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长洪:严峻复杂的世界经济蕴涵挑战和机遇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60 次 更新时间:2012-01-13 09:19

进入专题: 世界经济  

裴长洪 (进入专栏)  

刚刚过去的2011年,世界经济与贸易增长速度放缓,欧美债务危机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国际资本流动时有异常;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胀持续高企,发达国家通胀压力逐步显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除德国以外的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上升。面对严峻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们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风险,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的挑战

外需可能进一步下降。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复苏中实现较快增长,进出口总额增长34.7%,其中出口增长31.3%;2011年,随着世界贸易增长回落,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回落到22.5%,其中出口回落到20.3%。展望2012年,世界经济不景气将导致外需继续下降,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有可能继续下滑。从2009年至2011年连续3年,我国商品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为负,2012年可能仍然是负贡献。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难下使我国经济建设成本上升。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需求下降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时有波动。但是,由于发达经济体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充裕的局面并未改变,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相对强劲的支撑。我国经济建设不仅高度依赖从国际市场进口能源和原材料,而且近两三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远高于我国出口商品。2011年,我国进口铁矿砂均价上涨27.1%、进口大豆均价上涨23.7%、进口钢材均价上涨13.2%,导致我国经济建设的成本不断上升。

保障我国外汇资产安全与增值的难度更大。2011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3.2万亿美元,其中约有2/3以美元资产形式持有,而美债危机和美元贬值使我国持有的美元资产面临缩水风险。进入2011年四季度以后,随着欧债救援成本的加大,希腊等高负债国家出现债务重组或违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一旦这类事件发生,将使我国持有的这些国家债券遭受直接损失。而欧元因债务危机不断贬值,使我国原来为防止美元资产缩水所作的外汇资产多元化安排面临新的困难。

西方发达国家对我遏制升级。我国不断遭到美欧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困扰,频频遭到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在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名目下被征收惩罚性保护关税,这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较大冲击。不仅如此,随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竞争力下降,它们对世界市场和资源的争夺更加倾向于采取保护主义手段。2011年,美国高调重返亚洲,企图遏制我国在对外开放中形成的不断扩大的经济影响,特别是在亚太地区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新机遇

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的新机遇。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走向经济复苏,在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增量贡献中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西方发达国家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经济衰退,而我国则实现了8.7%的经济增长率;2010年我国的GDP约为5.88万亿美元,占全球的9.3%,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预计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将超过9%,经济规模将达到6.35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将上升到9.7%。2010年我国货物出口1.58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11%;预计2011年货物出口接近1.90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上升为12%左右。不言而喻,国际金融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明显变化,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机遇。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并扩大出口贸易,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78年至2008年的31年间,在我国的总量需求中(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计算),外需的比重达到14.64%。国际金融危机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世界经济的循环格局,使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根本原因是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完全是依靠内需实现的。这说明,我国已经初步找到了依靠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的新途径。在未来两三年内,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持续为负数,需要我们继续在依靠内需实现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不断探索,寻求更多办法,取得更大进展。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机遇。首先,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逆势中取得进展。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延续了我国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部分省市出口贸易超高速增长。沿海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速。大量来料加工装配生产线转为企业法人,即转为进料加工贸易,从而带动了境内产业配套和增值活动。2001年来料加工装配出口占全部加工贸易出口的28.6%(上世纪80年代占50%以上),2010年下降为15.2%,2011年再下降到12.9%。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许多进料加工贸易企业探寻加工贸易产品转内销的途径,2010年广东加工贸易转内销已达11000亿元人民币。加工贸易企业有的从加工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加工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升级,有的从简单的委托加工向设计加工升级,这两种升级使进料加工贸易的境内增值率大幅度提高。其次,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增长得以实现。境外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2011年前11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037.6亿美元,同比增长15%左右。与此同时,我国企业海外投资连续9年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速达到50%左右,从不足10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590亿美元。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再次,积极参加全球经济治理的条件更为有利。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已经从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成长为规则制定的参与者与建议者,为改善全球贸易治理、维持国际贸易体系平衡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成为多边谈判的重要平衡力量。10年来,我国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递交了100多份提案,其中单独递交的提案超过半数,在各个层面为推动建立多边贸易机制作出了实质性贡献。在20国集团峰会的经济协调中,中国的积极作用日益显现,中国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建议为世界各国所普遍关注。

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步入上升期的新机遇。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大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陷入困境,而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流动性充裕,经营稳健,不良资产处于较低水平,加上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使我国开放型经济具有极强的抵御风险能力,不仅保障了金融市场有序运行,而且保障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目前人民币是世界上最坚挺的货币之一,随着跨境交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扩大,预计到2011年底大约百分之五到六的贸易额将使用人民币结算。同时,人民币在海外作为投资工具也开始试验,除了已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还会出现新的人民币债券市场以及更多的人民币资产持有人,有的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官方外汇储备。人民币成为新的交易工具出现在国际金融舞台和世界货币市场上,将为我国以人民币为依托发展开放型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抵御国际金融风险以及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做好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两篇大文章

展望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要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做好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两篇大文章。

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经济建设应始终立足于扩大内需。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长期以来,我国消费率偏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在政府、企业、居民这三大消费主体中,居民消费的增长动力不足;城乡两大消费区域发展不平衡;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的结构有待优化。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强居民消费的能力;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有效支付能力;进一步推动城镇化,使更多农民有序转为城镇居民,进入城镇消费;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特别是文化体制、医药卫生体制等领域的改革,使服务消费成为我国消费的新增长点。我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投资拉动,这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但需要优化投资结构,包括优化投资的部门结构和主体结构,以把投资引导到有利于节能减排且附加价值较高的产业中,引导到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的服务业领域,引导到有利于满足新的消费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应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

我国已建立了开放型经济体系,外需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面对不利的国际经贸环境,我们必须努力稳定外需,继续实施行之有效的外贸政策,力争保持必要的出口增长速度。为此,应通过推动产业向内地转移延缓传统要素禀赋优势的弱化,通过推动沿海企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稳定外需还包括扩大进口。目前我国的进口结构基本上是生产型的,特别是资源性产品比重较高,扩大消费品进口是未来的重要目标。在2005年至2007年间,消费品进口比重曾达到9%以上,显示了我国消费品市场的潜力。今后,应通过降低关税、进口便利化以及完善商业环境等措施,使我国生产型的进口结构转变为生产型与消费型并重的结构。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进入 裴长洪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世界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920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