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国强 张丽平:出口升级正当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59 次 更新时间:2011-11-24 12:25

进入专题: 出口升级  

隆国强 (进入专栏)   张丽平  

 

把市场压力转变为出口升级的动力,加速推进出口结构的升级。第一,明确把“中国质量”作为出口升级的目标;第二,培育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据海关统计,我国前9个月出口、进口同比增长22.7%和26.7%,均呈现逐月下降的态势。9月份当月出口、进口增速分别为17.1%和20.9%,反映出内外需增长速度均在回落。

出口增长速度的回落受到几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是外需增长乏力,特别是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欧洲受困于主权债务危机,核泄露危机令日本本已经乏力的经济雪上加霜;二是出口成本大幅上升。工资、原材料快速上涨,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导致我国出口企业成本上涨,出口价格明显上升;三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融资成本上升,招工难,工资成本快速上升。展望未来,上述影响我国出口的内外部因素难以出现逆转。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前景不乐观,持续低迷的可能性很大,外需不振将继续影响出口企业。

针对出口企业存在的困难,一些地方再次采取措施来扶持企业,如浙江近期针对企业资金链紧张的局面,采取措施缓解企业融资困难,这对于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无疑是必要的。但是,更应该重视的是,要牢牢抓住机遇,把市场压力转变为我国出口企业升级的动力,加速推进出口结构的升级。我国出口升级目标提出已经有很长时间,但进展慢于期望,重要的原因是我国人口红利持续发挥作用,低成本优势一直十分明显,推动出口结构升级的市场压力不足。目前,我国比较优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低成本优势正在发生改变,出口企业应该把握国内国外市场带来的机遇,加速推进出口结构升级。

第一,明确把“中国质量”作为出口升级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出口转型升级的目标有多种提法,其中最激动人心的无疑是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全球分工的视角看,我国长期将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因此应该确立“质量立国”的目标,这一目标也许没有“中国创造”那样宏伟,但却更为现实而且更有针对性。无论是中国组装、中国制造还是中国创造,都必须以“中国质量”为基础。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的价格存在明显的价格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品牌、设计等方面的差距,但最基础的差距是质量。即便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所谓 “中国创造”产品,如果质量不够精良,也将令 “中国创造”大打折扣。因此,未来要牢固树立“质量立国”的理念,明确把“中国质量”作为出口升级的目标。

第二,培育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实现“中国质量”需要多方施治,如树立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与工艺等,但最重要的是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因为高素质技工乃是“中国质量”的基础。笔者今年在沿海一些出口大市开展了调研,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我国产业工人的职业素养正在下降,这将对我国制成品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制造业工人中,相当高比例是农民工。由于房价过高,以及城市户口制度改革严重滞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快速上升,农民工市民化的期望下降,加之普工市场出现的招工难,导致我国制造业蓝领工人流失率很高,企业流失所有普工(所有工人换一遍),短则7个月,长则一年。如此高的工人流失率,已经严重打击了企业对工人的培训热情,更难于通过长期的技能积累,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推进海外并购与引进,全面提升我国企业素质。外部市场不振会影响我国企业扩大出口,但却是我国低成本海外并购与引进先进设备的难得机遇。政府应该引导与扶持企业,大力开展海外并购,获取海外先进技术、设备、品牌与渠道,甚至引进一些技术工人。有些敏锐的企业,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取得了良好成效。

进入 隆国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出口升级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710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