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英年:苏俄禁书成了中学教科书——《古拉格群岛》命运之变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004 次 更新时间:2011-08-28 23:18

进入专题: 古拉格群岛  

蓝英年  

曾被克格勃撒下天罗地网搜查的禁书

我已记不清什么时候听说过《古拉格群岛》这本书了。但却记得见过这本书的时间。1980年暑假前几天,外语系一位老先生神秘地告诉我有一本书,可以借给我看,晚上到她那儿去取,但只能看一天半。

取回来一看,500多页的俄文版著作,书名是《古拉格群岛》,作者是索尔仁尼琴。我听说过这是一本极端反动的书,苏联的禁书,看这本书的人要去坐牢。出于对禁书的好奇,我当然想看看。但以我的水平,一天半内看完500多页的原版书根本做不到。我匆匆翻了翻,第二天便悄悄把书还给老先生,对她说我读起来很吃力,这本书不像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和情节,也不像理论书,加上土语、行话太多,看不懂。现在留下的唯一印象是书中提到逮捕中东路工作人员的那几句话,因为我那时正在看有关中东路的书。

1989年我应邀到苏联远东大学教汉语,这时索尔仁尼琴已在美国——1974年被苏联政府驱逐出境。这一年,《古拉格群岛》在苏联出版,俄国朋友送了我一套(三本)。我先找记述中东路的那几句话。“被捕入狱的有……中东铁路人员(所有中东铁路的苏联职员,包括妻子、子女和祖母在内,原来通通是日本间谍。不过应当承认,对他们的逮捕,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译文用内部发行的中译本,下同——作者注)

我把三大本《古拉格群岛》放在一边,先读评论《古拉格群岛》的文章,很多评论都提到列宁在1918年1月7日发表的《怎样组织竞赛》这篇文章。列宁在文中提到“肃清俄国土地上的一切害虫”(《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评论者认为这是大清洗的开端。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中写道:“虽然,列宁在1917年底为了建立‘最严格的革命秩序’,要求‘无情地粉碎醉鬼、流氓、反革命分子及其他人等制造无政府状态的一切企图’。就是说,他预料十月革命的主要危险将是来自醉鬼,而反革命分子仅仅聚集在第三排的某个地方。但他对任务也有比较广泛的提法。在《怎样组织竞赛》一文中,列宁宣布了一个普遍性的统一目标‘肃清俄国土地上的一切害虫’。而且,他把害虫理解为不仅是阶级异己分子,并且还有‘逃避工作的人’,例如彼得堡党印刷所里的排字工人(这是很久以前所发生的事。我现在甚至难于理解,工人们刚成了专政者,怎么会逃避为他们自己干活)。还有:‘……在大城市的哪一个街区,在哪一个工厂,在哪一个村子……没有……自称为知识分子的怠工分子?’诚然,肃清害虫的形式,列宁在这篇文章中预见到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地方坐牢;有的地方叫他们去打扫厕所;有的地方‘一当监禁期满就发给他们一张黄色卡片’;有的地方把寄生虫枪决,这里可供选择的是:监狱‘或者受到最劳累的强迫劳动的处分’。虽然列宁已规定并提示了惩罚的基本方向,但还建议寻找最好的肃清办法作为‘公社和村社’竞争的对象。”

索尔仁尼琴认为,镇压与清洗反对布尔什维克的人不是始于1937年,而是革命胜利后便开始了。反对的或政权认为反对它的人如此之多,所以相应的镇压机构,如克格勃(不同时期有不同叫法),便犹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古拉格是劳动改造营管理局的缩写,群岛则是遍及全俄国的意思。索尔仁尼琴采访全国各地受迫害人,记录了他们的遭遇。这些记录汇集成书便是《古拉格群岛》。索尔仁尼琴把这本书称为“文艺性调查初探”,在卷首写了一段话:“此书中既无臆造的人物,又无虚构的事件。人与地,都称其真姓实名。如果用的是姓名缩写,系出于私人性质的考虑。如果什么名称也没有,那只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没有把姓名保存下来——而所写的事实都是千真万确的。”这不仅是揭发斯大林暴行的书,而且是为在暴力革命下牺牲的人鸣冤叫屈的书。“是可忍,孰不可忍”,当局当然不能容忍这本书。克格勃撒下天罗地网,搜查参与写作和保存、藏匿这本书的人,以至见过这本书的人。一旦查出,严惩不贷。

普京与索尔仁尼琴未亡人的对话

但《古拉格群岛》还是拍成胶片流到国外。索尔仁尼琴曾说过,如果当局进一步迫害他,他就在国外出版《古拉格群岛》。他也把这本书看成保护自己的盾牌。但没等到“进一步迫害”,书便在国外出版。国内掀起声讨索尔仁尼琴的轩然大波,不少人要求严惩他。勃列日涅夫对他还算客气,只把他一家驱逐出境。但在苏联,《古拉格群岛》仍是谈虎色变的大毒草,更别说阅读了。海关人员工作出色,杜绝《古拉格群岛》流入苏联。1980年我见到的那本也是美国出版的。到1989年,形势变化,《古拉格群岛》已公开出版,读者阅读它如同阅读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阿赫玛托娃的诗集、侨民作家苔菲的讽刺小说一样,不再受到惩处。苏联已为索尔仁尼琴恢复名誉,那时他还在美国。后来回国,陆续出书,被尊为经典作家,2008年在莫斯科去世。我觉得这样对待索尔仁尼琴已经算公道了。

