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畅: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文化构建的启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02 次 更新时间:2012-12-01 10:54

进入专题: 主流价值文化  

江畅  

导读: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文化是资本主义价值文化,它是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化。这种价值文化在使人解放和自由的过程中发生了异化,最终走向了以资本增殖为轴心。其结果,虽然使个人从专制之下获得了解放和自由,但为新的奴役力量即资本所奴役,而没有真正获得幸福。西方资产阶级在构建其主流价值文化的过程中有不少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我国主流价值文化构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从人类思想文化史看,真正意义上的主流价值文化是在西方近代才出现的:西方近代以来的主流价值文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国家或地区价值文化以及西方传统价值文化的特征。资本主义价值文化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资产阶级自觉构建的结果。今天看来,这种构建是人类社会自觉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一个范例,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文化的基本要素及其结构

西方近代以来的主流价值文化,就是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化。就其核心结构而言,它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终极目标、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其中,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各自又是成体系的,有不同的要素。它们与终极价值目标一起构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素。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通常都包含着终极价值目标,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终极目标是个人幸福。这种价值目标首先肯定幸福是每个人的,个人是幸福的主体,个人对自己负责,个人的幸福主要靠自己去追求和实现。社会在个人追求和实现幸福的过程中,只能为之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制定防止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相互妨碍和伤害的规则,并确保这种规则得到遵守。社会不承担为个人提供幸福的责任,即所谓"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不过,后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给自己增加了一项职能,就是为那些不能自食其力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这种价值目标所确定的幸福,其内容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近代西方主要将幸福理解为利益,认为只要获得了利益,人们就可以过上幸福生活,因此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白手起家",发财致富。于是,近代西方利己主义幸福观盛行。20世纪后,西方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又将享受纳入幸福范畴,不仅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且鼓励人们消费、享受,于是,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幸福观又流行开来。

核心价值理念则是终极目标的具体体现,它们本身具有目的性,同时又是体现着终极价值目标的要求并服务于终极目标实现的,因此,它们在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有些变化,但没有多大的实质性改变,有些核心理念还处于变化之中,未完全确定。就得到公认的而言,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有以下十个核心理念,即:利益、市场、科技、环保、责任、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其中前五个理念是与经济生活直接关联的,而后五个理念则是政治生活的追求,它们一起构成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体系。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是以市场经济为其基础的,整个价值体系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利益。这里所说的利益最初主要是指经济利益,在经济生活中体现为资本,如金钱、土地、财富、人力资源,以及其他经济资源,但后来进一步扩展到能获取经济利益的其他资源,如政治权力、教育机会、社会地位和名望等。这些非经济类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都可以转化为资本。资本是可以增殖的,即可以带来利润,这样,对利益的追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为对资本增殖的追求。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价值文化是以获取利益尤其以资本增殖为终极目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也是以资本的增殖为追求和驱动力。资本主义价值文化因其推崇资本和追求资本增殖而具有了资本主义的性质。

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所追求的利益不像以前社会那样靠自给自足或战争掠夺获得,而是靠在市场经济中通过自由竞争获取。市场是人们获取利益的主要战场,而市场经济则是这种战场运行的机制。市场经济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主要调节手段的经济。这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有的,但只是在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中,它才成为社会经济的唯一形式,才成为整个价值体系的基础和支柱。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是在市场经济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催生的,西方资产阶级在构建其价值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认可了市场经济,且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取向并适应其发展而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使之成为自己的基本价值理念。

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不一样,西方资产阶级一开始就有意谋求其发展。不过这种谋求最初并不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而主要是针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但当资产阶级发现作为近现代知识的科学技术可以极其有力地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时候,它就致力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改变社会面貌的主要力量。科学技术自古以来就存在,只是到了近代以后才成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和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两者的有机结合体。市场经济发展必然会要求科学技术发展,而科学技术发展又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这两者最终在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中、在资本主义实践中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并大大增强了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价值体系的物质基础。

