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强抵抗】
面对这个混乱的时代,你又如何选择?道路无非两条,要么投降,要么抵抗。
诸位知道,我选择的是抵抗,先是无声的抵抗,后是有声的抵抗。但这种抵抗,似乎已坚持不了多久了。因为我开始怀疑我抵抗的意义,甚至怀疑这种抵抗的正确性。我几乎就要放弃这种写作,甚至要放弃写作。我已多次对人说过,假如我还写作,我也要写一些让人觉得深刻的东西,并且一定能写出深刻的东西,因为研究了几十年的文学,我太清楚这个所谓深刻是怎么弄出来的了。无非是往死里写,很狠里写,往恶里写,往脏里写,往怨毒里写就是了。
这些年,为了强调一种东西,我宁愿让人将我说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称呼。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看《天瓢》。那里头不只是美。还有乡村政治——我不知道,在当下的中国作家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像我对乡村政治有如此深入而细致的体察。
没有错,我在强调美,我在私下里抨击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意识形态化。按理说,我这样一个对政治充满热情、对革命如痴如迷的人,不应当作这样的选择。但我没有办法阻止我对中国文学的怀疑——我怀疑的决不是哪一个作家、哪一部作品,而是文学的格局。
一个作家可以放弃审美,但一个国家却不可以。
中国文学的单维度,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
去年,我在山东出版集团的专家咨询会议上,曾已阐述过我的看法:文学的维度决不只是思想深刻这一个维度,还有审美、情感等。在那些经典中——尤其是十九世纪的经典(我更认可这样的经典)中,各种维度是交织在一起的。比如《战争与和平》。那时的作品,有一种可贵的平衡。审美是经典的重要指标,感化与浸染能力,也是经典的重要指标。
中国文学放弃审美的理由非常简洁有力:面对这样一个万恶的社会,面对这样一片邪恶的生活,我们只有愤怒,而愤怒无愉悦,也就是说,一个处于愤怒中的人,是不可能进入审美的。
我就想问:莎士比亚不愤怒吗?但丁不愤怒吗?托而斯泰不愤怒吗?川端康成不愤怒吗?鲁迅不愤怒吗?蒲宁、沈从文也未必不愤怒吧?愤怒是文学放弃审美的理由吗?如果要谈发起攻击,你就没有发现美具有同样不可小觑的力量吗?我说过:普天之下,美是最具有杀伤力的。
另外,我不赞成中国文学对现实的看法,对这个制度,我自有我的看法,但同时我不赞成将这个制度妖魔化。不要将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灾难,错误地理解成是一个制度的结果。怎么说,这个到处是酒楼,到处是洗脚房的社会,也比沙皇俄国强。托尔斯泰既然没有采用以拉屎撒尿的方式来糟蹋他所处的社会,你也就没有理由来糟蹋你所处的社会。
文学的深刻不在这里。
记得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我的文集,在发布会上,李敬泽先生有一个发言——我认为是那个会上的一个最好的发言。他说(原话我已记不太清楚),大概意思是,当我们都在向前奔突时,有一个人却一直守在原先的高地上。李敬泽提出了一个观点:文学不是往前走的问题,而是向后撤的问题——撤到文学的基本面上。我知道,他是在赞扬我,但他的这种描述,使我当时觉得甚是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