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05年展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17 次 更新时间:2005-01-07 19:22

金三林   曾学文   周景彤  

在国内经济内在扩张动力增强、国际经济强劲增长和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下,2004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和温和通胀并行的较好局面。预计全年GDP实际增长率可达9.3%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可控制在4%左右。但是,在年初的投资过热和随后的宏观调控中,也暴露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严重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同时,随着我国对外经贸联系的增强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运行的双向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形势分析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些问题和影响。

一、2004年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及问题

2004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工业生产继续保持了上年的高增长势头。从月度增长情况来看,工业生产是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最小。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6.8%,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仅比上半年回落不到1个百分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重工业增长继续快于轻工业,工业发展中重工化倾向十分明显。伴随着工业生产加快和物价上涨,企业效益也呈现良好上升态势。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133亿元,增长43.9%,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点。前两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达53%,高于上年同期约20个百分点。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到11月末,城镇投资累计增长28.9%。投资正在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面运行:钢铁、水泥、有色等重点控制行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能源投资大幅度增长。

3、消费需求比往年有了明显的改善,社会消费品销售额增幅逐月加快。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2%,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是近年来的较高增长水平。尤其是农村消费加速增长、城乡消费差距缩小成为2004消费品市场的一个亮点。

4、对外经济贸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以来,我国外贸持续大进大出格局,贸易平衡由逆差转为顺差,实际使用外资明显加快。前11个月,外贸出口增长速度达到35.7%,比去年同期提高近3个百分点;在宏观调控影响下,9月份进口增幅明显降至22.1%,但11月份又反弹到38.5%。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吸收外资将超过600亿美元,贸易顺差与上年大体相当。

5、物价总水平在较高区间内运行。从2004年3月份起,CPI 同比增长连续8个月超过3%,并6--9月份连续4个月超过5%,但前11个月CPI的平均涨幅只有4.0%,预计2004年全年平均涨幅也不会超过5%。所以,到目前为止,本轮物价上涨还属于温和性通货膨胀。但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PPI)走势与CPI出现较大偏离,1-11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累计上涨13.9%,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6.1个百分点,是近几年的最大涨幅。

同时,2004年宏观经济运行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金融领域的改革滞后已成为影响经济自主增长的主要障碍。一是银行体系不能满足经济自主增长对市场化融资的需要。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不合理,贷款行为扭曲;中小银行缺乏,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贷款仍然困难。二是利率决定机制的行政化程度仍然较高,资金价格对市场供求变化的反应相当迟缓。利率不能真实反映资金成本和投资风险,加剧了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三是汇率机制僵化,阻碍了市场供求变动对外汇和人民币比价关系的合理调整。这种情况已经影响到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制约了货币政策的选择空间。四是资金大量流向民间集资,进行“体外循环”,预示着一定的金融风险。在金融市场改革整体滞后的制约下,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工具缺乏合理的微观反应基础和灵敏的传导机制,这就容易使货币当局选择直接控制手段(如通过行政方式紧缩信贷)。当前广义货币增幅明显偏低和人民币信贷增长徘徊不前,主要是因为对信贷的行政性管制过严。

第二,土地配置机制不规范成为威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另一障碍。以住房、轿车和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推动城市加快发展和城乡格局变化,成为这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因,也必然引起城乡土地较大规模的重新配置。但是,由于在地价形成、征地补偿、土地批租、土地收入的使用和管理,以及城市和产业布局等诸多方面缺少健全的规则,因此在近年来城市化加快过程中,强行拆迁、乱占耕地、农民失地失业等新的经济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土地能否得到合理配置,已经越来越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能否持续的重大制约。暂时冻结土地审批虽有必要,但只能治标,难以治本,并且可能带来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后遗症。当前要尽快落实以市场化为核心的土地配置机制,由市场决定土地供求和土地价格,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长期稳定的土地制度依托。

第三,某些行业投资过剩的问题和影响开始显现。工业企业“两金”(即产成品存货资金占用和应收账款)拖欠明显上升,前11个月产成品资金占用持续上升,同比增长23%,大部分产品的库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增长16.8%,“三角债”现象“死灰复燃”。小型和私营企业应收账款拖欠严重,融资成本大幅上升。连续两年的亏损企业持续减亏的势头出现逆转,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9.1%(上年同期为下降2.5%)。这些可能诱发新一轮企业债务链,降低企业投资预期,并增加金融风险。

第四,市场化滞后和资源约束是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重要诱因。投资过热的一个重要诱因,是资源和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被严重低估,投资成本大大降低。而导致资源和要素价格被严重低估的原因恰在于市场化滞后,使得这些要素的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稀缺性,严重偏离市场均衡水平。另一方面,由于能源、资源、运输等行业又几乎被国有企业垄断,非国有资本实际上很难进入,不仅使这些行业平常投资就不足,而且一旦因投资需求膨胀导致供求缺口时,也不能很快增加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大了供求缺口和通胀压力。但是从投资过热到通货膨胀,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资源约束。如果说市场化滞后降低了短期供给弹性、使供给不能迅速增加的话,那么资源约束就制约了长期供给弹性、使供给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

