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已经进入尾声,即将成为过去。回顾这一年来世界局势的风云变化,有太多让我们铭记的重大事件,从2月份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到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下台,再到阿利比亚独裁者卡扎菲的身死国灭,直到现在叙利亚阿萨德政权的风雨飘摇。在中东地区掀起的全球新一轮民主化浪潮既有当事国国内正反两方面力量的此消彼长,又牵涉到了世界中、美两大国的暗地里博弈——既基于国家利益的博弈,又包含了意识形态之争。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国家利益时各个主权国家追求的首要目标。从传统上看,埃及穆巴拉克政权一直和中国保持着不错的关系,中共党报《人民日报》也曾将穆巴拉克视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中绝大部分要经过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可以说埃及也扼住了中国石油进口的咽喉。因此,中埃关系的友好稳定对中国来说比较重要。但如今,埃及“强人总统”穆巴拉克已经被埃及人民推下台,埃及迎来了政治民主化的曙光,而这恰恰是美国所乐见的。美国一直在全球范围内推销其“价值观外交”,推动全球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一旦经过选举后的埃及民主政权倒向美国,中国的利益无疑将受损,在中国无法阻挡埃及的民主潮流的历史条件下,尽力保持与埃及新政权的接触与合作,不让其完完全全地倒向西方是目前中国外交所要面临的一个课题。而同样是“中国人民老朋友”的前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也已在这一轮民主化浪潮下倒台,最终被反对派的一名士兵所击毙。利比亚作为中国在中东地区重要的石油进口国,对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意义巨大。此外,中国在利比亚还有上千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确保我们的投资安全也是中国外交的努力方向。利比亚内战伊始,中国政府对利比亚局势预计明显不足,原先以为卡扎菲政权能够很快平息国内的叛乱,结果利比亚反对派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解放了全国,中国政府在局势变得相当明朗时才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显得匆忙。从现在的情形来看,利比亚新政府亲西方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争取利比亚新政权确保中国利益受损最小化,防止美国势力在利比亚过度渗透又是中国外交面临的新难题。
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条件下,意识形态之争仍然是中美关系的一个绕不开的绊脚石。中国和美国分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两国社会基本制度的巨大差异导致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巨大分歧。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地区建立了一个与资本主义政权相对立的共产主义政权,在美苏两极格局下,中国倒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美两国由蒋介石时代的盟友关系走向了对抗。之后,由于中苏交恶,中美关系一度得到改善,这包括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这期间,虽然中美关系基于国家利益的选择而得以改善,但两国在共同的威胁——苏联面前仍然没有结成同盟。当苏联解体后,“中国牌”在美国手中也就没什么价值了,美国开始在民主、人权、自由方面对中国的批评不断增多,意识形态之争也更为凸显。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美国又开始将中国视为主要威胁之一,小布什总统在当选之后还一度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不料,“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的主要精力开始转移到中东地区以及反恐战争上,给中国的压力减轻了不少。而当今年本拉登被击毙后,美国又开始“重返亚洲”了,中国所面临的美国压力已经增大。在年初掀起的新一轮民主化浪潮下,中国的态度显得犹豫不决,既想维持中东的现状,但又无法阻挡民主化浪潮,而美国则对中东的民主化表现的很积极,并在推动这一民主化进程,推销其“价值观外交”。而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在本年度内多次高调批评中国的人权问题,更令中美意识形态之争添了一把火。
由于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且国力正在不断上升,美国对中国发展的担忧不断增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博弈将会同时变得比以前更加激烈起来。从长远来看,中美两国将处于一个竞争多于合作但不至于破裂的关系阶段。中美关系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对普世价值的接受程度以及自身政治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