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发表讲话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总体小康。在发展新阶段,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研讨会”在重庆市召开。与会者结合重庆发展实际,围绕对共同富裕内涵的理解、积极探索缩小收入差距迈向共同富裕的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学者们认为,应把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生产力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共同富裕,有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既要反对“效率至上主义”、“发展至上主义”,也要反对“公平至上主义”、“平均主义”。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积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根本原则、最终目标。共同富裕的基本价值内涵是: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终极性价值和过程性价值的有机统一。作为终极性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意味着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除一切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体现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的过程性价值取向。第二,共同富裕是物质利益和精神价值的统一。精神价值分三个层面:共同富裕是共产党员在社会主义时期发挥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动作用的精神动力;共同富裕是培育健康生活方式的精神动力;共同富裕是营造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奋斗的社会氛围的精神动力。第三,共同富裕是主导性价值和共同性价值的统一。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也是培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过程,要在全社会树立劳动的观念、人民群众的观念、和谐互助的观念。
更加重视共同富裕问题
学者们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时收入分配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大大增强。生产决定分配,而分配又反作用于生产,会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综合考虑,目前需要更加重视共同富裕问题。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我国目前既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又处于矛盾的凸显期,收入分配改革已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等的“牛鼻子工程”。改善分配关系,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变“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应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使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和持久动力,改变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内外需失衡、自主创新能力弱等现象,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与会学者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事关我们党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加强。我们党执政的任务,不仅包括做大“蛋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包括分好“蛋糕”,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完成好这两个任务,对于确保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确保我们党长期执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学者们认为,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但也要认识到共同富裕需要逐步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更多的是针对一部分人民群众还没有富裕起来而言的,是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要去限制富裕。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解决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一方面要继续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首先,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不动摇,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在贯彻国家发展战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充当政府宏观调控工具、承担公共设施建设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当好“先行者”和“主力军”。在农村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努力探索有利于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其次,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其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解决就业问题、增加财税收入、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人民群众自主创业,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向富裕。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管理和运用好国有资产。探索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方法,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企业管理人员的理想信念,防止其成为少数人、少数利益群体牟利的工具。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研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适当集中和有效运用的办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共同富裕的目标。在这方面,重庆市的探索有借鉴意义。其主要做法是:通过用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补贴微型企业创办、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实现国有资产增值后藏富于民;政府将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直接用于民生建设,节约人民群众的支出;通过实行企业职工持股和建立企业年金,增加职工的财产性收入。
改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改善初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应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加强工会的作用,探索工人群众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的途径,进一步提高普通职工的劳动所得。完善再分配机制,可以校正和弥补初次分配形成的较大差距。应健全以税收、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利用税收杠杆达到“调高提低”的效果;健全增加财政对民生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财力向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努力使低收入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支持农民增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调整资源开采收益分配关系,从而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提高发展的协调性。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先富带后富”的长效机制。调节收入分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突破“就分配谈分配”的狭隘思路,从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政府公共服务加强、腐败治理、“灰色收入”规范、“黑色收入”取缔等方面,对分配不公进行系统治理。应从劳动关系和谐、利润共享、代际平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业进入公平化、规范和发展慈善事业等方面,构建“先富带后富”的长效机制。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缩小城乡差距,关键在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是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更多更快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和方向。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应重视发展县域经济、镇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互补。这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难点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