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楠:西方国家债务依赖模式已到尽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66 次 更新时间:2012-10-09 09:44

进入专题: 债务依赖  

张茉楠  

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风险名词就是“债务”,“债务”到底是什么?“债务”其实就是对“信用”的一种过度透支,滥用信用就会造成债务风险,并最终导致债务危机。

一直以来,美欧日的信用创造为全球金融市场和巨大的流动性提供了投资标的,美欧日也由此发行了大量的国债,根据IMF的数据库,世界外债发行数量最多的前十个国家,包括了美国、7个欧洲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和澳大利亚,这10个国家对外发行的债券占全球的83.8%,发达国家渐渐形成对外部债务融资的过度依赖,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债务依赖型体制。

然而,信用不能永远被透支,透支过度就会引发债务危机。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试图通过扩大其资产负债表、向金融、居民与企业部门提供刺激来减轻财富缩水的冲击,进而控制去杠杆化的速度,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转移至政府部门。在这种情况下,主权债务和赤字财政成为困扰发达国家的普遍性难题,并成为二战后发达经济体政府负债率上升最快,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财政和债务危机在全球也是比比皆是。

当前,债务危机可谓是“没有最差只有更差”,谁都不比谁好多少。截至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背负了高达7.6万亿美元的沉重债务,其中G7国家今年到期的主权债务总额约7.3万亿美元,如果算上利息,全球主要经济体今年所需的再融资规模将超过8万亿美元。

深陷债务泥潭中的欧洲还未现危机的转折点。欧盟委员会数据显示,以欧元区15-64岁的适龄劳动人口为基数,2011年欧元区人均债务达到了3.77万欧元。爱尔兰、意大利和希腊的适龄劳动者人均债务处于欧元区最高水平,分别为5.5万欧元、4.8万欧元和4.7万欧元。法国与德国的这类人均债务虽然比上述三国低,但也分别高达4万欧元和3.9万欧元,都高于3.77万欧元的欧洲平均水平,欧洲在应对债务危机方面有心无力,只能采取“饮鸩止渴”和“危机延迟”的战略。

日本是全球债务最严重的国家,无论是债务总额与GDP之比、财政赤字与GDP之比,还是国债依存度,目前日本都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差的国家之一。日本的债务总额与GDP之比1999年超过意大利,在发达国家中最高。

“人口老龄化、产业老龄化、企业老龄化”更使得日本的国内资金纷纷转向海外投资,带动了一批在日本已经丧失了比较优势的日本企业将其主要生产和经营基地向外转移,致使国内投资相对萎缩,产业空心化趋势严重,让日本经济落入了“衰退的20年”。

今年以来,受外需疲弱和增长倒退,日本经常账户创下有记录以来最大赤字,随着海外投资者持有日本国债比率的不断上升,特别是日本国内储蓄的下降,意味着到时日本将不得不向海外投资者借钱,收益率提高,吸引更多海外投资者,债务成本上升,财政情况更加岌岌可危。从债务水平看,截至2011年底,包括国债、借款和政府短期证券在内的日本国家债务总额共计919.1511万亿日元,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GDP的两倍。以人口计算,平均每个日本人负担721.6万日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如果加上地方政府负债,到2011财年,日本国家负债总额将达到997万亿日元,债务总水平可能会达到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27.5%,这也是日本目前亚洲地区不断搅局,试图转移国内危机矛盾的真正原因。

再来看美国,这个全球最大债务国,相比欧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经济已经完全患上了“QE依赖症”,只要美国债务依赖性体质不改变,靠债务货币化融资就难以改变。量化宽松的本质是债务货币化。随着美国财政赤字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大关,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已经飙升至16万亿美元。近十年来,美国债务总规模由5.3万亿增长至16万亿美元,翻了三倍。如果以目前每天增加35亿美元新债的速度增长,美国政府的债务总额将会在2015年就突破20万亿大关。

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债务依赖型经济已经走到尽头,“去杠杆化”、“去债务化”、“去福利化”将不可避免。然而一些国家无法忍受这个漫长的过程,而靠自身的力量也难以真正走出危机,于是,不断地制造矛盾,不断地转嫁危机就成为它们正在使用,或即将使用的策略,但是请记住“天下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有些债是一定要还的。

    进入专题: 债务依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791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