出乎我意料的是,2010年10月26日俄《独立报》增刊上刊登了普京与索尔仁尼琴未亡人的谈话。翻译如下:

普京:您好,纳塔利亚•德米特里耶夫娜(简称纳塔利亚)。一年半前我们见过面。那次您建议把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列入中学教学大纲。

纳塔利亚:我怎么觉得是您提议的呢。好吧,就算咱们两人共同提议的吧……

普京:可我记得还是您先提议的,记得您是在电话里对我说的。我委托教育部办这件事。教育部通过决议,着手办这件事。我听说您为中学读本做了很多事,缩写了《古拉格群岛》。现在教育出版社已经出版,发行5000册。

纳塔利亚:10000册。

普京:已经发行10000册了?他们告诉我5000册。

纳塔利亚:……各地区教育部门争先为图书馆订购,很快就10000册了。

普京:太好了。这件事发生在政治迫害牺牲者日前夕,大家都知道这个日子。我还是对您的这个想法表示感谢(这个想法最先还是您提的),为您给中学缩写这本书感谢您。

纳塔利亚:我坚信不仅中学生要读这本书,我们所有人都应读一读,作为我们的家庭作业。不完成家庭作业,别说现代化考不及格,连存活、自救都考不及格。需要知道过去的一切,以免我们再被打得鼻青脸肿,再度陷入我们从中爬出的深渊。

我相信能做好这件事……我大大缩减了篇幅,但书中的精华保留下来,尽管有很多沉重的地方。我想,我们的中学生和成年人,没有时间阅读厚厚的三卷《古拉格群岛》,但可以读缩写本,读完会更聪明、更坚强。我坚信需要研究这本书,至于研究的范围可由教师决定。

普京:十分感谢您,我完全赞成您的看法。这是一本非常需要的书。不研究书中所记录的现实,我们无法全面了解我们的国家。不全面了解我们的国家,思考未来必将困难重重。

纳塔利亚一年前就开始缩写《古拉格群岛》。据《独立报》2009年12月10日报道,记者问她,索尔仁尼琴是否同意缩写《古拉格群岛》?她回答索尔仁尼琴在美国时美国人就缩写了《古拉格群岛》。这位美国学者把缩写的《古拉格群岛》英语本拿给索尔仁尼琴看,征求他的意见。索尔仁尼琴先不同意,后来大家说服了他。他因此想到出版俄语缩写本。所以出版《古拉格群岛》缩写本的想法来自索尔仁尼琴。纳塔利亚说是索尔仁尼琴委托她做这件事,并自豪地说“当然是我缩写,别人做不了这件事。只有我完全理解《古拉格群岛》的构思”。我读到这里哑然失笑,老太太口气太大了。我读过女高音歌唱家维什涅夫斯卡娅和女作家利季娅•丘科夫斯卡娅的回忆录,索尔仁尼琴在她们两家都住过一段时间,她们都没提到纳塔利亚有写作能力。索尔仁尼琴的前妻在《阅读的俄罗斯》一书中更把她写得毫无文化。我没看过《古拉格群岛》的缩写本,但我相信一定有别人参与,因为中学生的读物文字一定特别规范,她的写作水平达不到。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

普京需要什么样的教科书

“这是一本非常需要的书。不研究书中所记录的现实,我们无法全面了解我们的国家。不全面了解我们的国家,思考未来必将困难重重”。普京的这段话是用黑体排出的,编辑强调这段话的重要。普京作为国家总理,强调要了解国家的过去,而且是通过《古拉格群岛》了解。这本曾被定为最反动的书变成中学生必读物,白云苍狗,变迁何其大也。普京肯定读过这本书,知道自己向中学生推荐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中学生知道祖国坎坷的经历,不会再怀念被宣传美化的过去,必定向往与过去决然不同的未来。普京有这份信心。

顺便说几句,2006年,普京担任总统期间,建议索尔仁尼琴为中学11年级(相当于我国高二、高三)编写一部历史教科书。但索尔仁尼琴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推荐著名历史学家、俄罗斯东正教大学宗教研究室主任祖波夫编写一部“非苏联味”的教科书。普京秘书苏尔科夫邀请祖波夫到克里姆林宫讨论并确定写作大纲。索尔仁尼琴身体尚好的时候,审阅并修改了相当部分书稿。但书的篇幅过大,已不可能作教科书使用,后由阿斯特出版社出版,书名定为《二十世纪俄国史(1894—2007)》。

苏联、俄罗斯不知出版过多少种历史教科书了,为什么普京还要重新编写一部呢?这一部与先前的历史教科书有什么不同?显然先前的历史教科书普京不满意,起码认为是不真实的。他需要什么样的历史教科书呢?《二十世纪俄国史(1894—2007)》共两部,一部900多页,另一部1000多页,拿起来都吃力,更不用说阅读了。我没有勇气读,只得走捷径,借友人李玉贞女士的文章一用,只引用标题和小标题。标题——《一部颠覆性著作:〈二十世纪俄国史〉》。小标题共八个:

一、列宁是否利用了德国资助

二、关于十月革命

三、关于罗曼诺夫皇族的命运

四、关于红色恐怖

五、“星期六义务劳动”

六、“全盘农业集体化”

七、苏联的文化革命,造神气氛中的高尔基

八、苏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想,标题和小标题已经说明俄罗斯领导人普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教科书了。

    进入专题: 古拉格群岛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与文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362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同舟共进》2011年第8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