第五,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尽管粮食价格稳定使得11月份CPI出现大幅下降,但是土地、资金、劳动力和资源产品的价格仍然保持着10--30%的涨幅,且势头不减。再加上粮食缺口依然存在、投资增长不会大幅下降、国际石油价格走势不确定等因素,以成本推动为主的混合型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

二、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看法

2004年,以“管住土地,管紧信贷”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措施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一刀切,有保有压”。这个原则本身没有错,但是如果由某一个机构来准确判断和决定到底哪个行业要保、哪个行业要压,那就还是计划经济的做法。因为,市场经济就是要承认市场本身的不可知性和不确定性。应该说,从2004年的某些宏观调控方式来看,一些部门对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下宏观调控的理解还有待深化,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非常有其必要性。

如何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应该成为加强和改进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

1、科学执政完善宏观调控,就是要科学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在根据本国或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一个作用是通过宏观经济调控,为市场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但是政府作用也存在着局限性,即“政府失灵”。而市场竞争有效地降低了市场运行的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因而能够节约交易费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最佳途径是实行把二者适当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积极作用。

在本届中央政府新班子成立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讲了一个总原则,即:市场能做的市场做,政府不能做,政府要做的一定要做。这个总原则非常重要,不仅贯穿在政府日常工作中,也应该指导宏观调控的措施。也就是讲,宏观调控要依据其合法边界进行调控,要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内进行调控。宏观调控不是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也不是用产业政策调整的名义对企业直接干预,也不是仅仅根据某些产品的供求预期作为宏观调控的依据。

2、依法执政完善宏观调控,就必须使政府行为具有合法性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法治是通过两种约束来为经济运行提供制度保障的:一是对市场主体的约束,二是对政府的约束。实践和理论都证明,政府行为的法治化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根据国外实践,政府行为的法治化要体现以下原则:(1)权利法定原则。即政府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其权利来源于法律的授予;未经法律授权,以国家名义实施的法律行为,在法律上是无效的。(2)公平原则。即政府应站在公允上的立场上,对所有市场主体都一视同仁。(3)效率原则。政府应该树立尊重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市场主体本位意识,依法定程序办事,提高办事效率。(4)尊重人权原则。政府行为即使符合法定原则,也不能侵犯公民的基本人权和基本自由。(5)保护财产权原则。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政府和公民、企业之间的财产关系是平等的交易关系。

这五项原则也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合法性的基本理念,它们深刻体现在政府宏观调控的立法和执法过程中。

在我国,政府行为法治化五原则已经很好地体现在我国的法律文本上。但在实践上,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通过自身的强权而侵犯公民基本人权、自然人和法人财产权的行为还非常严重。其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政府不需要为自己的权力后果承担责任,滥用了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3、民主执政完善宏观调控,必须认同并尊重市场主体的自主决策权

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基础就是,分散的市场主体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在国家法律规定内,独立地做出决策。作为间接手段的宏观调控,是政府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国家计划等影响市场信号并进而影响市场主体的信息,最终影响市场主体的决策行为,而不是对市场主体决策行为的直接干预。

我们选择市场经济作为我国改革的发展目标,就要认同这一基础,并尊重和保护市场主体的独立决策权利。市场主体拥有的信息不同、决策的能力不同,对形势的判断和决策也就不会相同。因此,要允许市场主体对形势有不同看法。如果企业因盈利预期而投资,并对自己的投资效果负责,那就是市场行为。政府不应该进行微观干预,而是应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并依法管理。而且,政府和作为代理人的政府官员,自身也是有限理性的,他们未必能比市场主体更能判别出哪个行业已经过热或者没有盈利机会。而且,随意性的政府干预,往往还会增加市场主体判断的不确定性,增加市场主体的决策成本,阻碍经济增长。所以,以行政方式控制投资过热的问题,效果往往不会很好。

在转轨时期,中国当前最大的问题还是政资不分。政府还直接或间接控制着许多企业,成为事实上的市场主体的一部分。这必然导致作为宏观调控的政府和作为企业所有者的政府职能之间的错位。作为企业所有者,政府有充分的理由直接干预国家控制的企业的决策,但如果将这些干预措施加以推广,作为干预普遍市场主体的决策行为时,就会出现前面所分析的问题。所以,要认同并尊重市场主体的自主决策权力,完善宏观调控,就必须加紧政资改革,加速政资分离。

4、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还必须加快市场化进程

宏观调控的前提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从历史看,1994年和1988年我国两次发生经济过热。但1994年治理经济过热时,由于推出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举措,就没有使经济陷入1988那样的大衰退。从现实看,对于“收紧土根”等提法意见很大,而对利率市场化的反对意见就非常少。可见,只要是市场化的就没有争议。由于资源和要素领域的市场化进程严重滞后,是导致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重要诱因。因此,资源和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应该成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基础性工作。同时,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以及继续推进农村费税改革。

