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当前中国金融体系最大风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96 次 更新时间:2011-05-28 11:55

进入专题: 金融体系  

易宪容  

对于当前中国金融体系风险,是国内外最为关注的问题。但是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有多大?其根源在哪里?国内外业界与专家见仁见智,分歧颇大。不过,对于在多数国人来说,国内经济持续繁荣不成问题,因此,按照这种逻辑,只要监管制度安排跟上,中国金融体系在短期内是不会出现多少问题。不过,不少国外专家的看法则是截然不同。比如,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美国经济学家鲁里埃尔?鲁比尼就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将破灭,中国金融危机将出现。因此,中国经济很可能 在2013年后硬着陆。而且持有诸如此类观点的国外专家不在少数。可以说,对于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无论是乐观的看法还是悲观的观点,不少人都只是站自己的角度来观察与分析,得出的仅是一孔之见。如果我们不能够从当前中国金融风险的性质与产生根源入手,要想真正把握中国金融体系未来发展方向是不容易的。

一般来说,金融就是给信用风险定价,而信用就是不同方式的承诺(可以是个人、企业及政府的承诺等)。金融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信用的承诺化解实体经济过程中所受到资金约束及分散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因此,金融的神奇作用在于把观念或意识的东西通过一定的风险定价转化为实体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不过,金融对实体经济增长具有神奇的作用,同时如何该工具一旦使用过度或信用(即承诺)扩张的边界过度,它又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也就是说,如果信用扩张能够限定在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边界内,那么金融创新则成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如果信用扩张超过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边界仅是成为追求货币套利、仅是成为追求信用的无限扩张炒作所带来的利益,那么信用过度扩张又将成为金融危机不断的根源。

既然信用是观念的东西,因此不同的社会制度,其信用的本质是不一样的。信用本质上的差别性也就决定了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及金融市场信用扩张的程度性。如果欧美国家的信用是以市场为主导法律来保证的,而中国的信用则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政府权力为隐性担保。中国金融市场的信用与欧美市场经济的信用有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区分这种信用本质上的差别性,总是是欧美国家的情况及数据来证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成熟性。这自然给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埋下巨大的潜在风险。比如,有人就证明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合理性,就在于多元化的程度不足,就在于没有走向美国式的以直接融资为主导的市场,就在于社会对创新及相应风险低容忍度等客观环境。但实际上中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及社会对风险容忍度低完全是由当前中国的信用基础决定的。

二是既然金融市场的信用是由政府隐性担保,那么使用信用的当事人就容易把使用信用的成本归政府或社会来承担,而让其收益为当事人来占有。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名目繁多(比如价格管制、规模管制等),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形成缓慢。另一方面,任何当事人都在千方百计地进行信用的无限扩张。特别是当政府金融管制少许放松时,这种信用无限扩张速度更是惊人。无论是股市还是银行都是如此。比如说,按照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到2011年3月末广义货币(M2)达到75.8万亿元,而2000年末仅为13.25万亿元,10年多一点时间增长了572%。还有,中国的货币化程度(GDP与M2之比)远远高于美国与日本,即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是美国的三分之一,但其货币总量远大于美国(美国仅60万亿人民币左右)。而M2的快速增长完全是国内银行信贷快速无限扩张的结果。也就是说,无论是何种方式,只要信用扩张过度就必然给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巨大潜在风险。对于这点,最近周小川行长讲话也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内银行信用扩张过度所带来风险的严重性。

正因为当事人使用信用的风险可以让他人或整个社会来承担,收益归自己,这就必然会激励当事人千方百计地对信用无限扩张而过度追求高风险的市场及产品,金融市场的投机炒作盛行。比如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无论是银行还是住房投机炒作者,之所以都会过度的使用银行信用贷款,就在于银行放贷规模扩大不仅是其银行竞争力的核心,也增加了银行利息收入但其风险最后则由政府来承担。对于住房投机炒作者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可利用银行过高的杠杆率、过低利率及贷款易获得性,不断地把住房价格炒得天上去了,但他们知道,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灭,最后买单的则是银行及政府。

第三,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信用本质及激励运作机制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但不少人往往会用欧美国家的监管指标及计量模型来衡量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大小,从而使得让许多理论容易误导政府决策对国内金融体系潜在风险的判断。这可能是目前国内金融体系最大的风险。比如国人对国内银行业判断,以国际上的标准中国的银行业是如日中天,其规模扩张程度、资产增加、利润水平上升等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国际水平。但实际上,国内银行业之所以能够如此发展与繁荣,很大程度上在于政府政策性资源的注入。无论是2003年以来的股份制上市还是2008年下半年开始政府全面放松了对银行信贷的数量规模及价格管制,从而使得国内各商业银行放开胆子主动开闸放水以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与增长来体现其银行的市场竞争实力及信用在短期内快速无限扩张。可以说,国内商业银行这种不计成本及不考虑风险的信贷无限扩张,如果不是银行业监管机构不断敲响风险警钟、出台相应各监管政策及提高监管标准,当前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房地产泡沫的风险不知会积累得多大。但是,对于这次银行信贷快速无限扩张所导致的巨大风险,在房地产泡沫没有破灭之前,谁也无法估计其银行风险的有多高,不过,如果国内房地产泡沫破灭(只要吹大了的泡沫没有不破灭的),这些巨大风险一定会全部显露出来。

总之,当前国内金融体系面对巨大风险,这是不可怀疑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来认识与分析。如果能够中国信用本质入手,就可能了解到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根源所在,并确立防范其风险的制度安排,否则,对国内金融体系风险认识只知其表不及其里,那么要找到化解中国金融体系风险有效办法并非易事。

    进入专题: 金融体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096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