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特权意识不除“特供”难以禁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10 次 更新时间:2012-04-24 10:52

进入专题: 特权意识   特供  

胡印斌  

时下“特供”产品的普遍存在,历历在目,不容忽视。从“特供酒”、“特供牛奶”到“特供蔬菜”,等等,“特供”产品早已经满天飞了。那么,“特供”产品为什么会如此疯狂吸金,甚至完全可以蔑视商品的价值规律而形成某种畸形繁荣的产业链?

这其中的关键,恐怕在于“特供”生态中或隐或现的特权因素。也就是说,一旦权力经由商业之手精心勾兑,并公开叫卖,“万元一条”当然也就算不上什么稀罕的事情了。

举凡“特供”,那些授权的国家机关、单位的来头自然都很大,都代表了某种特定的权力和权威。这种权力和权威既能够传递给消费者一种高人一等的暗示,以及由此带来的愉悦的消费体验,也使得那些授权单位找到了一种久违了的特权的美好感觉,更何况,太阳底下没有白白出让的权力,总有一些利益让那些机关、单位欲罢不能。

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个别企业故弄玄虚,借用一些暧昧、模糊的“特供”、“专供”字样以牟取商业利益。调查显示,使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相关建筑名称用于商业宣传背后,有着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有授权、有设计、有分销。假冒特供并不普遍,相当一部分的“特供”都是权力与商业的结合。

这种结合是如此胶着、如此强悍,以致相关部门的整治行动每每难以奏效。据披露,早在2004年,国家工商总局就发布过《关于严禁在商业广告中使用国家机关名义的紧急通知》,其后几年,类似的通知不知凡几,最近的一次是在去年年底,国家工商总局再次发出《关于持续做好含有“特供”、“专供”等内容广告日常监管工作的通知》。

屡禁不止、禁而不绝,表面上看似乎是这一畸形产业链中的利益驱使,而根源依然在于商业利益背后的特权意识。必须明确,“特供”产品上那部分高高溢出的价值,其实就是用于赎买特权的价格。特权意识不除,特供产品则不可能真正禁绝。

“特供”产品泛滥,一方面造就了一个畸形繁荣的市场供求假象,损害了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透支了机关、单位的社会公信力,甚至玷污国家机关的社会形象。长此下去,危害十分严重。2012年2月6日《法制日报》来源: 学习时报2012年4月23日

    进入专题: 特权意识   特供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262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