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使西方社会经济繁荣,另一方面又导致了环境和生态危机。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西方人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环境保护也就逐渐成了当代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在当代西方,环境保护理念的含义已经从最初单纯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逐渐扩展到保全物种、养护植物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让动物回归、尊重动物的权利,以及为了保证社会发展而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等等。今天,环保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要求,已经渗透到当代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实行环境保护,是西方人对自然也是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态度的重要体现,但西方当代的责任理念不只是涉及对自然环境负责的问题,还扩展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逐渐纳入西方价值体系的责任理念,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就其主体而言,不只是指个人,而且指企业、政府,乃至其他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强调企业对客户和社会的责任。就责任对象而言,不仅指对自然环境负责,而且指对社会环境、对他人负责;不仅对当代人负责,而且对子孙后代负责。就责任范围和程度而言,不仅指直接责任,而且指间接责任;不仅指显性责任,而且指隐性责任;不仅指当前的责任,而且指长远的责任。对于当代西方来说,责任不只是指相对于权利而言的责任,也指并不与权利相对应、相匹配的一些责任;不只是指与社会角色相应的责任,也指具体角色之外作为一般人特别是作为人类成员应承担的责任;不只是指责任主体应承担的责任,也指对责任主体自己的行为负有的一切责任。

自由是资本主义价值文化最推崇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不仅因为自由是专制的对头,只有自由才能取代专制,而且因为人们普遍自由是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运行的条件。对自由有种种不同的理解,但作为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自由,其含义是确定的,这就是每一个人都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要如此,不仅需要每一个人有自由意识,而且要有允许人们拥有自由的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资本主义社会就是根据这种自由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对于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来说,除了法律之外,人们可以不受任何其他东西的约束,而法律本身至少在名义上是每个社会成员个人意志的体现。

资本主义是以人们自由地追求利益为动力机制的。由于人们各方面的条件不尽相同,因而追求所获得的利益自然不相同,其结果是人们在结果或事实上不平等。从这种意义上看,资本主义是不平等的社会。但是,资本主义的价值文化又确实是肯定人人平等的,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贯彻了这种平等的要求,只是这种平等不是结果的、事实上的平等,而是马克思所说的"形式上的"平等。这种平等就是:人格的平等,即不论出身、种族、贫富、强弱、老幼、男女都有平等的人格尊严;权利的平等,即所有人都享有相同的社会权利;机会的平等,社会的一切机会向所有人开放;规则的平等,即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样的规则适用于所有人。

普遍自由与社会结果或事实上的不平等是资本主义价值文化内在的深刻矛盾。在资本主义早期,这种矛盾并不明显,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社会公正便得到了重视。社会公正的一般含义是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对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而言,其公正只能是这样的,即:在肯定和维持自由竞争导致的社会事实上的不平等前提下,使自由与事实上的不平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使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不至于导致严重的社会冲突。其实际的处理方法就是给社会的弱者提供适当的社会保障,使他们能正常生活下去,尽管不富有。因此,资本主义的公正实际上就是自由竞争加上必要的社会保障。即资本主义意义上的社会成员各得其所。

当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自由的主体之时,社会就是民主的。民主实际蕴涵在自由之中。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民主不仅意味着每个人是社会的主体,更意味着各种社会利益集团(常常以组织的形式存在)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利益集团,特别是政党,取代了公民而成为了社会真正的主人。资本主义早期的主权在民演变成了主权在利益集团,社会的政治权力最终落到了在政治竞争中取胜的政党手中。资本主义的议会政治或代议政治,实际上是利益集团政治或政党政治。相对于传统的专制社会而言,当代西方社会确实是民主政治,但社会的主权不在民,而在掌握着政治权力的利益集团。一个利益集团能否掌握政治权力,虽然主要取决于它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经济实力,但也取决于它能否兼顾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法治是与民主相伴的,一个社会要成为真正自由、民主的社会,必须有法治作保障。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之所以推崇法治,就是因为只有法治才能维护资本主义自由和民主。资本主义法治的基本内涵在于,政治权力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在法律范围内行使的权力不但不能侵犯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而且要维护和扩大他们的自由和权利,并确保社会秩序的正常。只有这样,社会成员才能自由,才能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自由竞争而不造成社会秩序的破坏。要使法律具有这种限制权力的作用,它本身必须是社会成员意愿和意志的体现。