三、2005年宏观经济形势展望和预测

1、国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良好

由于全球开始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失业居高不下、经济结构调整和美国“双高”赤字,以及非传统安全因素等问题依然突出,原油和原材料等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仍将处于高位,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可能将有所放缓。

近期,一些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陆续对2005年世界经济做出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估为4.3%。世界银行的《2005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2%。联合国LINK项目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也为3.2%。这些预测数虽然比2004年低,但仍然显示出2005年全球经济将保持较高增长。亚洲开发银行初步预测,2005年亚洲地区经济增长将达6.2%,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通货膨胀率将达4.4%,高于2004年,也会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将带动全球贸易保持大幅增长。联合国LINK项目和IMF预测2005年全球贸易量增长将达到8.0%和7.4%,尽管比2004年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还是明显高于近10年来世界贸易量年均6.6%的增长速度。

随着跨国并购活动的恢复以及经济增长的加速,国际资本流动也将持续恢复性增长。按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数字,全球投资流量从2004年重新开始增长,2005年全球FDI将持续这一走势。

总的来看,尽管国际油价能否高位回落、美元走势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依然比较良好。

2、国内经济环境将继续改善

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和结构矛盾趋缓,随着物价水平回落,市场预期将下降,需求约束和市场竞争风险开始增大;资金、土地要素供给偏紧,市场引导的投资活动将明显降温;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和中西部地区受到紧缩性影响较大,发展后劲受到一定削弱;经济运行的一些周期性因素可能进入下行期,例如企业存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可能将出现下滑;一些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措施还有后续影响。这些因素可能使经济增长小幅回落的态势延伸到2005年。

但是,从运行态势看,我国国民经济仍处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扩张周期中。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一批高增长“产业族群”投资自主性增长惯性较大,城市化发展加快,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方兴未艾。这些经济自主增长的市场性力量仍然在加强,而且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实施“财政、货币双稳健政策”,将使偏紧的货币政策有较大放松,也将使财政政策走向中性并加快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更多地发挥经济自主增长能力。而将2005年定为“改革年”的基调,将进一步消除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加快市场化进程,改善市场主体的预期。综合分析,2005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可能比2004年略有降低。

3、2005年经济增长预测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既有宏观调控政策转型效应、外需拉动作用减弱等对投资增长的不利因素,也有企业效益总体水平持续提高、物价保持在较高水平等有利因素。综合分析,抑制因素要稍大于促进因素,2005年投资增速将小幅回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会有一定减弱。通过北师大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的季度宏观经济预测模型,我们预计2005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1.8%(90年不变价,下同)。

居民消费方面。由于政府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消费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增长使2005年农民消费增长具有较大空间、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仍将继续等利好因素,2005年消费需求仍将延续2004年后期快速增长的势头。通过季度宏观经济预测模型,我们预计2005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为11.2%。

进出口方面。考虑到世界经济回调、国内经济仍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外国直接投资将保持稳定增长等有利因素,以及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在高位徘徊、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增加、地方分担超基数出口退税压力增大等不利影响,我们预计2005年的出口额增长率为22.5%,进口额增长率为21.4%,出口增长略高于进口。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预计,在国际经济环境没有突发性的变化,国内“双稳健”宏观政策得到有效实施的情况下,2005年我国全年GDP的平均增长速度将达到8.39%。

4、2005年物价走势预测

尽管市场化改革会在长期内通过增加供给来减轻通胀压力,但在短期内会使“缺煤”、“限电”、“油荒”等隐蔽性通胀显化,使资源和要素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增加短期通胀压力。从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上涨了10-20%,某些城市的土地价格上涨30%左右,民间借贷利率平均上涨到7--12%之间,石油和煤炭的价格涨幅也都在20%以上,水、电、燃料等居住价格上涨9%以上,且势头不减。

如果上述资源和要素价格维持目前的涨幅,我们预计[注1],2005年PPI平均涨幅为9.4%,其中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和原材料、其它因素价格上涨分别使PPI上升1.1%、1.0%、0.8%、3.0%和3.6%。而PPI上涨会带动2005年CPI上涨4.7%,其它因素导致CPI上涨1.1%,CPI合计上涨5.8%。如再考虑到粮食缺口依然存在、投资增长不会大幅下降、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维持高位等因素,理论上CPI涨幅应该高于6%。

但考虑到市场化改革措施都由中央政府掌控,会通过限定提价等措施来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使改革的力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统一起来。那么,2005年的CPI涨幅将在5%的温和通胀区间内波动,同时还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隐蔽性通胀。

注释:

[注1] 假定行业的资源、要素成本比重为全国平均水平,企业自己消化50%的增加成本,其它因素导致的物价涨幅为2003年均值,PPI在12个月内影响CPI上升50%。(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北师大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 金三林 曾学文;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周景彤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28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