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泽奇:网络延展了交友时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29 次 更新时间:2012-03-29 10:14

进入专题: 网络   交友  

邱泽奇  

问:据CNNIC的最新统计,中国网民已超过6800万。以如此庞大的数字作为社会基础,互联网给人们的交往方式带来多大的变化?

答:一个很简单的变化就是原来的沟通都是面对面的沟通、口耳相传的沟通;有了文字、有了书信以后成了另外一种沟通;电报、电话带来了第三次革命;互联网可以说是第四次革命了。所以沟通方式的变化是非常清楚的事情。最早利用互联网沟通是节省时间、节省资费,比如通过internet,通过E-mail的电子邮件的沟通。但是现在各种网站都都提供了即时沟通的方式,从最早开始的ICQ,这是一个英文缩写,实际上就是“我找你”,后来中文有QQ。这中间有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就是从延时性的沟通转向即时性的沟通,实际上是在试图用新的电子媒体来替代人们面对面的沟通。所以说网上沟通或者说网上交朋友的是很正常的现象,不是一个值得大惊小怪的现象。我曾经有一个学生就专门做过北大BBS上的交往行为研究。在BBS上大家沟通的目的也是为了交朋友,比如交流学业啦,交同性朋友、异性朋友,或者志趣共同的朋友。各种社团的沟通都是这个样子,我觉得也很容易理解。各种新的沟通方式的出现对于我们缩短交流的距离,同时节省交流的时间,提高交流的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问:您觉得在网上交朋友和在现实生活中交朋友有什么不同?

答:通过我学生做的研究和我自己做的观察,因为我自己也在上网,我也交朋友,我也观看别人交朋友。这个区别是非常清楚的。现在当然也有语音沟通了,以前没有语音沟通的时候主要通过文字,大家有一个延时的时间,就是有一个思考的空间,不像即时沟通那样,大家面对面地看着表情,至少感觉到一种氛围,会给你一个非常直接的反馈。所以在网上沟通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将会更理性,有时间来思考,发生冲突的时候不会直接顶牛,不会像弹皮球一样弹起来。当然他听不到你的声音所以他不知道你的语气,只能借助于文字。现在加上了摄像头,加上了语音来沟通,正在逐步变成面对面的沟通,但至少还有一个缓冲带,就是网络本身,比如大家感觉气氛不对,可以走开,临时离开一会儿。

沟通方式应该可以从几个方式来理解,一种理解是把它当作生活中间必需的沟通媒介,另外一种是把它当作工作的工具。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现在的网络沟通根传统的沟通是有区别的。一个最突出的差别就是促使人们在沟通的过程中间更加理性化,至少是传统沟通中没有的东西。

问:在网上与人交流时,您觉得那是虚拟的自我还是真实的自我?

答:一方面来看,90年代初期我们把网络的沟通看作是一种虚拟的沟通,所以有人写了一本书叫Virtual Community”——虚拟社区,这个作者我还专门去拜访过他,是住在旧金山的一个自由作家。他曾经创办了一个互相帮助的虚拟社区,这是早期的网络了,这个网络跟今天的网络有一些差别。虚拟的成分在现在的网络中逐渐的减小,慢慢的走向现实性。虽然早期的网络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网友是避免见面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是趋向于见面的。比如我的学生到全国各地就会跟他们的网友见面,而且这些网友也能够给他们提供很好的帮助。这些网友到北京来,他们也给提供很好的帮助。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把人们的交友圈子在空间上扩大了,还是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的。过去对虚拟社区的研究清楚的表明,它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指向,比如大家在网上交往的差不多了,就会觉得应该见面了。

问:其实在很多网站,网上交友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只是“泡妞”、“吊马子”,也很多更加积极向上的,也许是同性的,也许是异性的朋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好朋友是建立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上走到一起的?