基本价值原则是终极价值目标和核心价值理念的实践要求。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作为一种完备的社会价值体系,包含着一系列体现其终极价值目标和核心价值理念的价值原则。我们可以列出其中基本的十条:一、个体至上原则(个体原则),二、利己乃人的天性原则(利己原则),三、天赋人权原则(人权原则),四、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私产原则),五、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原则(自由原则),六、人格、机会、权利、义务平等原则(平等原则),七、个体主权原则(民主原则),八、在法律下治理国家原则(法治原则),九、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分权原则),十、国家适度干预经济社会生活原则(干预原则)。

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文化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近现代西方价值文化虽然看起来是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的,但其根本性质是资本主义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它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个人解放、自由和幸福。但这种价值体系在使人解放和自由的过程中发生了异化,最终走向了以资本增殖为轴心,资本渗透它的整个结构和功能,资本控制一切。其结果,个人虽然从专制之下获得了解放,也获得了自由,但根据这种价值体系构建的社会整个地被资本所控制,个人也因此为新的奴役力量--即资本--所奴役,而没有真正获得解放、自由和幸福。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是个体主义价值文化,而应该说它是资本主义价值文化。

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文化从个体主义异化为资本主义是这样发生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其目的是要把人从一切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之获得自由、平等和幸福。但这种最初的设计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在当时普遍贫穷的社会条件下,设计者只考虑到了让人们自由地、平等地获得财富(利益),由穷变富,而没有考虑到在自由平等的社会,其终极价值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利益。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才能带来利益,以利益为终极价值目标实际上就意味着以资本为终极价值目标。以资本为终极价值目标就会使整个价值体系的运行都指向资本及其增殖,这样就会使整个价值体系的结构和功能资本化。在这种资本化的价值体系中,资本统治着人,人为追求占有资本和实现资本增殖而生存,人成了资本占有和资本增殖的手段,于是异化就发生了。其次,设计者们只考虑到了让每一单个的人解放、自由和平等,没有考虑到人们之间存在的那些不可能完全克服的差异,后来的事实证明,在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平等追求自己利益的情况下,这些差异导致了人们之间事实上的严重不平等。因为对这种可能导致的不平等缺乏意识,所以在价值体系设计时不会考虑如何避免这种不平等或将其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再次,设计者们只看到市场经济的积极方面,特别是过于看重市场经济使社会富裕的作用,没有考虑到不受控制的市场经济可能导致自然资源迅速消耗、环境污染,以及导致整个社会和个人生活市场化和资本化,因而没有考虑如何避免和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和影响问题。

有这三方面缺陷的价值体系设计所导致的现实是:人们的自由平等身份与利益追求、市场竞争三者相结合所导致的社会的两极分化和整个社会的资本化。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在竞争过程中被分为富人和穷人,富人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和资源,而穷人则只能获得最低的生活保障。那些在自由竞争中取胜的人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之间为维护和扩大自身的利益而竞争政治上的权力,经济实力雄厚的利益集团往往在竞争中取胜并控制着政治上的权力。而在自由竞争中失败或处于劣势的普通社会成员则通常与政治权力无缘。在这种政治权力分配的格局中,他们没有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人,相反成了被统治者。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和政治机会都是对所有社会成员开放的,所有的社会成员包括那些在自由竞争中取胜的人都得不断地追求实力的增强,追求占有更多的资本,以便跻身于富人的行列,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他们都为经济利益所驱动,为获取更多的利益而生存,人的自由、幸福和全面发展无从谈起。富人与穷人的划分由于竞争的持续而持续,因而富人也需要不断地赚钱,不断地争取政治权力。这样,社会生活和所有人的个人生活实际上都资本化了,不仅普通人没有真正的自由和幸福,那些富人、那些掌握着政治权力的强者实际上也没有自由和幸福。整个社会就发生了全面的异化。如前所述,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最初设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为后来人所注意并加以改进,如为克服严重两极分化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但是,由于这一体系设计上的问题是根本性的,因而今天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文化仍然是有缺陷的,而且它们不可能在这个体系框架内得到克服和解决。

