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鹏: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71 次 更新时间:2012-06-10 07:14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岳鹏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也指出:“要注意充分研究并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2]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新世纪头1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特别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反复探讨并引起激烈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形成了各种见解独特的鲜明观点,出版并发表了较高水平的学术论著和研究论文,这些论著和论文的内容基本架构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研究的框架体系。为此,梳理并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之处,将为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等相关问题提供明确指导和有益借鉴。

  

一、30年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研究的成果梳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人们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了解和遵循这些根本原则,就能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但从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具体内容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1]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一)一个规律说

徐松林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就是‘结合律’,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是对称性、匹配性、持续性的结合。它包括‘结合’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具体实际以及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等三个层次的认识和把握,其中的多次具体结合都经历了由不对称或不匹配到不完全对称或不完全匹配再到基本对称或基本匹配的过程,经历了失败、挫折和成功、胜利的多次反复比较的过程,才找到实现正确结合的道路。”[3]

(二)两个规律说

宋一博士后认为,“从本质特征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体现为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对立统一。”而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包含了三对基本矛盾,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规律,中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推进规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融合的规律。”[4]

(三)三个规律说

黄友牛教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三次历史性飞跃”、“三个十三年”和“三次思想解放”的角度认为,“‘三个十三年’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效性规律、实践性规律和认知性规律。”[5]包心鉴研究员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探索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6]潘绍龙教授也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只有与时代发展同进步,才能焕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只有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7]

(四)四个规律说

学者张录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形成过程角度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为“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准确认识中国的独特国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深刻揭示中国的社会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立足群众实践,集中全党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8]

(五)五个规律说

贾玉珍副教授从时代课题、客观依据、实践基础、民族特色和理论品格五个方面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问题,指出“正确解决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前提;科学分析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依据;总结实践的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特色;坚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格。”[9]

(六)七个规律说

余品华研究员从井冈山道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角度思考,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主要体现在“始终注重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立足中国国情,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善于总结国内外正反面历史经验;将普遍真理具体化,善于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10]

(七)八个规律说

宋一博士后从整体性的角度再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整体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了八个基本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八大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的适应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具体实践的指导规律,中国具体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进规律,中国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规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提升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的非线性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创新规律。”[11]

(八)九个规律说

张国新研究员认为,从九个方面来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和规律比较恰当,主要有“东方社会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途径;科学信仰: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进;科学国情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母体文化;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生长点;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反‘左’防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之路;正确处理‘社’与‘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之路;不断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12]

(九)十个规律说

韩振峰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十大规律,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性与现实性有机结合规律;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规律;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规律;马克思主义主导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规律;马克思主义继承性与发展性有机结合规律;马克思主义建设性与批判性有机结合规律;马克思主义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规律;马克思主义先进性与层次性有机结合规律;马克思主义过程性与阶段性有机结合规律;马克思主义坚定性与探索性有机结合规律。”[13]

(十)多层面规律说

林志友副教授认为要用整体马克思主义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研究,从整体马克思主义、规律外在表现、文化传播、民族主体等视阈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逐步演进的过程,它首先是从策略层面开始的,然后进入到制度层面,最后发展到理念层面,其间,始终保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始终表现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发展形态上的规律性。”[14]

通过对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研究的思想梳理,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达到了相当高度,研究方法是灵活、多样的;研究视角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结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然而,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研究虽然正逐步走向成熟,但其研究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和较多空白领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深化。

  

二、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研究的具体分析

  

列宁曾说,“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研究主要是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生动实践、基本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并上升到规律的层面,从规律视角切入进行研究,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此,通过对资料的检索、分析及述评,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的把握,我们对当前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所进行的研究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到以下几个基本结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研究力度的薄弱。我们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篇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精确检索,查得从1980年至今共有2840余篇文章。通过多种渠道,查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相关学术编著有10余部。但在这些专题论文和论著中,我们发现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理论成果、主要启示、基本特点、基本经验、基本特征等方面研究无论从论文数量和论著的质量来讲成果都较为丰硕,达成的普遍共识也较为宽泛。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研究则相形见绌,论文数量仅40余篇,很多论著对基本规律的探讨也较为肤浅,大都避而不谈或很少涉及,显得研究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规模。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研究内容的芜杂。单就40余篇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新近出版的编著来看,学者们把基本经验当基本规律来认识和论证的现象还广泛存在,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内容的探讨中,有很多观点是与基本经验混淆的,甚至是等同的。在对基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方面,离从实质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而且很多论断都值得商榷,甚至是不攻自破的,还难以服众。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在现有研究结论中是不乏有真知灼见的,这些新见解、新思想、新论断的确启迪了学者们的研究思路,但想在短期内取得定论还没有形成标准。

