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恒甫:经济增长不可以回避环境成本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69 次 更新时间:2011-08-04 17:34

进入专题: 经济增长   环境  

邹恒甫 (进入专栏)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单纯经济总量上的扩张即经济增长必须让位于内涵更为丰富的经济发展,后者不仅包括经济量的提高,经济质的提高也是其中的核心内容。经济增长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部分。

GDP代表着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DP是指一国产出的总量。要了解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则要看该国的GDP增长率。然而,世界银行公布的“扩展的财富”指标则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扩展的财富”由生产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四种要素组成。其中,自然资本是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财富,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它主要包括空气、水、森林等自然生命支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非物质形态的生态服务和土地、森林、鱼、矿产等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形态的物质产品构成。

众所周知,无论是生产或消费过程,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物质与能量废弃物。因此,经济产出总量增加的过程,必然是自然资源消耗增加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GDP只能表现出产出总量的情况,却没有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GDP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甚至在有些时候GDP核算出的一些数据非常荒谬,比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可能提高GDP。如为了预防洪灾要修防洪大坝,这造成投资增加和个人收入增加,GDP数据也随之增加。再如,环境污染使病人增多,医疗产业大幅度增长,GDP随之增加。由此看来,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外部性,经济产出仅是经济投入的结果,并不包括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投入。

如果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人口红利、自然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来维持的话,从自然资源的开发中所获得的收入将产生收入效应,增加消费,使得经济体生产制造的技术能力丧失。当比较优势其优势禀赋为自然资源时,对高技术企业将产生挤出效应。同时,在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下,由于出口顺差将导致汇率上升,从而对技术进步的可持续增长领域产生挤出效应。因此,一旦人口红利、自然资源消耗殆尽或生态系统难以支撑之时,这种国家将变成一个无增长潜力的工业废墟。

遗憾的是,我国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已经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7.9%,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盐碱化土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0%,天然草地的9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海水入侵,森林缩减,淡水枯竭,矿产耗尽,垃圾围困,物种灭绝,酸雨加剧,空气严重污染。整个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导致我国生物多样性锐减,水旱、地质灾害等年复一年轮番扫荡。这些都是GDP核算不出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致命性的负外部效应。

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对中国有效经济增长有多大影响呢?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1997年中国仅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为540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8%。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的“2004年度绿色GDP核算报告”则认为,2004年,全国环境退化成本(即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3.05%。中国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却认为,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8~13%,这样夸张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已被环境污染完全抵消甚至为负。

由此看来,中国目前这种对环境肆意破坏的发展模式难以长期为继。如果政府再不正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问题,真实的经济增长将被高估,从而对投资产生极大刺激,使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对环境破坏更加严重,这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经济系统也将随之崩溃。

进入 邹恒甫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增长   环境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280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恒甫学社,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