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春节前后,88岁高龄的小平同志南巡,发表了一系列事关中国未来政治、经济走向的讲话。从事后的结果看,这次讲话保证了中国政治、经济继续沿着改革开放的方向运行,更使当初确立的强国富民的目标部分实现。目前,中国经济雄踞世界第二的地位,人均GDP5000美元左右,接近中等发展国家水平,中国在一系列国际事务中影响巨大,而这一切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那一次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直接和间接的成果。
站在今天的位置,回顾过去中国走过的路程,面对当下存在的迫切问题和未来面对的种种风险,如何看待20年前小平同志的讲话,如何理解那次讲话对中国今后政治、经济走势的意义,不但关乎对历史的客观评价,更关乎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关怀。
20年前小平南巡讲话的关键是一个字:“破”,就是破掉了当时阻碍改革开放,阻碍市场经济建立的“左”的思潮。小平同志深知“左”的思潮的影响虽然经不起实践检验,但是在理论上(逻辑上)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他以消极的“不争论”,和积极的“试(实验)”,来破解“左”倾思潮对改革开放的干扰和阻碍。小平同志破除“左”的思潮,意在“建设”——就是推动“停滞”的改革开放进程,最终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这就是南巡讲话的所“立”。事实证明正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确立的“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释放出巨大的竞争活力,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20年,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世界上没有一种经济理论的影响力能够与之相比肩。
20年后,面对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也面对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再一次重读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我们认为小平同志当时确立的改革开放的“战术目标”应该说实现了,但其“战略目标”远没有完成。简单地说就是从(财富)数量的角度讲,改革开放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是从(财富)效用的角度讲,实现这个目标仍然任重道远。因为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是:中国社会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怨愤越来越多,而各种改革阻力重重,殊难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了另一个关头。此时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让人们面对因巨大阻力而洪流激荡的情势升起另一种对“破”和“立”的期待。
和20年前相比,中国目前的问题不是数量增长,而是效用改善,也就是让财富转换成社会的稳定、祥和以及人民内心的幸福感。这是一个比创造财富更加困难的挑战。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根本不能依靠财富的继续增长解决的问题。对此,有两种解决的思路:一种就是重新分配财富,另一种是通过“权利的增长”解决问题。通过重新分配财富能否达到目标呢?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一个是这是零和博弈,要剥夺另一方(富裕的一方),此外这种方法达到结果只能是低档次的均衡(循环)。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权利的增长来解决问题,也就是通过增加权利的生产和供给,让富人更加安全,让穷人获得参与的权利。然后让富人和穷人通过“权利的交易”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最终达致社会总效用(幸福感)的持续增长。
今天,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当前“破”,主要是两个:微观上要破利用集团的掣肘,正视底层民众的声音,宏观上则要破政治体制改革的“内滞”,把权利的生产与供给作为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力增长的推动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未来的“立”,主要是也是两个:一个是刚性的法治约束下的市场经济,也就是好的市场经济,另一个是刚性的公民权利约束下的善政,也就是全民参与的政治治理。
最后的问题是,20年前我们有幸有小平同志的个人权威,他可以以一人之力扭转局势,做成大势,保证中国经济此前20年的辉煌。今天中国政治已经进入“微权威”时代,我们将通过什么“力”来实现关乎中国社会、经济未来命运的“破”和“立”呢?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但是积极的希望也正在出现。从近几年来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种种迹象表明,从近些年一系列事件积累起来的“案例”看,中国政治治理正在形成上下竞争和良性互动的机制,尽管争论不断,尽管在有些方面看似倒退,但是总体上民间在成长,中产阶级在成熟,公权在民意的约束下逐步地学会了谦卑和迎合,这都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迹象。假以时日,一个互动、互信和竞争的政治治理结构会通过一系列“破”和“立”的社会进步运动在中国最终形成。
这是我们纪念小平同志南巡讲话20年的现实意义和未来期待。
(这是应约写的一篇纪念文章,已经在《理论视野》发表。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