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民族主义之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880 次 更新时间:2004-12-06 10:59

进入专题: 河西  

河西  

 

90年代以来,一个幽灵,民族主义的幽灵,在知识界徘徊。新左派和自由主义的论争言犹在耳,各种激进的反美言论在网络上仍然很有市场。民族主义尽管在公共的视野中尚不成气候,但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潮不可忽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主义大有由隐而显,从潜伏期中爆发,走上历史舞台前沿的趋势,值得引起知识界的警惕。

民族国家理论与当代中国

正如徐迅所指出的:“民族主义是世界现代化的产物”。毫无疑问,启蒙与救亡运动给每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催化了民族意识和公民意识的高涨。国家的权力与民主的权力作为两大斗争目标成为20世纪以来民族解放运动的主潮,在这里,国家是个体的保障,个体通过国家的独立和排除异族的统治,达到个人权力的维护的目的。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民族文化极大了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陈寅恪所倡导的民族文化主义以及以杨文会、欧阳竟无为代表的佛教复兴运动致力于中国“本体”心灵的再造,其作为个体的结果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却与民族国家的文化诉求不谋而合。

  

尽管陈寅恪、熊十力们的努力非常本土化,但这种再造并不盲目排斥西方文化圈的方法论和参考文献。只有当一种将西方国家作为假想敌的冷战思维注入到民族主义之中,民族主义才蜕变为简单粗暴的游行、示威、口号和标语,才以激烈的浅薄的言辞来换取民众盲目的狂热。

  

90年代是中国社会政治面貌的一个转型期。一方面是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环境的进一步缓和与好转;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继续实施理性战略,毛泽东时代的反美旗帜被更务实的立场所取代了。但狂热对于青年人来说是更好的生活调味剂。矛盾在暗中积聚,青年人以他们的热情天真地、迫切地要求着祖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与经济趋势相匹配的角色,出发点是好的,却极易偏激化。

  

爱德华·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以及国内张颐武等研究学者的热烈响应本来是件好事,但一旦被民族主义者们所利用,成为他们宣扬排外思想的理论武器,情况就发生了转变。后者热衷于将文化领域的“殖民”概念无限制放大,制造一种兵临城下的错觉,并且依靠各种国际争端来证明自己的假说,从而达到激起民愤的目的,其破坏力要远远大于它的建构意义。

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建构

民族主义是个复杂的问题。同样重要的事实是,民族主义继续在一些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如法国、加拿大(魁北克)和德国--兴盛活跃。在东欧更是战争和仇恨的导火索。9月10日,波兰议会不顾总统的反对,通过一项决议,要求政府重新向德国提出战争赔偿,这是在国内反德的民族主义情绪日益上升的形势下所做出的必然反应。可见民族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矛盾并不是中国的专利。

  

我个人反对将民族主义简单地斥之为“头脑发热行为”,诚如罗岗教授所言,民族是不可抹杀的,民族感情的激烈程度必定有其社会背景存焉。但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则很容易因其偏激而获得成功,以其言过其实的如簧巧舌混淆视听,以其富有阅读快感的红色话语来赢得不明真相者的好感。1999年的《超限战》一书就是一例,此书在当年读者提名最受欢迎的新书中高居第三位,不言而喻,它迎合了读者对于战争的某种阅读期待,并以此为契机,为一种商业性行为贴上了民族主义的标签。

  

民族主义是个历史概念,但同时,它也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今年年初出版于美国的新著《中国的新民族主义:骄傲、政治和外交》(China\'s New Nationalism: Pride, Politics, and Diplomacy)一书中,美国克罗拉多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彼得·海斯·格里斯就着力剖析了中国当下的民族主义现状:一种时尚的虚无主义,一种沉溺于苦难记忆之中的自虐者,一种红卫兵式的话语狂欢。但格里斯并认为这群中国的“第四代人”是一些理想主义者,他们似乎非常实际,口头上反美反日,私下里照例还是日本电器照买,美国食品照吃,书照念,国照出,两面派的美学标尺似乎公私分明。

  

民族当然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国籍可以更改,但民族仿佛指纹,却烙印在我们的身上。如何建构民族主义,化解民族之间的鸿沟和仇恨,消除身份认同的障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刘军宁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情绪,或者说是一种情绪化的意识形态”,打击面不免过宽。情绪的确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面,但民族主义更是权力、社会运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抛开这些核心问题不谈,就不能应对民族主义者的挑战,也不能在学术层面上将民族主义的谬论和伪装清除干净。这是重中之重。

中国的民族主义将走向何处?

    

《中国可以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超限战》……已经构成了一个中国“非典型”民族主义的谱系。我不知道在之后的岁月中,这个谱系是否还会继续“增殖”,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中国的民族主义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误入歧途的色彩反而越来越浓了。

  

乐山主编的这本民族主义批判文集尽管多少有些迟到,却是近来不可多得的系统梳理民族主义的严肃著作,鞭辟入里的批判与反思对于识别民族主义者的煽情言辞和极端主义行径有着各个击破的疗效。

  

就此,我们可以冷静地质问:中国民族主义将走向何处?

我们正拭目以待。

《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乐山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进入专题: 河西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85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