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资本主义性质,使它既不同于封建主义价值体系,也不同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就与封建主义价值体系的区别而言,它不再像封建主义价值体系那样追求统治者的长治久安,而是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它肯定个体至上,给个体以充分的自由和平等,创造条件、特别是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让他们自由竞争,使他们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使社会文明繁荣;另一方面也能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显然,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更与人性相适应,更适应人类生存,因而它不仅战胜了封建主义,而且经历几百年至今仍然生机勃勃、长盛不衰。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区别不在于追求社会成员个人的自由平等,而在于前者的终极价值目标最终异化成了资本增殖,而后者的终极目标则是普遍幸福,包括个人的自由和平等。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终极目标是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资本增殖才能带来利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力图克服资本主义价值体系资本化的缺陷及其导致的异化,使整个价值体系立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自由和幸福,而不是立足于单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平等权利。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尚处于构建的过程之中,它能否战胜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关键在于它能否克服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异化,特别是社会的两极分化和资本化。

近现代西方主流价值文化从个人主义异化为资本主义,或者说,它是资本主义价值文化,这是近现代西方主流价值文化的本质特征。除此之外,它还有几个区别于封建主义价值文化和到目前为止的社会主义价值文化的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对于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资本主义价值文化以至西方近现代文化并借鉴其合理内容,对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文化是很有价值的。

个体本位。以个体为本位是近现代西方主流价值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西方近现代文化的一个共同特征。西方近现代价值文化产生的缘由就是为了反对封建和基督教教会的专制主义,而按马克思的说法,专制主义的本质在于把人不当人看。反对专制主义就是要使人成为独立自主的主体,成为社会的实体,国家要服从和服务于个体。这里所说的个体最初既指个人也指民族国家,后来进一步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在个人与国家及各种组织的关系中,个人又被看作是终极实体,在社会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看,个体至上,实质上是个人至上、公民至上。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不仅在于人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而且在于个人被看作是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主权在于公民。西方的个人至上所强调的是个人利益至上,个人至上的基本含义和根本要求就在于要把个人的利益作为个人和社会的终极目标加以追求。

推崇理性。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文化主张个人至上,就社会而言,主张个人的权利至上,就个体自身而言,则主张个人的理性至上。推崇理性是近现代西方主流价值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西方近现代思想家最初是为了反对中世纪教会实行的蒙昧主义而推崇理性的,因为理性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和真理,而知识和真理能使人心明眼亮。同时,他们还发现诉诸理性可以解决因倡导自由而可能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因为理性可以使人意识到他人和社会秩序对于人生存和利益的重要性,并出于自己更好生存和获取更大利益而制定和遵守规则(道德的和法律的)。后来的社会实践不仅表明这些思想家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且还显示了理性更多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科学技术的作用,以及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法律至上。西方推崇理性主义一个重要的积极后果就是意识到法律对于现代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并且形成了在法律之下治理国家的法律至上理念和实践。法律自古以来就存在,但长期以来,法律不过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手段,统治者运用法律来对付老百姓,防止他们犯上作乱和破坏社会秩序。近现代西方思想家发现,统治者是人,而人既有理性、理智的一面,同时又有感性、情感的一面,如果统治者自己不受法律的约束,他们就有可能不按理性的规则行事,而一旦他们出于情感行事,就会出现暴政、庸政、堕政之类的问题。另一方面,社会是其成员通过订立契约建立的,社会成员才是社会的主体,由谁来掌握政治权力也得通过法定的程序来确定,而不能由强者说了算。因此,他们所构建的价值体系确立了法律在国家中的最高权威地位,社会管理者必须在法律范围内依法进行管理,法律所体现的不是社会管理者的意志,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不仅社会管理者必须在法律范围内依法进行管理,社会成员也必须遵守法律,以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这样,在近现代西方价值体系中,法律就由以往的统治者的工具变成了统治者本身,社会的管理者(官员)不再是统治者,而是法律这一"最高统治者"的执行者。

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文化的经验与启示

近现代西方主流价值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自觉构建形成的主流价值文化。尽管这种主流价值文化存在着资本化的问题并蕴含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但今天看来,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文化的构建既有教训,也有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当前正致力于主流价值文化建设的中国来说,具有借鉴意义。

