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启:中国经济陷“空心化”危机 政府不是发动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03 次 更新时间:2012-09-04 15:35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空心化  

汪启  

日前,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2012中国500强发展报告》报告称,中国企业500强中,利润额出现负增长的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多个行业出现绩效大幅下滑的现象,制造业效益下滑尤为严重,甚至出现了“空心化”隐忧。另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2%。这是PMI指数自去年11月以来首度跌破50%,创9个月新低。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优势不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实体经济空心化引人忧

中国500强企业中,制造业占到半数以上,达到272家,收入也占到了500强企业总体收入的42.7%,但利润却只仅占25.04%。与此同时,中国最大的5家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占500强企业营业总收入5.7%,但其利润却占到32.2%。也就是说,中国5家商业银行的利润额就超过了中国最强的272家制造业企业的利润总额。而且,从近年数据可以发现,商业银行业与制造业企业效益“鸿沟”有扩大趋势。

实业部门与商业银行部门存在的利润差距显示了中国金融业在近些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这悬殊的利润差距又预示着一个极其严重的制造业“空心化”的趋势,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必然流出实业部门,流向金融部门。具体来说就是,不仅银行的钱不愿贷给制造业企业,甚至来制造业企业主都不愿意在实业上再投资,而是愿意投资于回报率更高的金融业。因此,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着“没钱”的局面,不仅无法扩大规模,实现技术升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实现。长三角地区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就是资本大量流出的后果。

中国经济学者指出,产业空心化将对制造业的良性发展有巨大影响。而制造业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根基,尤其在以“中国制造”著名的中国。制造业的空心化将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致命的打击。事实上,如果金融业未能与实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话,金融业的繁荣将是“昙花一现”。

切不可盲目乐观

中国制造业面临巨大危机,“中国制造”的美名也即将不保,但是中国国内依然对中国经济保有着信心。中国官媒日前发文,承认中国制造业正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一方面,新兴经济体正在打出“东南亚制造”的招牌,利用东南亚劳动力资源争夺中国企业手中的订单。另一方面,欧美国家也正在试图重振制造业,采取各种手段促使高端制造业回流。

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中国官媒依然试图传达信心。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有市场,内需空间很大;中国有基础,工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良好;中国有环境,改革开放的贯彻保证了经济运行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无可否认,这些的确是中国的优势,但是同样无法否认的是,这些优势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更何况,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并不是建立在这些优势之上的。

在目前国际经济体系中,真正能够让中国制造业和中国经济焕发“第二春”的根本途径就是实现技术升级,充分利用中国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优势,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树立“中国制造”相对高端的形象。

这一切都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但在目前制造业空心化的情况下,资本非但没有投入,反而是加剧流出。这才是中国制造业的根本危机,但却被官媒忽略。

这才是中国制造业的根本危机,但却被官媒忽略。

政府不是发动机

中国中央政府四年前的“四万亿”计划阵痛未消,地方政府却又紧锣密鼓地出台各种投资计划。7月以来已公布的地方政府投资计划涉及金额约为7万亿元。相关市场人士表示,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新一轮投资潮将来临。

各个地方政府的大额投资计划反映了政府和民众依然停留在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之中,认为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计划,地方经济能够得到提振。但是事实上,国务院2008年出台的“四万亿”计划并会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非常积极的效果,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日渐低迷。可见,即使是拥有强大实力的中国政府,也无法扭转制造业下滑的趋势。政府的巨额投资对制造业反而会有负面作用。

中国经济学者许小年指出,中国政府的“四万亿”计划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政府引导下的投资计划并没有注重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是停留在重复建设的层面,政府巨额投资之后,制造业结构并未改善,相反只是增加了许多过剩的产能,加剧了供需失衡,导致制造业利润率不断降低。到最后,除了政府大力支持的大型制造业企业,许多中小型企业无以为继,只能纷纷转移资本或者倒闭。

而且,政府本身并无实力贯彻之前的“四万亿”计划,并推行未来的“七万亿”计划。绝大多数的政府计划的资本都是来自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而且绝大多数的资金都会投向某些大型项目。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也就被这些投资计划所“绑架”。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回报率,商业银行不敢将资金投资于风险较大的领域,包括中小型企业和产业结构升级。因此,一方面大型制造项目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中小型制造企业面临资金的严重缺乏。

因此,对于中国政府而言,真正应当采取的举措是做好监管者。同时,加强对中小型制造企业的扶植,鼓励制造业企业实现升级换代,而不是重蹈覆辙,建设大型项目,快速推动GDP数字的提高。中国的官员,企业主和普通民众也需要摆正心态,不把政府看作是经济的发动机,中国的市场经济才能在一个相对正常的模式下实现发展。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空心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703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