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金辉、陈安国: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六大动力分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11 次 更新时间:2011-10-18 12:06

进入专题: 政治体制改革  

袁金辉   陈安国  

摘要:政治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复杂系统工程。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六大动力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首发动力,公民社会发展是基础动力,民主政治目标是内生动力,反腐倡廉是反冲动力,党和政府的领导是主导动力,全球化趋势是外源动力。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首发动力;基础动力;内生动力;反冲动力;主导动力;外源动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过党和政府、人民群众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社会、文化事务,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坚决惩治贪污腐败,实现公平正义等方面,还需要长期而艰巨的努力,政治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较之其它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更具深刻性、艰巨性和风险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发展的新阶段,在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进步、公民社会发育、民主法制建设、反腐工作等不断推进,既为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其注入了新的动力因素。本文拟对新的动力因素作些探讨。

一、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首发动力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结构性转型都会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相应的要求,而政治体制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也必须摒弃自身缺陷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关于二者的关系,邓小平有过明确的论述:“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1]164“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1]176“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1]177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动力源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高速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这是被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所证明的。改革开放初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改革最终废除了政社不分的人民公社制度,逐步建立起乡政村治的农村治理格局。农村经济体制创新所焕发的活力迅速激活了我国经济停滞的状况,随后这种变革被党和国家高层认可与支持。以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契机,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推向城市,并迅速融合成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大推动力。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许多冲击后,终于坚定地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党的十四大以后不断推进的市场经济体制,反映到政治体制上,则是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我国政府治理模式不断提出新的改革要求。真可谓,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实体,这些都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公民社会发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动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民主政治的切实推进,我国社会逐步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从单位社会向个体社会的转型。这个转型过程实质上是人的不断解放的过程,是用自由流动取代身份限制,用基本平等取代宗法等级,用法治取代人治,用后天努力取代先天禀赋资格的社会进步过程。这一转型表明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正在我国崛起。公民社会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是一个强调政治参与的社会。

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动力来自人民群众对改变政治存在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社会生活秩序正在经历着一个深刻的转变,原有的秩序逐渐瓦解,而新的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从而产生了社会生活的失序状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公众便寄希望于政治体制改革。[2]随着生活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视野的开阔,人们对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应该享有的政治权利便会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因而就会深感现有的政治体制的不理想、不完善,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现阶段公民社会发育背景下,公众参与意识的不断觉醒,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甚至,有时候基层公民的维权活动也推动着中国的改革进程。比如,“孙志刚事件”导致实行了20多年的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

当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公民有了前所未有的个人自由表达空间,成为对公共政策和政府官员形成广泛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在现行的政治框架下,网络民主能起到制度补充和制度修复的重要作用。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帮助政府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意,还原社会真实的矛盾结构,全天候监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古人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所以,“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3]27

此外,公民社会发展伴随的民间组织迅速成长也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近些年来,中国的民间组织发展很快。这些民间组织既开展社会服务,也监督政府行为、影响政府决策,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力量。民间组织可以促进不同利益主体间的信息沟通和意愿表达,拓展参与渠道和途径;民间组织的活动也可以提供公众参与机会,训练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为民主的运转提供组织条件。很多民间组织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非常强调参与性和志愿精神,有利于培养群众的公民精神,为改革奠定了社会基础。特别是与此相关的一些维权活动,很多情况下会形成巨大的舆论力量和实际压力,推动党政机关满足人们的民生和民主诉求,从而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

三、民主政治目标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生动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尤其是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的不断推进,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内生动力。

就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得到了长足发展,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实行了村民自治,城市社区普遍推行了社区居民自治,同时县乡人大代表全部实行了直接选举,各类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群众逐步享有了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调动了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这既成为我国现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也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但现阶段基层民主的一些参与形式还受到一些制度、体制以及社会习俗的阻碍,导致参与行为极不规范,有的甚至严重偏离社会主义民主的轨道。因此,必须不断扩大公民参与的有效性和规范性,比如建立健全政治参与机制,畅通政治参与的渠道;进一步营造政治参与的舆论和氛围,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同时,还要严厉处理压制民主的不良行为,保护公民参与的权利不受侵犯。这些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拓宽基层民主渠道,丰富基层民主的形式,为公众有效的政治参与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发展的路径。