答:实际上是我们讲的共识问题,中国古话讲“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讲得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如果有一帮人能够聚在一起,无论在虚拟空间也好,真实空间也好,即便是在同一个家庭里也好,必须有一个基础,比如大家有共同的志趣。北京有一个车友会,就是通过网络来沟通节假日到哪里去做善事,非典期间医护人员有好几批都是车友会从郊区送回家的。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社区,帮助社区、朋友社区、兴趣社区。有人爱玩电脑或者手机,他们都有他们的社区,通过网络沟通在一起,甚至周末聚一次会,这个聚会既有娱乐性质,也有怡情的性质。古代的文人都有怡情的方式,就是放纵自己情绪的方式,比如琴棋书画,以文会友,以墨会友,以歌会友,以棋会友,现在球迷们也是一球会友,歌迷以歌会友。这些人到一起就是要使自己的情绪得以舒缓,至少有一个调整,这就叫怡情。网友在网上聚会也是怡情的一种方式,比如我就曾经有一位很好的朋友,他自己办过一个论坛,他是浙江大学的一位教师,原来我并不知道他是一位教师,他到北京来了说我们可不可以见见面,我说当然可以,来了以后见面原来也是同行。

大家在一起并不一定要谈男女的事情,但是大家在一起有一个基点,聊聊天,因为现代社会真是压力太大,像这样的聚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利益冲突,会觉得:啊!还有这一帮人,大家可以在一起聊聊天,谈一点工作以外的事情,谈一点生活以外的事情,这都是很好的事情。交往不会是有一个笼统的基础,必须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基础,这跟过去的血缘家庭以血缘为基础道理是一致的。我们家庭之所以称作一个家庭,要有一个最共同的基本点,大家有相同的血缘关系,这是物质性的共识基础。但是网络的交友不是给我们提供物质性的共识基础,而是给我们提供精神性的共识基础,无论是好的坏的,社会上总有真善美的判断,学术研究也通过网络,交换观点发表意见提出批评,甚至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新闻事件,所以必须有一个共同点,血缘只是一个类型,是传统的以物质为基础的类型。网络正好给我们提供着这样的手段和空间,让我们能够利用这种把空间和时间延展的方式来拓展我们的交友圈子,把我们寻找兴趣共同点的范围和实现扩大和延展出来。

问:我发现人们有的时候的心里话并不愿意对他身边的人讲,却很可能对一个陌生人倾诉衷肠,您认为这跟专门与陌生人交往的互联网是否存在某些相同之处?

答:这是人类情绪生活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跟谁说话都是有选择的,说什么样的话也是有选择的。比如跟上司说话就不能特别随便,跟同学在一起就可以打打闹闹。有一些话既不能对上司说,也不能对同学说,也不能对家人说,就是有一种由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所积累的压力要释放掉,有时候就需要找到陌生的空间,网络就是这样一种陌生的空间。有的人很喜欢吹牛,所以在火车上跟所有的人海阔天空的吹,把自己一下子吹嘘得特别伟大,因为他心目中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种伟大的人物,但是当他在身边的人中间做同样的表述就会变得特别渺小,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什么人。每个人都有这样一面,无论在哪一个年龄段都会有这一面,哪怕到了70岁,行将就木的时候也有这样一面。

问:现在一提到网上交友,似乎就跟诸如一夜情、性乱、婚外恋、骗钱谋财、未成年少女收引诱甚至是妓女拉客现象联系在一起,您认为这是网上交友的过错吗?

