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 李山 朱天:中国应否允许国际资本自由流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31 次 更新时间:2011-08-04 09:44

进入专题: 中国研究   国际资本自由流动  

李稻葵 (进入专栏)   李山   朱天  

一、导言

资本自由流动,是指国内外的机构或个人在无需国内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就可将投资资金汇入国内或汇出国外,并可按官方汇率在本币与外币间自由兑换。自1994年以来,中国政府已允许商品和服务进出口方面的人民币与外币的自由兑换,但人民币还没有实行完全的自由兑换。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中国是否需要或应当何时允许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我们将通过利用有关的经济学研究结果,特别是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的研究结果来分析资本自由流动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利益和代价。

在我们进行分析之前,有两点需要说明。首先,应该看到,与其它经济理论分支相比,有关资本自由流动的成本与利益的理论还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严谨的理论分析及经验研究仍然很缺乏。已有50年历史的Mundell-Fleming分析模型是最早的国际金融领域的模型。Mundell两年前还获得了诺贝尔奖,但该理论仍是非常初级的理论。经济学家们有关资本自由流动的大多数论述,或者是基于对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信念,或者是基于对实际经济运行的表面观察。

其次,应当将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机制这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区分开来。资本流动的两种体制分别为:自由流动和受限制的流动;而汇率的两种机制分别为:灵活(浮动)的汇率和固定汇率。任何一种资本流动体制与汇率机制的组合都是可能的。最发达的市场经济采用的是资本自由流动和灵活的汇率。香港特区实行的是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中国台湾多年来实行的是有限制的资本流动和灵活的汇率。而中国内地目前实行的是有限制的资本流动和固定汇率。当然,资本自由流动会对汇率机制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随后还会讨论这个问题。但本文的重点是讨论资本流动而不是汇率机制。

二、资本自由流动可能的好处

有关资本自由流动的益处,现代经济理论言之甚少。而已有的理论所基于的分析框架,甚至连货币、金融机构和各种金融工具的存在都无法解释。

一种论点认为资本自由流动能够吸引更多的外资。当一个国家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后,外国投资者将不会担心资金会被套住,因此更愿意在该国进行投资。这个国家就可以利用更多的外国投资对经常项目的赤字和更快的资本形成进行融资。这种论点有两个明显的缺陷。首先,资本自由流动所吸引的大多为短期资本流入,而其它的方式则可以吸引长期资本的流入。外国直接投资是资本流入的一种形式,而且还能带来新技术和管理经验。长期债务也是资本流入的一种形式,而且比短期资本的流入更稳定。有限制的资本流动足以吸引这些长期投资。其次,由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短期资本流入对国内储蓄有挤出效应,从而降低了其净效果。洛杉矶加州大学的Sebastian Edwards(1996) 所作的计量分析表明这种挤出效应确实存在。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自由流动能提高国内经济效率及生产力。持有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多基于对自由市场的信仰,而认为解除资本管制会减少一个对市场自由运作的重要扭曲,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根据这个观点,在其它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对资本流动限制较少的国家的经济表现会优于那些限制较多的国家。但是,这种观点不仅与简单的经验观察相抵触,而且经不住严谨的经验研究的检验。事实上,智利、中国、日本及中国台湾省等经济体在没有实行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均获得了高速的经济增长。西欧国家在资本项目没有自由兑换的情况下,经济也保持了较快增长……


本文相关附件下载: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文件

进入 李稻葵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研究   国际资本自由流动  

本文责编:xiaol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275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7-8,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