顺应人的本性。西方近现代所构建的主流价值文化之所以能得到西方世界的广泛认同,具有很强的社会感召力、渗透力、影响力,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世界的强势价值文化,从其内容上看,是因为这种价值文化顺应了人的本性,它是根据人的本性要求设计和构建起来的。

对于人的本性,自古以来思想家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比较公认的,这就是:人的本性具有利己的自然倾向,要求自己生活(存)得更好;另一方面,人又具有理性的本性,人会利用自己的理性来谋求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生活得更好的愿望。西方近现代思想家清醒地注意到人的这种本性,并且以尊重和顺应人的这种本性来构建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文化。

近现代西方思想家首先论证人利己的自然倾向是天然合理的,因而也是道德的。对于人的利己本性,西方近现代思想家有不同表达,有的称之为"自私"(马基雅弗利),有的称之为"自然权利"(霍布斯),有的称之为"自爱"(如爱尔维修)。但是,他们并不因为这种本性的利己性而否定它,而是在肯定和尊重它的前提下探讨如何使它更好地得以实现。他们通过探讨发现,如果每个人都任由自己的利己本性行事,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妨碍和相互伤害,必然导致"弱肉强食",人间就会成为战场,就会出现"人对人是狼"的可怕战争状态。假如这样,不仅人利己的本性和生活得更好的要求根本不可能得以实现,而且人的生存都会受到严重威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需要运用理性。人的理性具有反躬自认的能力,它能使人意识到既追求自己利益的实现又不相互伤害的重要性,并且会要求别人如此。同时,理性也会告诉人们,要追求自己利益的实现又不相互伤害,就需要制订一些大家都遵守的规则。但即使有了规则,也有人会违反规则。因此,就需要有保证规则实行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是大家通过订立契约建立的、保证人人都应遵守的规则得以遵守的社会管理机构。国家的主人是社会成员,这种规则是社会成员自己制订的法律,作为国家管理机构的政府在法律范围内依法管理社会事务,使社会成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同时,道德在社会生活中也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要求个人利己不能损人,而且要求有益于人,服务他人,从而实现大家的利益共进。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体系大致上是按照这个思路设计的,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文化也是以此为根据构建的。

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体系是以肯定人的利己本性为出发点,顺应这种本性并诉诸人的理性而设计和构建的。这种设计和构建一方面基于人的利己本性引导人们从利己走向利他、从爱自己走向爱他人,从而使人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根据人利己本性更好实现的要求处理个人与国家、政府的关系,使国家和政府服务于社会成员的利益共进。正是因为这种价值体系具有人性化、人道化的性质,所以它更容易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这种价值文化虽然看起来世俗而不圣洁、现实而不理想,但便于普通百姓理解和接受,非常有亲和力。西方近代以来几百年的实践表明,尽管这种主流价值文化受到过一些冲击,也因为这些冲击和社会变化而不断地被改进,但它的基本性质和核心内容没有面临严重危机和挑战,没有被否定。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文化及其构建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我们所构建的价值体系,必须尊重和顺应人的本性,在此基础上完善能使人的本性得以更好实现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

发展市场经济。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文化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而构建的。市场经济发展与这种价值文化的构建处于一种良性互动的状态:一方面,市场经济既是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文化生长的土壤,又是它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文化的形成和完善又大大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这种关系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经济发展对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文化构建的意义。

首先,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价值文化,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文化正是适应这种要求建立起来的。资本是市场经济的命脉,市场经济运行的目的就是资本的增殖。市场经济的这种本质,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价值文化必须为资本的增殖服务,使一切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都资本化,并能带来更多的资本。这样的价值文化就是一种资本化的价值文化。西方近代主流价值文化是资本主义价值文化,而资本主义价值文化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是这种价值文化的资本化。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文化中备受推崇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无不是服务于市场经济所追求的资本增殖的。显然,没有市场经济就不会有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文化的萌生,没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不会有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文化的繁荣。

其次,市场经济以其自身的优势最终打败了中世纪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价值文化,从而为西方资本主义价值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扫清了障碍。基督教价值文化在西方统治了千年之久,它有强大的教会势力和世俗的政治权力作支撑,而且渗入到西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会成员的灵魂之中。西方近代为推翻这种价值文化的统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如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这些努力对于推翻基督教价值文化的统治和构建资本主义价值文化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最终从根本上动摇基督教价值文化统治、并使之退出历史舞台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上述革命运动本身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爆发的。因此可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生命力强大的经济,具有击败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价值文化的革命性力量。