答:不能因为有了这些问题,就认为是网络交友的问题。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即便没有网络的话,这样的事情同样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生,网络交友只是给这样一些问题的发生提供了延展的空间,同时也就提醒我们在现代的社会中,大家在时间比较紧迫,工作压力大,学习压力大的这样一个我们叫“压力型”的现代社会空间,大家怎样舒缓自己的情绪,怎样去利用现代的媒体工具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在这个方面大家应该采用一种更理性化的方式。所以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因为网络,而是我们在应用的时候应该尽量的去避免一些问题。任何人类的发明尤其是技术方面的发明都会有这个方面,就像原子弹一样,很好的利用原子能可以为我们造福,但是把它造成炸弹扔到某个地方,比如广岛,就会给人造成灾难。技术的两面性是历来存在的。所以网络问题决不是先例。

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尽可能的利用它积极的一面,而避免消极的一面。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具备更多的社会常识和社会知识,也就是说我们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化所需要的知识也在发展。比如过去大家在村子里是不需要防备他人对你偷袭、偷盗,因为大家面对面,谁都熟悉。但是到了有电话以后、进入城市以后,对面住在两个门洞相互之间都不会认识,因为有个常识说,对面那个可能跟你不是一路人。在网络上同样也是这样的,他把话讲得很好听,你可以相信他,但是这个相信是有限度的,必须从理性,从你的知识逻辑去判断,这个相信是该还是不该。所以它对人们的知识和理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整个的社会更加走向成熟,因为我们在对待和应用网络是还缺乏必要的知识和准备。

问:那么您认为应该如何从制度上、从认识上、从责任上来规范当前的网上交友行为?

答:要去约束人们的交往,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怎么样去规范目前的网络交往,有几点我们应该注意:一、网络交往是不是可以作为立法证据,比如说有人用网络来欺骗,可不可以作为立法证据,这个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但决不能堵着人们,不让人们去上网交流,这个是不可以的。我们应该针对立法或者社会规则中的一些漏洞把这些东西满满的补起来。发达国家都有针对网络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的立法。要抓紧做工作。

我们不可以去阻止人们一夜情。虽然我们社会伦理是不容许的,怎么样去减小到最小,这中间包括了家庭的责任、学校的责任。大家需要明确的是一夜情到底对社会有什么危害,对家庭有什么危害,对自己有设么危害,一夜情到底是该还是不该?不能简单的说,一夜情是不对的。

还有少年儿童,我们不可以规定少年儿童不可以上网,这是不对的,少年儿童上网交朋友不是一件坏事情,问题是你怎么样去疏导他让他正确的利用网络来为自己的身心健康服务,这是应该采取的态度和策划。我的孩子也上网,从小就上网,你就得教他怎么样在网上鉴别各种信息,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问:某些没有触犯法律的网上交友行为实际上也可能伤害了当事人,遇到了这种问题怎么办?您可否给出建议?

答:更多的成熟化。很多人在跟网友见面之前会有很多浪漫的想象。我讲一个极端的例子,你交往的是一个男性,但他自称是女性,交往了很长时间以后,说见个面吧,一看是个男的,你就觉得很尴尬,其实你早就应该有这个心理准备,因为如果你仅仅是为了跟异性交往、跟异性见面的话,你在交往的过程就已经发生问题了,你见面去干吗呢?如果你见面只为了一睹对方的芳容,你就没必要这么做了,你身边的漂亮女人或者英俊男人多的是,这并不是一个你去获得满足的方式。你在网络交往中必须有这样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问:您觉得最理想的网上交友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答: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人物都会有自己的行为处世准则。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不要把网络想象成面对面的交往,即便是面对面的交往,你也有被骗的时候,也有被伤害的时候,是同样的一个道理。我们所需要的是通过善待人和别人善待你获得生活中应该有的养分,或者来发展你自己的个性,人格,或者来丰富你的生活。我觉得这是网络交往中应该抱的一个态度,如果你从网络交往中,就有不良的企图,比如随便找一个女的,来个一夜情,这玩意儿我认为就跟在现实生活中希望随便找路边的一个男人或女人跟你上床一样,一个道理,是荒唐的事情。大家必须有的是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你不要把网络看成是我可以干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干的事情的通道,你能在网上干的,你在现实生活中同样能干,你在现实生活中干的,在网络同样也可以干。你必须清楚的一点就是网络把你干事情的时间和空间作了无限的延展。

(新浪观察2003年采访。)

    进入专题: 网络   交友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传播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166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