一个存在物的种种集成于概念中,并从考量概念出发,逐步演绎推导发展,从而探索了世界的全部秘密。可以说他把逻辑学看成“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是怎样想的,另外他的‘自然哲学’就是描述上帝在考虑成熟之后所创造出来的现实世界”[④]。在演绎出了全部世界之后,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哲学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双方融合统一在了一起,强调主体与实践的能动性。也正是基于此,马克思从这方面吸取了对于当时欧洲革命的有积极借鉴意义的因素。

但关于实践本身的意义黑格尔的表述是比较模糊的,单纯从那句话[⑤]的理解中把握了一种貌似捉摸不定的“理念”般的东西,我们或许可以把它看成一种信念,但似乎这实践起来也是略有飘渺的。

开头我们就谈到,并且我们可以从一些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中看到,马克思在接触社会现实之后,看到了种种不合理的因素,但在早期他依旧是坚持“理性至上”和“理性战胜一切”的思想,但随着其对现实性了解的逐步深入,“理性”的作用的影响在他思想里起的作用越来越小,现实的压力让那“空洞”的理性变得更加虚幻,由此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能力)的发挥是必然的,那种感性(现实性对象化)的实践也是必然的,主体具有实践的能力,具有“自由意志”的发挥的能力。另外,结合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精神和存在者主体个人行为与生命意义的考量,严密谨慎的理性逻辑仿佛在那种“毫无条理[⑥]”的非理性的“自由冲动”中被击溃,这是一种生命意志的觉醒与发挥,自由的生命意志将冲破一切传统的东西,并且在这之后创造。现实性的压力使理性变得虚无缥缈,但理性所折射出来的并非都是空洞的东西,而那看似“空洞的东西”确是真正现实的东西,看似实在的东西却是“虚幻的东西”的体现。我们可以看到哲学的任务也才于此。

那么,马克思把从德国古典哲学发展而来的那种“理性精神”进行扬弃,或者可以说是把那种对于“辩证法理性的绝对精神”所产生的感性闭合空间打开了,并拓展了它,让人的“自由”感性以及非理性因素得到发挥,于是,实践的概念也就从这里诞生了,它是感性精神和非理性因素升华而来的概念,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实践的哲学,是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的哲学(当然,主体的发挥是辩证的,并不是“随意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被大多数人认作其不同于“非理性主义”的原因之一,当然我们认为这还是有待商榷的)。于是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种关于“哲学的落地”的思想,而实践性的哲学在传统的思想家看来,仅仅是“异端”罢了。

同时我们看到,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种种精神仿佛是将“某种解构在一定程度上当成建构”,当然,根据后来的法兰福克学派思想,以及其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来说,“解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建构”,毕竟它会限制很多不合理的建构,从而产生关于“建构性”形成可能性的积极意义。

我们在此抛开此不谈,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中叶,各种思想汇聚。根据“经典”读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结合并发展而来,那么,我们现在更多的认为其只是从黑格尔发展而来,并且最多只能说是参考了费尔巴哈哲学(尽管其有很多人本主义的因素在内,或者科学的说来,他的哲学也是一种我们上文所述中的“传承”)。

那么,从上文的叙述中我们看到,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已经确立了,于是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也就确立了,我们看到,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⑦]。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其深刻的实践性。同时,在对实践概念的确立之后,人的主体能动性也就出现了,那么由此发展而来,并结合其政治经济思想中的关于阶级斗争推动发展以及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因素,我们明确的就可以引出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理论的大致轮廓。(限于篇幅,在此并不展开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与历史上的其他哲学思想很大的不同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于“实践”概念的理解与发挥,本质力量的发挥是有十分深刻意义的。同时,其理论中的框架因素也相对较多(我们把其看成“方法论”或许比较贴切),大多数人认为把唯物史观作为一个框架是好的,但从理论上个人认为,这样依旧只是所谓的“新黑格尔主义”的变相发挥,在其投入到真正实践中后,理论的“理性”弱点之暴露是不可避免的,所谓的“空的”因素的影响是巨大的,尽管精英们早已经开始进行特色的理论建构,但那放到实践中之后,也仅仅是“个人自由[⑧]”的发挥罢了。那么,我们有更好的办法吗?目前来说,没有。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么这个“有”也仅仅是寄生于宗教中的灵魂或者是审美中的恰似“瞬间即永恒”的虚妄的个体病理学感受。

后记:

我们从德国古典哲学出发,简单的谈了康德和黑格尔的基本哲学思想,并且简单的对于非理性主义和马克思哲学形成进行了一些讨论,简单的引出了其实践的哲学概念。同时我们也知道,任何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原因都是多样,乃至杂多,甚至是偶然的,我们所述说的仅仅是十分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思想观点,但是,任何错误产生的同时也是对成功有积极意义的,其对于成功范围的限定又使成功的实现近了一步。那么,我们借此也希望种种历史的回溯能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想法,同时,也让非理性主义所呼唤的“自由和个体”的意识冲动更加彰显。

当前学界的马克思哲学研究除了“文本学派”进行“考古”以外,如果从对当前现实性的发展出发,对于其研究吸引力更大的恐怕便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领域内了,毕竟受到意识形态的种种影响,要想使一种从外国引进的哲学思想不受到变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学界内至少可以达到基本的完整性,那么,如何利用这个思想进行对当前现实性的引导呢?恐怕我在上面这句话中用的词基本都是错误的了,或许那种汤一介先生所呼吁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当前世界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中会起重大作用这是一种有意思的想法,同时这也是众多中国先贤们的梦想。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像“他们”一样写诗?唱歌?或者是跳舞?恐怕都不是,笑一笑然后沉默的行动或许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纯粹理性批判》 作者:(德)康德 著,邓晓芒 译,杨祖陶 校 人民出版社

《实践理性批判》 作者:(德)康德 著,邓晓芒 译,杨祖陶 校 人民出版社

《小逻辑》 (德)黑格尔 著 贺麟 译 1980年版 商务印书馆

《西方哲学史》 邓晓芒,赵林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 著

最后修改: 2012年11月11日

[①]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邓晓芒 译 P544

[②] 原文为“即凡现时尚能保存的东西,可以说只是理念和符合理念的东西,并且凡能有效力的东西必然可以在识见和思想的前面获得证明。” 黑格尔《小逻辑》 贺麟译 P31—P32

[③] 这个“现实性”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当时历史社会中需要改变或者说“改良”的因素。

[④] 《西方哲学史》 邓晓芒,赵林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P252引

[⑤] 即“现实的是合理的,合理的总是现实的”。

[⑥] 而其本身真正说来是十分有意义和深刻性的。

[⑦]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 著

[⑧] 这个“自由”很大程度上是结合个体自身“利益”考虑的。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进入专题: 先验哲学   辩证法   非理性主义   契合点   实践   自由精神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0996.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