最后,西方的市场经济为与之相适应的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文化充满生命力和扩张性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证。市场经济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它为了资本的增殖而永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向内挖潜和向外扩张。与之相适应的西方近现代价值文化也具有同样的性质,这种价值文化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价值文化,也是一种扩张性的价值文化。今天西方国家在全世界到处推行他们的价值文化,其根源就在于作为这种文化基础的市场经济的扩张本性。

西方的经验告诉我们,虽然市场经济是一种有缺陷的经济制度,但在人类有史以来的经济形式中,市场经济仍然是一种最先进的经济形式。只有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的价值体系,才可能是先进的价值体系,也只有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才能冲破一切旧价值文化的束缚,战胜旧的价值文化,清除一切旧价值文化的消极影响。西方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我们要打败旧的价值文化,肃清其消极影响,必须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当然,我们也要吸取西方近现代的教训,不能仅仅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构建价值文化,否则所构建的价值文化就会是资本化的,而资本化的价值文化并不能使社会成员普遍幸福。

加强法制建设。近现代西方政治家在构建其主流价值文化的过程中,采取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使所设计的价值体系制度化、法律化,其重要体现就是实行宪政。所谓宪政,一般地说,是指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它是民主与法治的结合,它通过民主的途径形成全社会的共同意志并建立宪法,同时又通过宪法规范整个社会生活,包括政权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从主流价值文化构建的角度看,宪政就是将所设计的价值体系方案通过一定的程序转变成具有最高权威的宪法,通过宪法的权威性使价值体系及其要求贯彻到政治生活以及其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人(包括政治家)都不能改变价值体系的内容,不能违背价值体系的原则。西方近现代价值体系之所以能在西方社会现实化为价值文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各国实行宪政,使价值体系制度化和法律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方国家的宪法就是它们的价值体系制度化和法律化的集中体现。美国在《独立宣言》发布之后,很快就根据其内容和精神制定了美国宪法,法国在《人权宣言》发布之后,也很快制定了法国宪法,西方其他国家也都仿效美国和法国走宪政之路,以美国宪法为范例制定本国宪法。正是在实行宪政的过程中,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体系,特别是其中的最终目标、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得以制度化和法律化,它们在民主与法治的结合中成为了一种文化,即资本主义文化。

使价值体系制度化、法律化,尤其是实行宪政,对于将其现实化为社会的价值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制度化、法律化的过程,特别是立宪的过程,是一个民主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所设计的价值体系广为人知,而且让广大社会成员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形成共识,进一步完善价值体系,并使之得到公认。这样,所设计的价值体系就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权威性。其次,当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转变为宪法条文之后,它们就上升为国家意志,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必须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得以贯彻,任何人和任何机构包括政治家和政府都不能违背它,否则就会受到追究和惩罚。这样,社会价值体系的现实化就获得了强有力的保障,也就会形成与价值体系相一致的社会价值文化。最后,法律特别是宪法具有稳定性、连贯性,当社会的价值体系法律化之后,就可以保证它的稳定性、连贯性。一种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是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只有这样价值体系才能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是它的终极目标、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总体上不能变,否则它就不是它自身,而是其他的价值体系了。要保持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就必须通过法律特别是宪法的形式将其中的内容确定下来。

西方近现代将主流价值体系制度化、法律化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进一步明确地走宪政之路,将民主与法治结合起来,将主流价值体系方案的制订与宪法的修订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将宪法修订的过程变成全民对主流价值体系方案形成共识的过程,变成集中全社会智慧完善主流价值体系方案的过程;另一方面,要将主流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终极目标、核心理念和价值原则)制度化和法律化,使之成为国家意志,成为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的政治规范。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宪法在国家中的地位,使之真正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使之成为我国主流价值体系得以有效贯彻的可靠保证和我国主流价值文化构建坚强有力的凭借。来源: 《人民论坛》2011年11月(下)

    进入专题: 主流价值文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950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