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研究方法的不足。学术界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比较与归纳相结合方法,系统研究方法等。可以说,这些方法的成功运用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轨迹,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进而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是有一定功效的。但能否突破传统的规范研究,通过结合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其他实证性研究方法的运用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研究尚没有先例,还迫切需要学术界群策群力,通过创新性探索来科学地构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研究视角亟需转换。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研究不仅需要对较为充分的现实经验材料进行凝练概括,需要对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和借鉴,更需要在全球化和时代化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下来审视和反思,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进而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研究视角。

  

三、几点认识

  

学者周治滨教授在其新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论》(总论卷)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有较为深刻的论述,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共性个性统一律、理论实践统一律、历史逻辑统一律。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秦宣教授在对该书所写的书评中指出,“尤其是《总论卷》,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的研究,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虽然作者总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只属于一家之言,虽然作者概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可能只反映了学术界概括规律的一个侧面。但这种总结和概括需要相当大的理论勇气,也需要相当深厚的研究积累和学术功底。”[15]我们对两位教授的观点极为赞同,同时在学习和借鉴周教授观点基础上,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一些肤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性与个性统一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性与个性统一律,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其普适性一面,但“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16]所以,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过程中这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性与个性统一律,是马克思主义本真化与民族化的有机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统一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统一律,揭示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反映了理论自身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7]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是经由实践来检验真理,再由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论知行观的有机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统一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统一律,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的演进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进程的相互关系。“逻辑的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18]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这90年的历史进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坚持、继承、发展、深化和融合的有机结合。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放与创新统一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放与创新统一律,是指要根据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形势,不搞抽象的理论争论,在兼容并蓄和相互激荡中激发自身活力,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9]“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都是不可能的。”[20]所以,奠定在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基础上,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积极探索、抓住时机和大胆实践的有机结合。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矛盾与对立统一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矛盾与对立统一律,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在具体结合过程中出现的内在张力或“水土不服”。列宁曾指出,“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但是,“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化”的实质不是神圣化、绝对化和教条化,而是在吃透理论,摸清国情基础上的成功结合和合理嫁接,是在内容传递和形式表达上突出中国做法、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隐性与显性统一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隐性与显性统一律,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探索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有机统一。这种隐性与显性统一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化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必然。过程是潜在的,是随着实践的向前发展而不断拓展的。而理论成果则是外显的,具体体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思想理论成果中。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27

[2]李长春.在“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3-12-29

[3]徐松林.也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6)

[4]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与启示[J].学习论坛,2007(12)

[5]黄友牛.“三个十三年”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J].社会主义研究,2003(5)

[6]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5)

[7]潘绍龙,王伟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1)

[8]张录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6)

[9]贾玉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规律问题[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5)

[10]余品华.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从井冈山道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3)

[11]宋一.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八大规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12]张国新.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规律及研究趋势[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2)

[13]韩振峰,杨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十大规律[J].前沿,2009(5)

[14]林志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多维解读[J].社会主义研究,2010(1)

[15]秦宣.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的有益尝试——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论》[J].社会科学研究,2010(2)

[16]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74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48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43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76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17

注释:

[21]2008年,河南师范大学高中建教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之结合律、斗争律、与时俱进律等七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综述。(高中建,孙嵩:《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载《运城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李敬煊副教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必然性、与民族化形式间的继承与创新性、来源于人民群众实践的渐进性与可认知性以及内容、形式的民族特性等四个方面的系统梳理。(李敬煊,张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研究的若干思考》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1期。)我们则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近发展,从基本规律的量化视角继续予以跟踪述评和探讨,以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化。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政治学院)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420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高校社科动态》2012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