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投资者很悲观,担心中国30年的增长奇迹行将结束。他们经常引用两个例子:一是日本失落的20年;二是次贷危机。两者的诱因,一是以外贸为导向的经济结构的停滞和房地产市场的崩盘,另一个是房地产市场引发的衍生品崩溃。这些分别对应了当前我们的三个病根:外向型经济的不可持续性和内生市场的不振、房地产泡沫,以及与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高度相关的、错综复杂的债务关系最后一项绑架了银行,恰如衍生品绑架了美国的投行一样。
但是以上的论据忽略了当前中国经济和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2008年初的美国有两个本质区别。笔者以为,这两个区别将会使中国经济在下一个10年中,虽然仍会减速,但不至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从日本的例子来看,虽然经济结构僵化和失调对失落的20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其衰退同时也来源于经济体得到溢出效应拉动程度的减少。从世界银行统计的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DP来看,从1961年有数据开始,日本的人均GDP为7904美元,为同期美国水平的55.5%。而在1990年时,该指标增长到118%。从经济结构的角度来说,在失落20年开始的时候,同为经济大国的日本,除非能够比美国找到更加合适的经济模式、更先进的生产技术(而注重重工业和制造业、缺乏纳斯达克、硅谷、严重依赖海外市场和银行融资的日本显然没能做到这一点),否则经济增速下降是早晚的事情。而从当前的中国经济来看,2009年世行统计的人均GDP仅为美国的6%、日本的5.8%,溢出效应的正向作用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经济结构变化的腾挪空间也要大得多。
那么,中国会不会像次贷危机一样,出现连锁性的金融体系崩溃呢?确实,如果中国拥有和美国相似的经济制度,则考虑到当前经济被房地产绑架之深(看看过去5年全国货运量和房地产投资这两组数据的同比增速的高度相关性就可以知道)、银行和房地产联系之紧、地方政府和土地财政关系之密,这种崩溃将很难避免。但是,这种状态和美国次贷危机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中国政府这个救火队员,无疑比美国政府拥有大得多的能力。看过美国前财长保尔森的回忆录《峭壁边缘》的人,恐怕都会对美国财长的权利之小、采取行动的限制之多记忆犹新。而中国政府在机制灵活性上明显强于前者:上世纪90年代末的银行危机、2008年的航空公司技术性破产的安全解决都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笔者以为,中国经济在未来必然会经历一场阵痛,但这场阵痛不是不治之症,我们会有更多的应对手段和发展空间。的确,现在我们难以不对经济感到悲观,但过度悲观,尤其是中长期内的过度悲观,将被证明是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