就党内来看,近30多年来党内民主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实行了党的领导职务任职期,实行了党务公开,健全了党委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实行严格的党内监督机制、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的票决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民主评议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等。这些党内民主形式实际也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民主形态,必将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向前。

四、反腐倡廉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反冲动力

在反腐的意义和重要性方面,全社会是有广泛共识的。改革伊始,党中央就把反腐败问题看成是事关执政党存亡的重大问题,最近几年中央反复多次强调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07年成立的国家预防腐败局就是政府重视腐败问题的一个新的例证。而从公众的意见来看,根据历年的社会舆论调查,大致从1986年起至今,腐败一直位于十大社会不满现象之列,近年来更是跻身三甲。这说明,在反腐这样一个事关执政党执政地位、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以往改革的成果能否巩固、事关以后的改革能否持续推进的重大问题上,政府和公众之间有着强烈的共识。

反腐倡廉既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当前开展这项工作以及国家管理运行中对政治体制改革形成反冲的动力。虽然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加大了反腐败工作的力度,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腐败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治理,一些领域内仍很严重,甚至呈蔓延之势,特别是一些高级领导干部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领导体制上高度集权,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导致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用人制度上漏洞百出,导致用人不当、用人失察、任人唯亲,甚至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干部问责机制上不够彻底,对于问责的内容、程序及其后果等问题没有完全制度化。解决这些腐败最根本的措施是改变权力产生的方式,即变由上而下的政府官员选任制为自下而上的人民群众直接选举制。推行这一改革,显然最终有待于高度集权的权力架构改革和理顺党的领导与法律至上关系的政治体制改革。[4]

为此,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创新,坚持以法律和制度管权、管事和管人。特别是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五、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导动力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种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与政治利益的重新调整,涉及到党和国家政权架构的革命性变革。因此,党和国家的支持,尤其是领导人的支持是顺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在这种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往极左政治价值观,重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方针,为政治体制改革确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之后,邓小平就政治体制改革做出过许多重要论述,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1]177。并认为应该及早将政治体制改革提到日程上来,“不然的话,机构庞大,人浮于事,官僚主义,拖拖拉拉,互相扯皮,你这边往下放权,他那边往上收权,必然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拖经济发展的后退”[1]160。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通过的《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政治报告,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论述了其目标、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等重大问题,推动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发展。虽然后来的政治风波曾经使政治体制改革沉寂了一段时间,但不久邓小平以其伟大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恢宏气度再次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前进步伐,比如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尽管没有明确提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但也对各种“左”倾谬论做了尖锐的回击,并提出了判断改革成败与否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在事实上为以后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论述中国政治改革。在2010年3月“两会”期间,温家宝就强调,“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5]30随后,在纪念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时,温家宝再次指出“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明确要求必将成为下一步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大动力。

六、全球化趋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外源动力

全球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深刻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并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推动政府行为规范化。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在经济领域各国竞争格局的日趋激烈,而一国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地位与竞争力与其国内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全球化趋势下各国政府的主要职责已经由传统的政府管理与管制转向了以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为宗旨的政府治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构建一个精简、高效、廉洁、民主的政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目标。二是全球化能使民主实践产生示范效应。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的全球化加速发展,使各国文化与生活的交流异常频繁。由西方发达国家民主实践的示范效应所引发的全球化民主改革在后发展国家掀起了高潮,美国学者亨廷顿称之为“第三次民主化浪潮”。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并不具有普适价值,但由于西方国家的政治民主理论和实践已有近200年的演进与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民主法制制度,好多东西可以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所借鉴。

当前,全球化不断加速推进,深刻推动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一方面我国政治体制中的缺陷与不足日益暴露在世人面前;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能领略到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政治文明成果,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动力支持。比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近些年经常借口人权问题粗暴干涉我国内政,反映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本质,在予以鲜明的回击时,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契机推动国内民主政治建设和人权的有效保障,真正做到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来源: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3

    进入专题: 政治体制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530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